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

五一节去古镇旅游饶了我吧意外

发布时间:2021-6-19 14:38:08   点击数:

各位真爱们好,五一小长假马上到了,不知大家的假期是不是已经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这时候应该马上会出现两派人马:家里宅,追剧零食葛优瘫,好不快活。

而另一派则是穿梭在人群景点之间,成为制霸朋友圈的王者。

这两派争论起来可能会没完没了,但提到「诗与远方」,可能是所有都市人的梦想。

但是,在鄙视链无处不在的当代,旅游的鄙视链末端,端坐着一个名为“古镇”的词。

诗与远方的现象学

为什么我们需要「诗与远方」?

其实从最近的.ICU和“社畜”等流行词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来。

▲日剧《我们无法成为野兽》,新垣结衣都在挤地铁

枯燥的工作,毫无诗意的生活环境,城市居民们不得不找个盼头,「诗和远方」,就是他们的盼头。

「诗」指的是诗意化的审美体验,而「远方」则是逃离现实生活。

这四个字可以进一步具象为:高原雪山、漠北草原、江南古镇、东南亚阳光沙滩……

▲冰岛,图片来自马蜂窝用户梦卡kaka

无数大好青年,勤勤恳恳工作天,换来10天年假(如果公司批准的话)和一小笔积蓄。

这短暂的cosplay「有闲阶级」的机会,多半得耗费在「诗和远方」上,但他们无怨无悔。

▲电影《白日梦想家》截图

但「远方」易抵,诗意难寻。我们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无非两种:

一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二是创造美的情境,使审美体验在这个情境中得以发生。

例如千里迢迢前去欣赏雪山、草原、古镇或海滩本质上就属于第二种。

在自然奇迹和人文景观的光芒照耀之下,即便是普通的事物也笼上了一层“玫瑰金的面纱”,看上去非常优雅清新。

在这里吃过的饭、睡过的床、走过的路,也因此变得浪漫起来。这大概是诗与远方的最强滤镜了。

古镇的现代神话学

古镇为什么会处于鄙视链的末端呢?

因为去古镇太简单了,但这也正是古镇的优势:交通便利、现代设施齐全、商业成熟,且象征着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城市的人们渴望精神上的“访古”,向往古镇生活,但身体却依然诚实地依赖现代化设施。

与其他「远方」相比,古镇显然更加贴近城市生活方式。

如标配的淋浴设施,可以让前来净化心灵的游客们,同时保持身体的洁净——他们显然不愿意蓬头垢面地出现在自拍照里。

▲古镇住宿图片来自马蜂窝用户颜风芝

古镇里成熟的商业设施和现代化娱乐项目让人们更加熟悉、更加能够接受。

这是当代人特有的怠惰:如果沿着石板路步行就可以收获旅行的快乐,大部分游客当然不愿意冒着严寒翻山越岭登上山顶看日出。

古镇实际上包含了城市人对于美好生活方式的想象:「古」,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淳朴、鸡犬相闻、长幼有序、邻里相亲的「古」;

「镇」,是小桥流水、烟花繁盛、窗含西岭、门泊吴船、杨柳垂绦、酒旗招展的「镇」。

「古镇」这个文化意象所代表的美好幻想,美丽的自然风光,古老的人文景观,简单的人际关系,规律的生活作息,都是劳动强度极高的都市生活所没有的。

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所以当代人对古镇趋之若鹜,无论如何也要去朝圣一次。

寄希望于在古镇里寻找到innerpeace,仿佛古镇被施了什么神奇的魔法,去转一圈,就能消除朝九晚五的压抑工作与油盐酱醋的无聊生活带来的苦闷或焦虑。

古镇神话的破产

古镇的优点中却包含了一个内在的矛盾: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商业成熟,恰恰是导致古镇生活方式迅速消失的罪魁祸首。

摄影基地化、酒吧化、恶俗化,是古镇开启商业运营之后,避无可避的命运。

摄影技术与社交网络改变了人类的社交方式,包括旅游。

摄像头代替了眼睛,人类借助它来欣赏景色。很多古镇运营者为了方便游客摄影,投其所好地增添了很多装饰、道具。

如沿街生长的花卉、迎风飘扬的旌旗、全无实际功用的水车等等。

▲古镇街道,图源自网络

但它们却掩盖了古镇的本来面目,让游客们止步于精心营造的主要街道,而不是深入地了解古镇究竟意味着什么。

游客接受的纯然是视觉上的献媚,而非真正的审美体验。

与「摄影基地化」同步的还有「酒吧化」。商业上比较成熟的古镇,几乎都被酒吧占据了。

如果人们想要的仅仅是蹦迪、喝酒、听歌,为什么非得千里迢迢跑到古镇里来呢?

▲凤凰古城某酒吧,图片来自马蜂窝用户大草莓小萌妹

居伊·德波半个世纪前的预言也许更加深刻:

「现实突然出现在景观中,使景观成为现实。这种相互的异化是现存社会的本质和支撑。」

说得通俗一点,这古镇里的酒,喝起来到底与别处不同;但究竟哪里不同,走马观花的游客恐怕也说不上来。

实际上,游客们已经身处一个名为「闲暇」的整体景观之中,在古镇里喝酒,重点并不在喝了什么,而在于它是享受闲暇时光特权的确证。

▲凤凰古城的酒吧一条街,图片来源网络

「酒吧化」的背后,则是商业逻辑的异化。

把古镇变成酒吧一条街也好,小吃一条街、民宿一条街、咖啡馆一条街也罢,本质并无差别。建设、运营景区是昂贵的工程。

如果酒吧、小吃、咖啡馆和民宿可以为景区带来可观的利润,冲抵建设运营成本,为什么不呢?

▲图片来自微博用户小朋友呵呵大朋友

景区张开双臂,手握重金的投资者们自然投怀送抱,将原住民们迁出古镇,再把陈旧老宅装扮一番,就能开门迎客了。

这样的商业形态除了开在古镇里面,与本地文化再无任何联系,因此在宣传时,只能用「文艺」、「小清新」这些语焉不详的词汇,草草概括了事。

古镇,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居伊·德波的观点可能更加深刻,他认为「休闲的增加,并不是劳动的解放」。

如其所言,游客们休假期间,向往的并非自我挑战带来的成就感,而是「劳动之间的非劳动」;

人们还会全方位地展示休假这一状态,以便在回归忙碌工作之后,还能将其作为谈资,或打开手机里的相册,细细回味这无所事事的快乐。

▲《绝美之城》电影截图

「古镇」恰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在理想情况下,游客们在短暂逗留的那几天,可以用闲逛、听歌、喝咖啡的形式,假装自己融入到符合想象的悠闲生活方式之中。

但这种行为,正好印证了消费社会里的「模拟美学」。

它指的是「生产那些比原件更大或更小的物品,仿制材料」,这就和在古镇里的人们一样,获得的是悠闲生活方式的仿制品。

即一种假装参与其中的短暂体验——假期一结束,他们就得回到真正的生活中去。

▲电影《杀手没有假期》截图

这种“悠闲生活”体验虽然短暂,但「古镇」这一情境却让它无比强烈。

它使得日常行为脱离了「重复中的不同」,如同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一般,可以短暂的忘却俗世的纷扰,这正是它令人深刻的根本原因。

▲云南大理,图片来自马蜂窝用户漫步红墙

古镇的广告无疑是成功的。它们会告诉你古镇是「宁静的」,在精心编写宣传文案时,仍然会不厌其烦地强调「这是一个静谧的小镇」、「如同世外桃源般安静美丽」。

然而现实中,没有哪一个商业化运作的景区情愿自己的地盘上空无一人。

▲磁器口古镇图片来自新华社

波德里亚总结道:「广告艺术是建立在另一种类型验证基础之上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只相信我们看见的,我们只看见我们相信的,这种“悠闲生活”体验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人们不断进行的心理暗示。

▲老陶与春花电影版《暗恋.桃花源》

古镇,乃至「诗与远方」的神话,又何尝不是现代旅游业与广告业联袂出演的「一出好戏」呢?

中国还有真正的古镇吗?我相信是有的,但绝不在那些金玉其外的著名景区里。

古镇的核心资产,实际上是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

这个词语的核心是生活,生活离不开人,也就是当地居民,他们才是当地遗留的传统生活方式的载体。

也只有在他们身上——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酒吧、咖啡馆、小吃、民宿——游客们才能真正观看到他们所期待的那种美好生活方式的本真面目。

如果你在古镇里看到的都是衣着朴素的当地人,听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当地方言,那么,即便没有民宿、酒吧、咖啡馆、花店,这里也是值得一游的。

而如果是相反的情形,那我只能劝你:捂紧钱包,赶紧跑吧!

作者|扬戈

简介|躲在新媒体行业奋笔疾书的社会观察家、文化研究者

—今日互动—

聊聊你在旅行路上踩过的坑啊~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yj/7750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