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赵:总人口万,占全国2%。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9位。河南为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姓氏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少暤(昊)金天氏后裔伯益的后代得姓始祖造父,属于以氏族图腾为氏。
⑴.赵氏血缘始祖为少暤(昊)氏:
鸟夷族为赵氏的先祖氏族。鴂,又称伯赵鸟、伯劳鸟,是赵氏民族的鸟图腾,其地望在赵邑(今山西洪洞)。赵是少暤(昊)氏的后裔伯益的后代。伯益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贤人,他能调训鸟兽,深晓火的用途,使鸟夷族的畜牧迁徙生活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因此而继承了少暤(昊)氏的嬴姓,很得舜的欣赏,并将女儿嫁给他,禹曾想将王位禅让于他,可惜未能遂愿。伯赵就是伯劳鸟,是远古主掌司至、通报节气变化的官员,史籍《左传》里说:“伯趙,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此鸟以夏至来鸣,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在古籍《诗经》里也记述:“七月鸣鴂”,就是说:七月到了,伯趙这种鸟就开始鸣啼了。
伯赵有两个含义:其一,伯赵即伯劳鸟,是一种于七月定期鸣啼,冬至时即止声的候鸟,比麻雀体形大一些,性情凶猛,能够猎杀比自己体形还大的田鼠、喜鹊、乌鸦等。其二,伯赵是上古时期部落或国家中负责主掌司天、通报节气变化的官员。
少暤金天氏,为中国上古时代“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的创始人,为人类天文历法之父。史籍《帝王世纪》说少嗥氏“有凤鸟之瑞,以鸟纪官。”这样,以伯赵为氏族图腾的赵氏氏族,其首领也就担任了主掌报“夏至、冬至”两节气的官员。鸟夷族除其首领少暤、皋陶、伯益三个部族,都以玄鸟而演化的凤凰为图腾,少暤是鸟夷族的第一位杰出的首领,也就是赵氏的血缘始祖。
少暤为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上古“五帝”之一。在中国的文史古籍中,有关少暤的记载非常多。史籍《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少暤是黄帝之子青阳,又名玄嚣。学者何光岳经考证研究后认为:少暤是鸟夷族人的始祖,而鸟夷族人以玄鸟为图腾,并因此而转化为对凤凰的崇拜。古时的玄鸟即是燕子,在中国的上古语言之中,玄鸟就是嬴,而嬴即是燕,嬴与燕二字是相通的。因此,说少暤是嬴姓,基本合乎历史事实。
少暤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原始手工业与金属制造业和金属制器使用的创始人。此外,少暤还是传说中上古时代原始音乐的发明人。少暤是其名,金天氏为其号。由于少暤是以金德居于五帝之一,故曰金天氏的名号之中有“金”。
少暤的地望在北方燕山一带。据史籍《通典》记载:“北辰为暤宗。”意思是说北方的星辰是以暤作众氏族的宗主,即少暤是众鸟夷族部落的领袖。据史籍《帝王世纪》中记载:少暤“作乐曰九渊”。所说九渊又称大渊,即为现今的渤海地区;因少暤所领导的鸟夷族人当时居于渤海,少暤故而作九渊乐曲,歌颂自己的故乡。此后,少暤带领鸟夷部落南迁至山东南部。据史籍《路史?注》引休子云:“少暤生于稚华之野。”稚华在今河北省盐山县东南部一带。后率众鸟夷族人南迁,“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而谓之穷桑帝”。穷桑和曲阜都在今山东省曲阜市。
⑵.受姓始祖为造父:
鸟夷族的第三位杰出的首领伯益与玉女所生的长子为鸟俗氏大廉,鸟俗氏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夏朝还国事太平。鸟俗氏大廉的长子名叫费昌。而当费昌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正是夏桀当政之际。在夏桀当政时,朝廷大臣们几乎都在荒淫无度、奢侈腐朽中生活。一些关心江山社稷、敢于直谏的大臣,或被莫须有的罪名治罪,或被贬官革职,广大国民遭受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严重和残酷,夏王朝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面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反抗情绪,费昌为夏王朝的前途十分担忧,于是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多次向夏桀进谏,劝其俭奢华、轻赋税,减轻人民的负担,以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但荒淫无道的夏桀不但不听其劝告,反而认为费昌是在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于是暗中下令将费昌入狱待斩。费昌事先得报,举家逃到了正在汇集天下英雄、商讨灭夏大事的商国。
在夏桀统治的后期,夏朝的天下已开始分崩离析,朝廷的政令不通,各路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侵伐。而定居在亳地(今河南商丘)的商汤却治政有方,国事兴旺。商汤委任贤人伊尹为相,委以国政,征服了与商为敌的葛部落(今河南宁陵),并先后灭掉了韦部落(今河南滑县)、顾部落(今河南范县)两个诸侯,又灭了昆吾氏部落(今河南濮阳),之后开始举兵西向,准备与夏桀争夺天下。费昌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避难逃到了正处于旭日东升之势的商国。
费昌是当时颇有声望的一位贤臣,伊尹早就建议商汤与其联系,以便削弱夏桀身边的力量,今见费昌避难本国,商汤与伊尹都无比高兴,于是立即召费昌入宫,三人连夜商讨灭夏桀的大事。据史籍《史记?秦本纪》记载:费昌“为汤御”,即指费昌充当了商灭夏的开路先锋。费昌统兵伐夏,夏兵多于战前倒戈,商兵势如破竹,夏桀只得亲自统兵迎战。最后费昌“败桀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显赫战功。
从商汤开国直至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费昌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子孙后代,“或在中国,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之地。费昌之子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孙名中潏,任商朝西戎(今甘肃)守土官。中潏有子蜚廉,蜚廉善跑,其子恶来力大如牛,父子二人颇得商纣王的器重。纣王凭借蜚廉父子二人之力,坐稳王位后,即行暴政,举国上下怨声载道。蜚廉知纣王无道,必无善果,于是借口为纣王寻找神石棺而离开京城,随后隐居于霍太山(今太岳山,山西霍县)。恶来因为是纣王的贴身护卫统领,故而未能走脱。后来周武王伐纣,恶来尽职而殉身。恶来的后代由蜚廉抚恤养大,逐渐繁衍成日后强大的秦族,仍继承舜帝赐给远祖伯益之姓“嬴”。
由于蜚廉退隐霍太山,因而避免了战争之祸,并喜添一子,取名季胜。季胜有子名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对商朝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因而“幸于周成王”,被周成王召入宫内,当上了讲学的太学士。不久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奖,被赐封于皋狼(今山西、陕西两省交界处河套地区)。孟增以地名显贵,被周成王赐名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造父得信于周穆王,并因功受赐赵城(今山西洪洞),由此而得姓为赵氏。可见,赵氏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亲近车御,并因此而受赐赵城,并获得赵氏。
造父是少暤的十三世孙。造父因承袭祖父孟增皋狼的功德而成为周穆王的亲信随臣。造父与周穆王岁数相近,并又有共同的喜好,都喜爱收养天下的名马,擅长狩猎。周穆王于是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
一日,造父游潼关马市,发现了六匹毛色无杂的骏马。其时周天子的车乘为八匹骏马,并且须品种统一,毛色一致。造父在马市上转了一天,直到得知这种骏马在潼关东南山中的桃林地方还可以找到,就毫不迟疑地买下了这六匹骏马,并亲自深入东南山桃林去找寻同一毛色的骏马。据史籍《史记?赵世家》记载:桃林之地,“广阔三百里”,那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要想捕获千里骏马,谈何容易。造父在三百里桃林之中,风餐露宿,入蛇蟠之川,闯虎穴之沟,终于获得同一毛色的千里骏马两匹。造父将所得之八匹千里骏马送给周穆王。周穆王万分喜悦,立刻更换新舆,并赐造父深入桃林亲自捕获的两匹千里骏马名为“骅骝”、“骊耳”。从此以后,“骅骝”“骊耳”就成为赞美千里骏马的代名词。
周穆王自从换了新车舆后,喜欢得不得了,对造父更是倍加宠爱。一日,周穆王召造父与自己同乘,出都城丰镐(今陕西西安)纵马西向,八匹千里骏马如腾云驾雾,不一会就将随行的卫队远远地甩在身后。周穆王和造父君臣二人,乘兴扬鞭催马,不出半日就来到了西域。两人第一次来到西域,见地广人稀,山川壮丽,景色古朴,大大异于关中;加之珍兽猛禽遍地,激起了他们射猎之心。君臣二人追禽赶兽,好不得意;所乘千里骏马又十分贴近人意,真乃随心所欲,意到车到,心想事成。不出一刻,车舆上就堆满了射猎的珍禽异兽。其时天色已晚,于是不讲君臣之礼,二人并肩躺在车舆上,任凭千里骏马在西域千里荒漠上驰骋。八匹千里骏马将君臣二人送到了西域瑶池,主宰西域的西王母就住在这里。在史籍《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周穆王与造父得到了西王母的热情款待,并在瑶池之上“与西王母觞”,三人对饮仙酒“作歌”,周穆王与造父都“乐之忘归”。正在此时,传来徐国(今江苏泗洪)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这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镐京,及时发兵打败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之地(今山西洪洞)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的后裔便以封邑为氏,称为赵氏。
造父受周缪王(周穆王)恩赐,得赵城为邑,姓赵氏,下传六世至奄父,名公仲,为周宣王近御,助“宣王中兴”,赵氏初兴。
第二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历代帝王为了笼络、褒奖臣属,不但用惯常的封官加爵、赏赐钱财等手段,还通过钦赐姓氏来达到目的,这种情况在姓氏学中称之为“改姓”。
宋朝皇帝对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等赐姓赵,以示恩宠。北宋太宗时,居住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的党项族拓拔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
宋神宗时,曾任命木荣为荣州(今四川荣县)团练使,赐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河湟羌族隆赞(首领)青唐陇拶为河西军节度使,任鄯州知府(今青海西宁),封武威郡公,并赐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咓受赐姓名为赵怀义,任廊州团练使,并任湟州知府(今青海湟中)。
大辽政权的光禄卿马植,本是燕国人,为辽国大族,因与大辽皇帝不睦,向宋朝廷透露了大辽政权的内部情况,并建议宋、金联合灭辽。为此,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先授秘书丞,不久升任为右文殿修撰,颇为宠信。后因事贬谪彬州,于贬所处死。
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南宋朝廷认为他忠勇可嘉,功在社稷,因而赐他姓赵。
自唐朝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他们有的从海路来,经江浙逐渐深入内地;有的从陆路来,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宋朝时期犹太人向朝廷进贡西洋布,宋朝皇帝对他们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于是他们就在中国居住下来,后散居于开封、北京、杭州等地,尤以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最多。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公元年)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李、聂、金、张、左、白等十七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系同族异姓)。明朝永乐年间,又有一位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氏,授锦衣卫指挥,后升任浙江都指挥佥事”。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
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尤为宽大优待,分别赐予汉族姓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
在中国古代,若一人受帝王赐予国姓,则举族以为荣耀,全体家人乃至全族人均改姓国姓,这就极大地扩充了赵氏人口。
第三个渊源: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
如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南马头村有几户赵氏人家,每逢年节祭祖便合族集中,悬挂祖先画像,郑重参拜。但他们挂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像。相传这几家是明朝皇室后裔,明朝灭亡后,将原姓朱氏改为赵氏,隐名迁居此村。年殡葬村民赵永全时,在墓侧掘出残碑一通,上刻:“……祖乃大明之君,自崇祯皇帝失基,播迁于此。吾本姓朱,遂以赵为氏焉。”可惜的是,年日本侵略军“扫荡”马头村时,这支赵氏祖先的谱籍、图像均遭到战火焚毁。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诸多民族在与汉民族交往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其原来的姓氏更改或融变为汉族习惯姓氏,这种情形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变姓”。
元朝时有一个女真人姓术要甲,由于读音被误传为“赵家”。元世祖忽必烈擢升其为官,诏书呼其为赵氏,他也就由此改姓赵,取名赵良弼,后来成为元朝名臣。
明朝时蒙古人阿勒楚尔古特,外祖父是女真人,姓兆斋氏,他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人们传言他随外祖父姓赵(兆斋与赵同音),他也就将错就错改姓为汉姓赵氏。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为汉姓的赵氏,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氏。在古代匈奴人、唐朝时云南白蛮部落、唐朝胖柯蛮等中也有赵氏。
1.匈奴族:
在古代匈奴、唐朝时期云南白蛮部落、胖柯蛮部落等中也有赵氏。据《汉书?列传》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一位叫赵安稽的匈奴人,世代居住在甘肃塞外的匈奴领地,为当地的匈奴王。汉武帝时,赵安稽投降汉朝,被汉武帝册封为昌武侯。西汉元朔四年(公元前年),匈奴左贤王举兵反对汉朝的统治,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大军征讨。赵安稽率领所属部落协助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屡立战功,被册封为坚侯。
西汉武帝之时,世居南越的越族赵光因归附汉朝,而被西汉武帝封为随桃侯。赵光世代居住在苍梧(今广西梧州),是南越王赵佗之后,为南越国的贵族子弟。赵佗创立南越国时,将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给赵光。赵光受封为苍梧王,以控制西江中游。南越国被汉武帝派兵灭亡之后,汉朝为了拉拢赵光,以便于巩固汉朝对南越的统治,对赵光采取了怀柔政策,保留了赵光苍梧王的称号。而赵光为了表示自己与汉朝势不两立,拒绝了汉武帝赐封的苍梧王称号,自号“苍梧秦王”,以示反汉。赵光之所以在原苍梧王的名号之中,加上一个“秦”字,一是因为汉朝赐封了苍梧王,赵光以示不接受;二是自称本族姓秦,自号秦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年)赵光与联姻的原南越国贵族吕嘉一齐起兵反对汉朝。汉武帝便遣派大将军路博得率大军去平定。赵光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他之所以起兵反对汉朝,是想试探一下汉朝的反应。当汉朝真的派出大军来征讨时,苍梧秦王赵光自知不是汉朝大军的敌手,立即上书汉武帝表示言和。汉武帝原本想趁此机会废掉苍梧王,没想到赵光见风使舵如此迅速,加之讨伐的汉军还没有准备充足,便接受了赵光的上书。为了表示对叛乱的责罚,汉武帝撤消了汉朝原赐给赵光的苍梧王称号,改封为随桃侯。此后赵光为了表示对汉朝再也不怀二心,重新宣称自己恢复有功于汉朝的赵氏,再也不提自己姓秦了。现今南越族之中的赵氏成员,多是随桃侯赵光的后裔。
2.越族:
西汉武帝之时,世居南越的赵光因归附汉朝,而被西汉武帝封为随桃侯。
赵光世代居住在苍梧(今广西梧州),南越王赵佗之后,为南越国的贵族子弟。赵佗创立南越国时,将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给赵光。赵光受封为苍梧王,以控制西江中游。
南越国被汉武帝派兵灭亡之后,汉朝为了拉拢赵光,以便于巩固汉朝对南越的统治,对赵光采取了怀柔政策,保留了赵光苍梧王的称号。赵光为了表示自己与汉朝势不两立,拒绝了汉武帝赐封的苍梧王称号,自号“苍梧秦王”,以示反汉。赵光之所以在原苍梧王的名号之中,加上一个“秦”字,一是因为汉朝赐封了苍梧王,赵光以示不接受;二是自称本族姓秦,自号秦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年),赵光与联姻的原南越国贵族吕嘉一齐起兵反对汉朝。汉武帝遣派将军路博得率大军去平定。赵光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他之所以起兵反对汉朝,是得到了关于汉朝内部不确切的情报,因而起兵想试探一下汉朝的反应。当汉朝真的派出大军来征讨时,苍梧秦王赵光自知不是汉朝大军的敌手,立即上书汉武帝表示言和。汉武帝原本想趁此机会废掉苍梧王,没想到赵光见风使舵如此迅速,加之讨伐的汉军还没有准备充足,只得接受了赵光的上书。为了表示对叛乱的责罚,汉武帝撤消了汉朝原赐给赵光的苍梧王称号,改封为随桃侯。赵光为了表示对汉朝再也不怀二心,重新宣称自己恢复有功于汉朝的赵氏,再也不提自己姓秦。现今南越族之中的赵氏成员,多是随桃侯赵光的后裔。
3.白族:
在中国历史上的五代之时,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带的少数民族白族建立了一个名为大长和国的小国。在这个大长和国之中,有一位名叫赵善政的白族贵族十分有名望和地位。依据使籍《新唐书》与《南诏野史》的记载,白族之中的赵氏是一个资深的贵族世家。在一些古籍之中,就有了赵。赵氏是如何进入云南大理一带,并成为白族大家庭之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史书的记载不一,其主要的观点是: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致使中原一带社会动乱,加之当时黄河发大水,居住在中原的赵氏家族成员之中的一支就举族向南迁徙,进入云南后在大理定居了下来。
中原赵氏迁徙进入云南,并定居在白族居住的大理之后,将当时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文化带人到当地,使白族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明显的提高。为此,中原赵氏成为大理白族的贵族世家以后,其家族成员之中出了一位名叫赵善政的后人,成为了大理白族的大长和国的清乎官。赵善政世居剑川(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与后唐剑川节度使杨干贞颇有交情。杨于贞认为当时的国君郑隆嬗不听话,于是杀死了郑隆嬗,由赵善政继为骠信(国王)。赵善政得到王位后,改大长和国的国号为大天兴国,又称兴源国。赵善政在位仅两年,公元年又因与杨干贞发生冲突,而被节度使杨干贞所废。
白族之中的赵氏家族涌现出了不少的文人学士,其后裔之中有明朝的著名文人赵炳龙。据有关史籍记载,赵炳龙自幼勤奋好学,擅长古文,名于诗词,明朝崇祯皇帝七年(公元年)高中进士一甲第二名榜眼。明朝灭亡后,赵炳龙追随当时的抗清名将杨畏知赴肇庆(今广东肇庆)抗清,担任南明政权吏部文选司主事,不久升任户部员外郎。南明政权被清军灭亡后,赵炳龙见清朝统一天下的大势不可抗拒,自己又不愿附膺清朝,于是隐居在肇庆的郊外向湖村,以教书为生。赵炳龙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著作,所著颇多,其著作《居易轩诗文钞》八卷、《宝岩居词》等至今流传于世。又有赵汝濂,白族的云南大理赵氏家族的后裔。赵汝濂在嘉靖五年(公元年)中进士,历官至右副都御史。赵汝濂为官清廉不贪,严于律己,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其时,朝廷佞臣赵文华党羽甚众,其他御史都不敢揭其短。惟有赵汝濂不顾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多次上书责谏佞臣赵文华,因而名扬四海。赵汝濂的文章真是文如其人,文风洒脱,落落大方,其诗文有“信手应人、不为雕虫之技”的美誉,颇有盛名。
白族之中的赵氏家族中的清朝名人,比明朝文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尤以赵淳、赵廷枢、赵辉璧等人最著风骚。赵淳,白族赵氏世家之后,清朝雍正五年(公元年)进士及第,曾任云南东川、鹤庆两府教授,其诗文辞句精练,风格明快,妙不可言,可惜多已流失,留传下来的不多。赵廷枢,为赵淳的同族人,曾任江西安福、萍乡、安远诸县知事,晚年辞官归乡定居。赵廷枢所撰诗文颇多,今有《所园诗集》四卷,有诗文五百余首,流传于世。赵辉璧,洱源风羽人(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因其祖居之地与后唐时当了两年大天兴国国王的赵善政是同地,而赵善政被后唐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所废后,就隐居下来,其后事不明;因而,赵辉璧有可能是赵善政的后裔。赵辉璧是著名清朝的爱国诗人,清道光六年(公元年)高中进士,历任安徽全椒、山西临县知县,后因病归故里。其著述颇多,《古香书屋诗钞》十二卷,题材广泛,内容精湛,对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与反动的外国殖民主义侵略者进行了讽刺和抨击。其撰写的《读诗管见》,是一部关于诗歌精辟的理论性著作,为同朝学子们所称赞,对今日的诗歌爱好者依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4.蒙古族:
据史籍《元史》记载,在内蒙古境内的大青山下,蒙古族的汪古部落之中就有赵氏家族的分支。蒙古族汪古部落的赵氏,参与了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战争,其中一位名叫赵国宝的族人是元军进攻四川的先锋军统帅。中统元年(公元年),赵国宝统率元军的先锋部队直攻四川境内的重镇重庆,经过几十天的激战,迫使重庆的南宋守将张实投降。作为元朝开国功臣的少数民族的赵氏,除了内蒙古大青山下世居的蒙古族汪古部族人的赵氏族人之外,还有世居在甘肃临洮的藏族赵氏族人的后裔。
赵国宝因功被授三晶印,并授为蒙古汉军的元帅,并同时被赐文州吐番万户府达鲁花赤(蒙古语,意思是征服者和统治者)。达鲁花赤的头衔只有蒙古的贵族才能享有,也就是说,从赵国宝开始,蒙古族汪古部落中赵氏已成为蒙古国及此后不久建立的大元帝国的贵族。赵国宝之子赵世延也是蒙古族汪古部落之中的佼佼者。赵世延自幼喜欢读书,潜心研究中原儒家学派的经世致用之学,为元朝的建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年),赵世延官授承事郎、云南省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不久升监察御史。其时,元朝丞相桑歌处事专横,包庇凶犯,赵世延于是当廷指责丞相桑歌,请求元世祖忽必烈下旨严办凶犯。赵世延与丞相桑歌因此不和,因而多次遭到桑歌的中伤。元世祖忽必烈重其才,不愿治其有罪,于是将赵世延出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事。赵世延到任后,大力倡导儒学。其时,江南正逢水灾,赵世延于是遵照圣人之言,在管区之内设立多处义仓,并主持修复了澧阳县(今湖南澧县)的环堤,因而深得民心。元成宗铁木耳(公元~年)执政时,赵世延任中书左司都事、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安西路总管等官职。元武宗海山(公元~年)执政时,赵世延升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因主持修复都江堰有功,晋升为陕西行台侍御史。元仁宗(公元~年)执政时,赵世延作为少有的四朝元老进一步得到元仁宗的器重,历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中书参知政事、御史中丞、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等封疆大臣。直到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年),赵世延因年老多病而上书请求辞官。此时,赵世延已是八朝元老,元文宗仍不愿让其告老还乡,于是将其诏进京城与当时几位大学者组织纂修《经世大典》。不久,赵世延被封鲁国公,举家迁居成都。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年),赵世延因病逝世于成都。赵世延是元朝达官,也是元朝贵族之中少有的颇得民心的好官。赵世延为政历时九朝,共五十余年,著有《风宪宏纲》传世。
5.藏族:
作为元朝开国功臣的少数民族的赵氏,除了内蒙古大青山下世居的蒙古族汪古部族人的赵氏族人之外,还有世居在甘肃临洮的藏族赵氏族人的后裔。
据史籍《元史》一书的记载,世居在临洮的藏族赵氏族人,在金朝年间出了一个赵阿歌昌,任金朝熙河(今甘肃临洮)节度使。金朝被元朝灭亡之后,赵阿歌昌率领部众占据甘肃莲花山,称王一方。后见元朝国势日盛,赵阿歌昌于是顺势而为,投降了元朝,被元帝授叠州(今甘肃叠州)安抚使。赵阿歌昌到叠州赴任之时,叠州城内空无一人。原来,当地居民为了逃避战乱,早已人去楼空,留下了一座空城。赵阿歌昌上任后,立即招抚逃亡在外的叠州居民,亲自带领回城居民修筑居室,请来内地汉人讲授耕桑技术,使叠州一带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为促进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昌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赵阿歌昌一生致力于叠州的社会经济发展,逝世于官职任上,终年八十岁。
赵阿歌昌有子多人,其中赵阿歌潘是最有作为的儿子。公元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南征大理,取道经过临洮。其时,赵阿歌潘为临洮府事,受命随元世祖忽必烈同行。忽必烈之子蒙哥为蒙古军大元帅,十分赏识赵阿歌潘的才于,于是将其招入幕府之中,共谋南征大计。后蒙哥统军攻四川,授命赵阿歌潘为先锋军统帅。赵阿歌潘率领先锋部队屡立战功,因而被元世祖忽必烈授临洮府元帅。后又因功被元帝赐名拔都(蒙语:大元帅),成为元帝国声名赫赫的大元帅。在元朝,拔都不仅是大元帅,而且是专门赏赐给蒙古贵族的高级官衔。赵阿歌潘受赐拔都头衔之后,世居甘肃临洮藏族之中的赵氏家族就成为了大元帝国的贵族,其家族文化由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族人也得到迅速的繁衍。
藏族赵氏除了赵阿歌昌一支外,还有其他几支,其中南宋恭帝赵熹的后裔赵昮(宋恭帝)一脉藏族也是藏族赵氏的主要支脉之一。公元年赵昮因诗文而遭受文字狱被屈杀,遗子多人,除传说中的长子为元顺帝以外,其余都留居西藏,成为藏族之中赵氏始祖之一。
有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在得知俞应则的诗后,去观看历代帝王像,见到元顺帝的相貌果真十分像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于是感慨道:“难怪元顺帝一点也不像元朝的历代帝王,而酷似宋朝的宋太祖。”
6.瑶族:
赵氏不仅是汉民族之中的大姓,在有的少数民族之中也为主要的姓氏之一,尤以瑶族的赵氏为代表。瑶族的赵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中的赵氏相比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之中的赵氏没有关于赵氏始祖传说的文献记载,而瑶族的赵氏始祖是一只名叫盘夸的龙犬;盘夸与评王的公主结婚后生了十二个子女,其中的第八个儿子取名叫赵瑞封,即是瑶族的赵氏的始祖。
传说,瑶族早年有一位评王。一日,评王上瑶池仙境游玩,得到龙犬一只,身长三尺,毛色黄斑,能讲人语。评王十分宠爱,为龙犬取名盘夸。其时,有一位高王,兵强马壮,率兵侵略评王。评王被打败后,只得将爱犬盘夸献给高王求和。高王得到盘夸后,仍不放过评王,时时加以侵略劫夺,令评王的民众无法为生。盘夸龙犬是一只神物,对高王的霸道行径十分不满;加之盘夸与评王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决定惩罚高王,为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除去祸首。一日,盘夸龙犬趁高王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高王身边的近侍又疏于防范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高王,将高王的首级咬下,冲破敌人的追杀,狂奔七天七夜,将高王的首级献给评王。盘夸龙犬因劳累过度,四肢鲜血染地,昏倒在评王宫殿的大堂之上。评王急忙宣太医急诊,将盘夸从危亡之中救活。
评王见盘夸为一龙犬,竟如此感恩图报,甚是感动,决意给盘夸以重奖。评王问盘夸龙犬要什么赏赐,盘夸龙犬回答:“评王曾有令,谁能除去高王,谁就可以与公主成亲。我要求评王信守此诺。”盘夸龙犬的要求可把评王给难住了。不同意盘夸龙犬的要求,自己就失信于天下;如果同意盘夸龙犬的要求,岂不断送了公主的一生。评王左右为难,终日忧心忡仲。公主深被盘夸龙犬的行为所感动,评王的心事被她得知后,决心与龙犬成亲。盘夸龙犬与公主成亲后,双双进入深山老林。盘夸龙犬进入深山老林与公主完婚后,一夜之间竟变成了一位英俊少年。几年之中,公主一连生下六对龙凤胎。评王得知自己有了六男六女十二个外孙,说不出有多么高兴,于是传下圣旨,敕封盘夸为瑶族始祖盘王。与此同时,评王还给自己的12个外孙分别敕姓为: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被敕赵氏的是第八子,名叫赵瑞封,封都尉补充国公。
其时正值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年),赵瑞封出外独立谋生,居住南渡林子村。赵瑞封娶妻二人,大妻生子赵宗先,分下金香炉,小名大赵;小妻生子赵宗县,分下银香炉,小名小赵。至明洪武元年(公元年),赵瑞封后裔迁至桂林落居。在桂林住了两代以后,赵氏瑶人又从桂林迁居到了广西平乐府东门八宝村住了一年。因避官祸,赵瑞封的后裔被迫迁出八宝村,迁到上五堡京子村,与另外七姓瑶人合居。赵宗先有子五人,赵宗县无后。赵宗先的后人之中出了两位著名的人物,他们就是瑶族人民的反清英雄赵金龙和赵福才。
清道光十一年(公元年),清朝政府加强了对瑶族人民的剥削,当时迁居到湖南江华居住的瑶人赵金龙和赵福才决定举行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两人秘密联络了近三千瑶族人民,以红布缠头作为义军的标志。起义军起事后,迅速占领了蓝山、江华、宁远、新田等地,并制定了“杀贪官、斩污吏、夺田地、扶贫苦”的政策,很快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赵金龙有勇有谋,率领起义军多次击退清军的围剿。第二年,清朝政府调集了湘、广、桂、黔四省的兵力,由户部尚书禧恩亲自坐镇指挥,对赵金龙和赵福才领导的瑶族人民起义进行大规模镇压。赵金龙和赵福才率领瑶族义军,与清军浴血奋战了二十余天,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为中华少数民族中的赵氏家族历史,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篇章。
7.壮族:
在清朝年间,壮族赵氏家族成员中出了三位有名的大学者,他们就是广西宁明的赵克广、广西龙州的赵荣正和赵荣章。
8.满族:
满族赵氏始祖为女真族爱新觉罗氏,取意为汉字“金”、“肇”,赵氏为后改的同音汉字。赵氏显祖爱新觉罗氏的后裔皆为清朝皇家宗室金姓。女真人是满族的祖先,清兵入关时引起汉族人的反抗。清康熙大帝时将汉军镶红旗族人一支均改姓赵氏,以缓和民族矛盾,清初名将赵宏恩、赵国祚都源于这支镶红旗族人。清朝廷后来又将汉军正蓝旗族人一支均改为赵氏,清朝末期名臣赵尔巽、赵尔丰都则源于这支正蓝旗族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失去了尊贵地位,他们纷纷改姓赵、刘、金三姓,从而扩大了满族中赵氏的人数。另外满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氏者。
丹东东沟大孤山镇金姓始祖为爱新觉罗?猛特木,他曾督师南关,连战连捷,后因为私收降女为妻,被童?努尔哈赤定罪处斩,后经诸大臣力保其征战有功,方免死,但被贬配辽东。爱新觉罗?猛特木携子爱新觉罗?塔石乘船过海,隐居在丹东大孤山下,后代散居在丹东东沟金大岭、三道洼等地。清兴祖爱新觉罗?福满、清景祖爱新觉罗?觉昌安的后裔皆为“肇”氏,后取谐音汉字“赵”为氏。丹东岫岩兴隆乡赵氏在清初由开原被治罪到丹东岫岩地区定居,后代散居在丹东东沟宽池、宽甸永甸、凤城宝山等地。
9.回族:
山东青州赵氏回族为元朝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赠太师中书左丞相伯颜后裔。
据原山东青州城南扈家子薄板台立于明朝万历五年(公元年)的赵氏莹蝎记载:“吾始祖伯颜,乃西域人也。仕元(后)赐姓赵……迨其子明远(伯颜之子),始奉我朝,命徙青(州),为编户”。元灭宋后,宋皇室赵氏被元朝当局搜查极严,赵氏因怕株连而改氏,元宪帝得知后为安定民心,才把当时执政的伯颜赐为赵氏。
各支始祖
赵令仲:谱称宋太祖子燕王德昭五世孙,南宋乾道二年迁上虞县孝义乡,逝世后葬于西华里,为上虞赵氏始祖。
赵不抑:谱称汉王元佐之后,建成炎中扈南迁,寓居上虞等慈寺,生有五子,幼子赵善信,居邑城南门杨巷桥墩,官历车略院事。为杨巷赵氏始祖。
赵景发:赵不抑九世孙,元朝年间自上虞翦阳赘迁邑之镇压龙桥。
赵元佑:宋太宗长子,建炎南渡,裔孙占籍上虞等慈寺。赵元佐二十世孙赵天福,后改名赵淮,明朝中叶因遭牛山这变迁甑山。为上虞赵氏始祖。
赵孟伊:又名孟潮,宋元之际自台州宁海迁山阴华舍,为绍兴赵氏始祖。
赵元份:宋太宗第四子。明洪武初自嵊县赘迁山阴迎恩厢,为嵊县赵氏始祖。
赵永思,明洪武初自嵊县赘迁山阴迎恩厢,为越州赵氏始祖。
赵应麟:始祖赵志四,清康熙间自溧水石场村迁润州,为润州赵氏始祖。
赵 子:宋建炎南渡,先居镇压江,继迁丹徒大港镇洪溪,为丹徒赵氏始祖。
赵元份:谱称碧溪赵氏系出宋太宗子商王元份,建炎南渡,元份七世孙扬自郑州迁于玉山,及孙蕃,再迁东里八都柳马屋后,为玉山赵氏始祖。
赵孟堙:元泰定二年自浙江迁常州武进县改成乡西盍村,为武进赵氏始祖。
赵天佑:明朝末年自武进殷村迁张桥郡城青山门。
赵成九:世居泰邑赵家坊,于明末清初始由赵家坊迁延令何家庄,为延令赵氏始祖。
赵万六:元季自诸暨银治迁桐庐肃绛孝泉,为桐庐赵氏始祖。
赵士伸:南宋建炎三年自中原南迁福州长府连江县东湖里,为连江赵氏始祖。
赵由镗:明季自临安入赘会稽廿汴都谢氏,为西谢赵氏始祖。
赵不玷:南宋时自睦州迁浦阳仁杏巷,为浦阳赵氏始祖。
赵类四:元末自益阳八都槎塘徙居邑之井头,为井头赵氏始祖。
赵子玉:元至正间自湖北松滋县仙楼乡迁益阳书堂古李塘,为益阳赵氏始祖。
赵崇赞:南宋自越州山阴迁旌德兴仁乡三溪,为旌德赵氏始祖。
赵 琳:明永乐间自山西洪洞县棋盘街迁齐河县桑园赵庄,为齐河赵氏始祖。
赵 圭:明洪武初自山阴迁兴化县城北郭,五传而开四房,为兴化赵氏始祖。
赵 普:族出北宋名相赵普后,普三世孙概自洛阳迁亳,为亳州始祖。五世孙赵期,建炎南渡,自亳居缙云之云塘,为云塘赵氏始祖。
赵九思:宋元之际人,世居台州黄岩,子浒始自黄岩县迁临海逆溪。为临海赵氏始祖。
赵同文:明季自丹徒大港迁润城白马坊渌水桥,为洪溪赵氏始祖。
迁徙分布
赵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9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四十三位,人口约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左右,发祥地在今山西省。
秦朝初期,始皇派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居住在天水。其后代就定居在天水,随后很快就繁衍成当地一大望族。同时,赵王赵迁因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氏推进到今广东、广西。赵氏南迁始于三国之时,由涿郡赵氏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使赵氏人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赵构建立的南宋,使得赵氏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大举繁衍发展。同时,北方的赵氏也在东北三省得到了播迁。自宋朝以后,赵氏遍布全国各地。
在秦朝,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省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省,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1.秦汉以前:
造父被封于赵城而得赵氏,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氏已分布以辖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氏。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氏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氏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甘肃天水),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徒六国贵族之后到关中,赵氏在今陕西又有了新的落脚地点。
秦朝,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今广东龙川),后为南海尉,于秦朝末年兼并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了南越国(今广东、广西一带),汉高祖刘邦封其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两省之间一带地区。
2.汉至宋以前:
西汉赵氏在河北的活动区域又有所扩大。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
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一族。
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一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氏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徒居南郑(今陕西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
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五代时,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赵光逢、赵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在后蜀为官而在四川成都定居。
3.两宋时期:
在公元年的陈桥驿兵变中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直至公元7年北宋亡国,赵氏皇室一直不停地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入北宋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赵氏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下游)。赵氏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之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成为赵氏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南宋初期,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
⑴.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赵德秀与赵德林均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①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
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②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
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⑵.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宋徽宗逝世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的南迁后裔,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
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
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
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⑶.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宋开宝九年(公元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但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而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的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后来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被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西京,后来又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宋雍熙元年(公元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终年三十八岁。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⑷.宋室其他宗亲: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4.明、清时期:
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省,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居叶赫(今吉林伊通)满族赵氏者,在满清开国初归清,隶属正黄旗满洲。
居丹东岫岩兴隆乡满族赵氏者,隶属正黄旗满洲,其先祖伊尔根觉罗?常明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年)自京到丹东岫岩地区驻防。
居哈达碑乡满族赵氏者,世代官拜撤马罕牛录,隶属镶黄旗满洲,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年)到丹东岫岩地区买地入籍。
字辈排行
湖南资阳赵氏字辈:
旧派:“尤宜孝思彦荣止启民天立志希先哲敦修尚世贤”;注:已废止使用。
改派:“剑垂徵远大继述定昭宣盛德乡邦仰芳名□策传祖训良昭显家传善继承文章诒盛业功德振芳声”。
湖南益阳赵氏字辈:“万学成世正永远立朝纲忠良维国本祖德发祥光大啓崇先绪鸿章锡庆长贤能开鼎甲盛烈佐隆昌”。
河南西平赵氏字辈:“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河南濮阳赵氏字辈:“中德永开良玉树腾光远廷顺仲殿汉(底)文华志尚贤永廷国恩春兴士克安泰隆盛利昌明、同福临东江轩”。
河北南宫赵氏字辈:“……余庆堂”。
山西沁水赵氏字辈:“忠和树德孝友传芳”。
浙江慈溪赵氏字辈:“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浙江乐清赵氏字辈:“齐洪典章顺”。
云南赵氏一支字辈:“振国廷相连此德全家兴世开宏恩”。
北京门头沟赵氏字辈:“福德碧大朝廷的山东青州到广西”。
山东蒙阴赵氏字辈:“振就京树英元”。
山东沁水赵氏字辈:“忠和树德孝友传芳”。
山东乐亭赵氏字辈:“延顺仲殿汉(底)文华志尚贤同福临东江轩辕书继昌宁河安光者堂贵显云章永廷国恩春兴士克安泰隆盛利昌”。
山东青州赵氏字辈:“福德碧大朝廷方元玉绅益善守吉瑞纪乃密子言欢瑟开昌世恩鸿深卿维仪”。
山东青州赵氏字辈:“福庭宗碧大景文世朝廷奇廷顺立朝玉绅益世贵寿长年玉德文元开
山东小云南赵氏字辈:“永廷国恩春兴世克安泰隆盛利昌明”。
山东临沂赵氏字辈:“化传华景振福”。
广东潮州赵氏字辈:
太祖支派:“德惟从世令子们师希与盂由宜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勖永循”;
太宗支派:“元允宗仲士丕善汝崇秘良友季同厚本懋谦思尚实式景均宁庆以充”;
魏王支派:“德承克叔芝功彦夫时若嗣次古光生贤廷辅丈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
安徽合肥赵氏字辈:“治本修家宜叙伦常仁义礼信万世传芳”。
湖北公安赵氏字辈:“大国益之仕世秉忠德全立志承先泽诗书继祖传代远永佑启家邦振万年”。
湖北宜昌赵氏字辈:“凤龙海长春宝”。
四川渠县赵氏字辈:“文应国思普维化天子万年景运昌大吉庆时多以兴有德世业永传其祥长发”。
四川筠连赵氏字辈:
安平新宁支派:“思才膺必仲友祖永兴隆天元文汉楚万代富贵昌”;
新宁二甲支派:“思才膺琮祖必永从定国安邦兴隆维万代富贵昌”;
万安三甲支派:“思才膺必楚再天思邦永定兴国太上明安政福新”;
万安四甲支派:“思才膺必楚在天敬永心用贤正文冠万世礼昌新”;
万安七甲支派:“思才膺必楚在天必友仲光明应裕祯祥泰埘奉智”;
五支公议新派:“学宗纯修品发达光明远尚志伦忠立进仁方荣庆国泰众安乐吉祥家长春”。
吉林敦化赵氏字辈:“先福长存己巳仁”。
江苏昆山赵氏字辈:“成栋煜坦铉乾扬迁遇文以于风鹤锡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忠肃恭懿宣慈惠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元享利贞纲常瑞祥培家立传久遵圣锡鸿材鸣升钦汉树焕在镇源桢为增钟汝秉列执巨衍荣元业承守德忠厚都家庭统绪思善守兰桂增光荣富荣书甲智新学浩志廉春光延宗德立朝大化选忠天连成光元明俊华章克智洪毓宪坤健万世昌”。
广西同正(崇左)赵氏字辈:“天广贵周芳永文文元守福武忠国喜时廷彦邦光孟应承单仕学锡纯单君显修体正单腾品樊多福产儒单洪遥瑞宝发安常昌章恩其隆琼扬单”。
广西雷平赵氏字辈:“世芳永承锡玉光振启品鸿学荣华作惠长”。
广西天等赵氏字辈:“璧元天军廷朝开国文宁忠志阳”。
贵州毕节赵氏字辈:“定系页臣壁走弘汝卿怀良师廷运秉联朝映国明安邦选贤能德文佐时昌”。
辽宁海城赵氏字辈:
第一支派:“义自良学希云正长福际克德鸿承魁延凤宝平文连勇久世有昌宗祚荣名振海东(后)崇思广骏业家景庆年(后)丰普顺增富禄国盛兴华龙祥泽生金泰安邦显贵鹏”;
第二支派:“有经义元自明良佐士忠琏成信富吉永昌秉春祝三乃香业勤立本壁亮永秉三乃业立壁传万春玉光开国泰玺瑞印天朝”。
赵氏天水堂一支字辈:“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赵氏一支字辈:“顺通鸾万有时登文玉良士大章声远名高祖泽长人崇咸鼎盛兰桂永腾芳学正元以之廷开应必香延思嘉竹茂克瑞现吉昌乃若宗先举微观尚光一本锡善庆启绪道传场书成遵训化修治显华堂龙翔兴建立凤展定安邦”。
赵氏一支字辈:“琴原应善宪叔可骈伯友夙共衰盾朔武成殃鲁周浣籍章种语雍何丹偃嘉驼尧胡婴光涉咨绾禹信食破周过广昌钰孝崩璜戒英典苞芳炳瑾胤狄谦整融桃贵产辄鸿枢昱郡环彦冬绳琰计奇惠鸾憬眺挺敬弘匡德惟守世令子伯师希与焜继承权颙吉明颜起良朝禹麟”。
赵氏一支字辈:“万清福良国壁大”。
赵氏一支字辈:“福恒家萃天水郡琴鹤堂”。
赵氏一支字辈:“子广佑钦德治宗国志永映芳厚铭增同凤新继承全义建家业守正济世经”。
典故、趣事
一意孤行:汉武帝时有两个官吏,一个叫赵禹,一个叫张汤,他们都位居九卿,而且是好朋友,但是他们的为人处世的做法却截然不同。张汤为人狡诈多变,赵禹为人忠朴廉洁,赵禹做官以后,门下一个食客也不招揽,就是公卿去拜访他,他也一概婉拒,有人托他办事,他也一律谢绝,所以人们称他是:孤立行一意而已。即执意地按自己的意志办事。后来,人们把“孤立行一意而已”简化为“一意孤行”,用来表示办事时,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处理,而谢绝别人的意见。现在用它来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思独断专行。
利令智昏: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虎中消灭赵国士卒四十多万。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四十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指鹿为马:秦始皇驾崩时,宦官赵高和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串通一气,假传圣旨,逼迫本该继承皇位的大公子扶苏下台,改立胡亥继承帝位。胡亥做了皇帝,即人们所说的秦二世。由于赵高帮助胡亥称帝出了大力,所以胡亥拜赵高为丞相。赵高做了丞相之后并不满足,还打算篡夺帝位,但是又害怕大臣们反对,于是便想先试一下自己的威信。一天,赵高趁文武百官朝见秦二世的时候,特地叫人牵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当着群臣的面指着鹿说:“这是马。”秦二世笑了笑说:“丞相弄错了,把鹿说成马了。”赵高没有理他,高声地问大臣:“这到底是马还是鹿?”群臣们有的畏惧赵高而不敢言,有的直言为鹿,有的为了计好赵高就歪曲事实跟着说是马。过后,说实话的人全被赵高杀死了。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了“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赞赏
长按哪里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白癜风是怎么样引起和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zn/8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