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 旅游指南 >> 探访城市老街巷葡萄巷两处埕口分布着
提示:回复旅游、开元寺、广济桥、韩文公祠、儒学宫、牌坊街、甲第巷、西湖、许驸马府、己略、己略黄公祠、从熙公祠、道韵楼、宗祠、建筑、民居、故居、凤凰山、凤凰茶、单枞、工夫茶、手拉壶、陈慈黉、韩愈、锣鼓、美食、卤鹅、薄壳、春卷、牛肉丸、镇记、胡荣泉、厚记、博香、旅游、饶宗颐、莼园、潮剧、木雕、潮绣等关键词(2-5个字),即可 左布政使出身饶平盐户郭厝人家原系名贤后裔
葡萄巷位于中山路中段,呈南北走向,北面连接青亭巷,南面与中山路接壤,东西两侧各有一处埕口,分别为东府埕和马使埕。这条小巷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巷道两侧却保存着多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其中位于东府埕的郭厝系明代潮州“戊辰八贤”之一郭之奇的后代郭永丰的家宅;位于马使埕的黄厝来头更为显赫,是明万历进士、福建左布政使黄琮的府第。另外,在东府埕还有潮州现存最早的“府第式”民居许驸马府。在走访葡萄巷的时候,街坊告诉我们,这里不仅是皇亲国戚的居住地,而且流传着一段盐户子弟走上仕途的传奇故事。
①黄厝:破旧门庭内有一段盐户子弟的仕途传奇
从葡萄巷进入马使埕,一处钉着9号门牌的破旧门庭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中山路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就是黄厝,由于年久失修,门楼十分破旧,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因此,里面的住户索性将大门封紧,不让人从这里经过。
黄府大门紧闭不让人通行。
记者走近前观察,发现木质的大门已经褪色严重,一对铁质门环也已锈迹斑斑,由于很久没有人出入,门楼下方的杂草竟然长至成人的膝盖。在破旧门庭的门楣上,我们发现了一对圆形的门簪。同行的潮州文化研究人士陈贤武告诉记者:“圆形门簪是明代的建筑特点,这座老宅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根据资料记载,明代福建左布政使黄琮的府第就在这里。”
为了看看这座明代府第的内部格局,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带我们绕到黄厝的后门,由一处小门进入老宅参观。从黄厝的后包走到中厅,记者发现里面的格局其实并没有想像中气派堂皇,相反的,后包至天井由于被改建过,反而显得狭窄杂乱,只有那些长满青苔的石板与屋顶的大梁能让人感觉到一份历史的厚重。通过与老宅里住户的交流,我们得知,这座老宅虽然破旧,但里面仍居住着不少黄氏子孙。但关于这座老屋原主人的显赫身世,里面的住户却知道得甚少。
黄府中存留的“石础”。
在参观黄府时,陈贤武告诉记者,黄琮是明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后来官至福建左布政使。他与明朝的吏部尚书黄锦是堂兄弟,都是饶平县大埕镇上黄村人。黄琮的祖父黄允德是饶平一个小村的盐户,但黄家为了改变家族的命运,极尽所能地供应子孙读书,以求博取功名、飞黄腾达。其膝下的子孙果然也十分争气,黄琮、黄锦先后通过科举仕进,成为高官达贵,其家族也上升为本地望族,并在府城造府建坊,获得了无上殊荣。如今太平路上的“皇命三锡·文宗方伯”坊便是为纪念黄琮而建。
“黄琮与黄锦都是盐户子弟走上仕途,所以在为官时十分体恤百姓的疾苦,做事也恪尽职守。”陈贤武说,据史料记载,黄琮在布政使任上,曾在各州府呈送全省官员花名册上,将一年轻小吏误注为老年。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这位小吏,才知道他正值壮年,为此黄琮甚为自责。翌年,他因公进京,亲到吏部引咎自责,并恳请吏部予以改正,以免贻误这名官吏的前途。正因为黄琮为官清正廉明,所以深受百姓爱戴。
正当我们要离开黄府的时候,街坊建议到“猴洞”去看一看,因为那处地方曾经是黄府的后花园,而且造有假山。在街坊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同仁里8号,75岁的屋主李必锋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喝茶。他告诉记者,这里曾经饲养过猴群,所以被街坊称为“猴洞”。
“梧桐深处”是街坊口中所说的“猴洞”。
猴洞中的假山石。
在与李必锋交谈中,我们得知,被称为“猴洞”的地方原来也是黄家的祖业,相传从黄琮开始便养有猴群。后来黄家逐渐破落,至民国初年将部分房屋卖给了程鹏。程鹏在民国期间曾任县参政会议员,民间有一句俗谚:“天上雷公,地下程鹏;天顶玉上皇帝,地下程老四。”说的是程家兄弟的权势,足见其当时的显赫地位。后来,李家再从程家买下这处房屋。“我们当时买下这处房屋的时候,假山上还养有两只猴子,由于担心日后伤人,所以在入住的时候就将它们赶上西湖山顶。”李必锋回忆说。
在李必锋房屋附近,记者见到了一块仍保存完好的假山石,该假山石高约1.7米,形状十分奇特。陈贤武说,这便是明代留下来的石头,黄琮一家当时在潮州城内极其显赫,人称“黄半城”,不仅有府第、花园,而且房屋甚多。
葡萄巷中另一处“国保”老宅严厝。
②郭厝:清代老宅里居住着名贤后裔
在探访葡萄巷的时候,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东府埕2号郭厝也是一座被列入“国保”的老宅,该宅的门楼上方嵌有一块刻着“儒林第”三个字的石匾,里面的建筑格局不仅保存完好,而且甚为气派,但不知因何缘故,屋里的住户一直拒绝外人参观,街坊中也甚少有人知道该房屋主人的来历。
为了解开郭厝屋主的身世之谜,我们叩响了2号房屋旁边的一处铁门。开门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阿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她一个劲地摇头摆手说:“不行不行,不能进去,里面没什么好看的。”接着便要把门关上。
吃了一顿闭门羹,我们并没有灰心,而是请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上前帮忙解说。经过一阵磨嘴皮后,老阿姨最终答应打开大门让我们入内参观。但要我们一行人在郭厝的大门前等待。过了两三分钟,大门迟迟未有任何动静,正当记者怀疑是不是老阿姨反悔不来开门时,就听到“吱啊”一声,大门慢慢打开了。
从门楼往屋里望去,一眼便能看到这座老宅的后厅。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潮汕老民居,门楼、石阶、厅堂错落有致,天井两侧摆放着一些绿色的花木,屋里打扫得十分洁净,让人感觉到这里是个养心闲居的好地方。陈贤武告诉记者,从建筑风格上看,这座老宅应该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房子。
经过与住户交谈后,我们得知,刚才给我们开大门的老阿姨姓郭,今年70岁,她是这里的住户之一。
“阿姨您知道这屋子最早的主人是谁吗?”记者向她询问起“儒林第”主人的来历。
“不知道!”郭阿姨摇了摇头说。
“那您知道这里的屋主祖上是来自哪里的吗?”
“不太清楚!”
……
在问了连续几个问题之后,我们终究未能探明这座老宅的主人。不过,在一旁的另一位住户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据她介绍,每年揭阳市都有宗亲前来邀请老宅的住户一起去祭祖,也就是说,郭宅的主人祖籍或许来自揭阳。
东府埕的“国保”老宅郭厝。
抱着对“儒林第”的好奇,我们开始参观这座几百年的建筑物。这是一座十分典雅的潮汕古民居,两侧各有一条火巷,从前门到天井,再从中厅到后包,无处不体现出对称的格局。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整座老宅里共有四口水井,两口分布在两侧火巷,井口均呈八角形;另外两口分布在后包,井口呈现为圆形。陈贤武告诉记者:“这两口圆形的水井是太极井,另外两口八角井是八卦井,建这座房屋的主人平生十分讲究风水。”
在参观“儒林第”的时候,住户还告诉我们,这座老宅在“公社化”时期曾经被做为“抽纱社”使用,最鼎盛时期有近百人在这里做工,俨然是一家不小的工厂。目前,这座老宅虽然历经数百年沧桑,但屋顶的5层青瓦及牢固的木梁足以让屋内住户风雨无虞。
离开“儒林第”之后,潮州文化研究人士陈贤武对该座老宅的主人进行了查考。根据住户提供的信息及潮州文史记载,陈贤武认为,“儒林第”的主人应该就是潮州“戊辰八贤”之一郭之奇的第六代孙郭永丰。
据陈贤武介绍,郭之奇是揭阳县城东门人,明代崇祯年间的进士,当年与他的同榜进士还有辜朝荐、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等,他们就是被潮人尊称的“后八贤”八人。今天矗立在牌坊街上的“盛世元凯坊”(又称“戊辰八贤坊”)就是为纪念这八人而建的。所以,今天居住在“儒林第”中的郭姓住户应该都是这位名贤的后裔。陈贤武还说,“儒林郎”在清朝是六品官员,但现存的史料中对郭永丰并无仕途记载,由此推断,可能是郭永丰在潮州做生意后成为一方富贾,最后捐了个六品的“儒林郎”,因此才有这座“儒林第”。
来源:潮州日报
点击底部,可北京中科忽悠白癜风要注意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zn/9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