边城赵晖摄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谈一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选》,集中选编了沈从文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作品。这本书比较集中体现了沈从文的艺术审美追求。读后深有感慨,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一九二二年,沈从文走出湘西,来到北京。作为一个乡下人,面对都市社会,他充满忧郁和痛苦。尽管沈从文爱聊天、人随和,但心灵深处却是孤独的。他开始留恋湘西故乡,回忆那个野蛮落后但很淳朴优美的湘西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两种反差强烈的人生,深深震憾着沈从文的心灵,于是,他用那支神奇的笔,唱出了一支支湘西山沟人民优美中略带忧伤的歌。
边城赵晖摄
沈从文站在历史的高度,紧扣湘西社会特定历史背景。他始终注视着湘西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命运和精神情感。豪爽强壮而淳朴野蛮的水手,美丽纯洁而屡遭不幸的山村少女,善良痴情但受人玩弄的吊脚楼妓女,不能把握自己命运且她的悲剧还要延续下去的童养媳……构成了《沈从文小说选》艺术世界中最有特色最感人的形象。如萧萧、翠翠、夭夭这些女性形象,都写得栩栩如生。湘西的山溪长河、小镇边城、水车吊脚楼、石碾磨坊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湘西画面。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社会,虽然苗汉杂居、偏僻落后,但并非平静恬淡。二三十年代的湘西,经济濒临破产,民族惨遭屠杀,现代文明开始渗透。如《萧萧》中的“女学生”,《长河》中的“新生活运动”。但湘西毕竟还保存着古朴的民风,进化得比较慢,所以湘西社会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沈从文
《沈从文小说选》中最著名的是中篇《边城》。沈从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一个宁静的边城茶峒,说的是翠翠同傩送的爱情故事。沈从文厌恶都市生活的“乌烟瘴气”,所以为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审美人生观,把边城写成一块不受现代文明污染的圣地。所写的爱情生活,令人伤感,但一幅幅恬淡明丽的自然画和浓郁的风俗画却给人以美的享受。
“《边城》是散文的画卷,《长河》具有这些,但不只这些,还可听到时代的锣鼓,监察人性的洞府,生存的喜悦,毁灭的哀愁,从而映现历史的命运。”(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选》《长河》真实的再现了三十年代湘西社会的真实。渲染了抗战前夕湘西“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气氛。这部长篇小说写出了湘西社会的“常”与“变“。《长河》既可以当一篇乡土文学作品来读,又可当一部湘西历史书读。
沈从文与张兆和
《沈从文小说选》除《边城》是中篇,《长河》是长篇以外,其余均为短篇。这些短篇小说颇耐人寻味。《萧萧》中的童养媳萧萧完全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她们的悲剧命运还要延续下去。小说结尾看似喜剧,实为悲剧,让人含着眼泪微笑。《丈夫》中的“丈夫”去船上看望卖淫的妻子,备受侮辱。失去了做人的起码尊严——人格。丈夫“把票子(卖身所得)撒到地下去,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捂着脸孔,象小孩子那样莫名其妙的哭起来。”终于“两夫妇一早回转乡下去了。”读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但是在经济破产的压力下,人格被扭曲,似乎是某种历史的必然。《柏子》里写的是吊脚楼的妓女,她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委身于有钱的水手商人,但并不是所谓的“正人君子”所想的那样下贱。她们虽生活在污泥中,却对自由、爱情和人格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是她们的闪光点。沈从文笔下的妓女是善良和多情的。从《丈夫》和《柏子》,可以清晰地发现人的灵魂在经济压力下被扭曲的演变历程。
《三三》中无忧无愁、情窦初开的碾坊少女三三被写得那样有血有肉,贴近生活。这纯洁的山村少女不稀罕城生活的志气,让人赞叹。这反映了沈从文在比较乡村和都市生活中,更加留恋乡村那淳朴的人际关系。《牛》、《菜园》写出了人生祸福和命运本身的的偶然。《牛》中一湘西老农因牛腿受伤担误农事而忧心如焚,但牛腿伤好后,老农正展望秋收前景时,官府又把牛强行征用去了。《菜园》中,在北京读书的菜农之子回湘西探亲,却被当作共产党处决,他的母亲也因此上吊自杀。
《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写的是关于爱情的故事。反映了湘西苗族男女对歌定情以及酬神还愿的习俗。小说中表现的爱情与两性关系形态,是植根于苗族男女在婚前以爱为前提的两性关系自由这一独特的风情土壤之上的。
凤凰夜景
现在读这本书,我们不能只欣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那恬淡迷人的风景,湘西独具民族特色的风俗画以及沈从文笔下湘西人悲欢离合和湘西的人情美。更重要的是走出书本,联系湘西当今的现实,思考湘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出路何在,湘西人怎样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所以,对这本书,要慢慢精读,边读边思考。泛泛而读,将失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年写于湘潭大学
得了白癜风该怎样治疗北京白癜风十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