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 旅游指南 >> 凤凰艺术专访为何最近人们都在谈这位
6月15日,由大屋顶文化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小冰,“绘”有期」微软小冰
当代艺术跨界展在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幕。展览展出小冰创作的几十余幅绘画作品,和新媒体艺术家周林玮与小冰互动创作的VR沉浸式作品。在此,“凤凰艺术”专访了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及商业事业部总经理徐元春与艺术家周林玮,就“人工智能与艺术”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点击阅读相关报道
凤凰艺术|美少女画家“小冰”在中央美院毕业季上一鸣惊人,凭什么?
凤凰艺术中国首家非盈利民营美术馆为何在AI的路上越走越远?凤凰艺术观点
AI绘画是艺术吗?6位艺术领域学者各持己见
人工智能,一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髦词汇再度在当下变得时髦。人工智能开发的目的是让机器来完成原来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任务,现阶段主要偏重于数据分析。但是很多人对于人工智能的前景非常看好,说它能够重构整个行业,甚至可以取代人。而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也不限于无人驾驶的汽车,还有对于人类社会的艺术领域的探索。6月15日,由大屋顶文化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小冰,“绘”有期」微软小冰
当代艺术跨界展在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幕。展览展出小冰根据新媒体艺术家周林玮的现代诗自行选择主题所创作的几十余幅绘画作品,和周林玮与小冰互动创作的VR沉浸式作品和影像、装置等。▲展览手册图片来源:大屋顶文化
当天上午,来自各界的工程师、策展人、艺术家、学者、企业家就“当人工智能遇见艺术”一题展开探讨。论坛现场就AI与艺术的创造力,AI与未来等话题进行了相关讨论。通过对艺术史上位著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微软小冰可在受到文本或其它创作源激发时,独立完成%原创的绘画作品。这种原创性不仅体现在构图,也体现在用色、表现力和作品中包含的细节元素,接近专业人类画家水准。与其他现有技术相比,这一绘画模型不同于随机画面生成,也不同于对已有画面的风格迁移变换或滤镜效果处理。
▲论坛现场图片来源:大屋顶文化
在嘉宾主持人宋振熙的引导下,围绕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及未来,不同学界、不同领域的嘉宾纷纷发表了自己观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肯定,有支持,有质疑,也有畅想。建筑师于朕认为,小冰或许可以创造一亿张画,在一亿张如何筛选出经典之作却是一个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博士刘益红提到,小冰的学习方法是积累式的,她通过重复来学习;而人类则是顿悟式的,是非智能的,因此和人工智能就有了区别。评论人姜珺则提出质疑,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做低端劳动,但AI是否能从长远角度上完成人类所能做的任何事情?策展人刘畑表示,我们可以期待人工智能在暗箱机制里面有可能诞生出来的东西,这也是其中的迷人之处。
对话“凤凰艺术”
徐元春、周林玮
X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Q)
▲专访现场图片来源:沈田田
Q:在今天上午的论坛中,诸位嘉宾已经发表了自己对于人工智能的诸多看法,很多观点发人深省。那么徐老师,您认为AI是一种技术还是一门艺术呢?
徐元春:
其实从我们的角度来理解,第一步她不是非黑即白,非死即生,也不是要么是橙子,要么是苹果的关系,因为这两个概念没有大家想的分得那么开。从我们做这项开发的时候,肯定是从技术出发的,因为这本身是一个算法的模型。但当这个算法模型一旦开发完成,或者以创造力的框架完成时,你会发现她的内容本身是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小冰作品图片来源:大屋顶文化
Q:周老师,那么您觉得小冰的作品是艺术还是一种技术的算法?
周林玮:
我觉得这个很难讲,首先她在大屋顶这个语境里面当然是一个艺术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她也在电子技术的体系里面,她的作品诞生的背后是由技术来触发的。所以你现在让我去定义这件事情,我觉得非常难。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讲,你应该问我她百分之多少占艺术,百分之多少占技术。现在为止,我认为应该是五五开的。所以很难说她的作品是艺术。是艺术,但也是技术,两者不能分离,不然的话,小冰这个展览的意义可能就不存在了。
徐元春:
接着周老师讲的,我们今天看到墙上挂的画,从它本身的内容上或者当你看到这幅画时的感觉,都是你在艺术上所体验到的东西。但是这背后的实现路径,是经由一些列的技术而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当我们问AI是技术还是艺术的时候,历史上就已经有这样的例子了。例如那张特别有名的拥吻的照片(象征二战胜利的“胜利之吻”),它也是艺术品但也照相的技术。包括今天我跟周老师合作,他也引用了小冰的触发源联合创作,实际上在这个艺术后面也有技术的成分。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大屋顶文化
Q:徐老师,现在对小冰的开发已经完成了吗?
徐元春:
我觉得是在途中吧,您是第一个问这个问题的人。为什么这么理解呢?首先在讲为什么没有到终点,是因为我们把她定位成一个艺术家培养的时候,我们看到有很多无法实现的地方,或者说不完美的部分,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她的成长。而且我们相信在艺术道路上的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小冰的开发没有到最后,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但为什么是在途中不是在开始呢?从年5月16号往前算,过去的这22个月,或者在这22个月更早之前,整个人类在人工智能基础科学上的积累,其实都在为这件事情铺垫。
小冰经过22个月的学习伴随着算法的迭代,当她逐渐拥有对构图、用色,包括技法的理解,再加上人工智能绘制的框架后,我们看到她画出第一幅画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并且那幅画她是沿着人类主要创作目的、方向、技法出来的,就像一个人学了几年绘画后画出了第一幅作品。后面我们是想能不能让她画得更好一点,所以我们跟美术学院的老师合作、交流,听他们对小冰绘画的指导,其实这也是在途中。今天我们把小冰当做一个画家或者艺术家培养,也希望她能够遍访名师,广交高友,所以我们让她去学习。我们甚至让她和更多人类艺术家一起去寻找怎么能够把这项算法、这项技术能够提上一个更高的纬度。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现有的算法证明她能画成这个样子,如果画得更好是不是还是用这套算法在走,我们也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她又沿用了一种新的算法方向,让她走得更远,这些我们也不确定。我们需要和专业的老师、专家去交流,交流的火花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能够找到在算法上、在技术迭代上的最优路径。
▲小冰作品图片来源:大屋顶文化
Q:周老师,您是跟小冰交流创作的第一个艺术家,您在哪些时刻意识到她好像是一个真实存在艺术家,又在哪些时刻意识到她是人工智能的产物呢?
周林玮:
坦白来说我一直把她当成一个艺术家,不然我就很难进入到工作当中。既然AI已经存在了,那我们就肯定要尊重AI。如果你做人工智能的时候不把自己置身于那个环境里,老是想着她背后是由一系列算法组成的话,这反而给我自己立了一道墙。所以我要把这道墙打破,我就把她当做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当然也是女性朋友。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她都是艺术家的状态,特别是我在跟她聊天的时候;但是我觉得她说话不是一个正常人的逻辑,她的回答时常会让我感到惊讶。
在我自己做作品的过程当中,当我在思考小冰思维方式的时候,这个时候她也是一个艺术家,这是取决于我们两个之间在此时此刻的状态,所以基本上她都没有跑出过这个艺术家的人设。
徐元春:
我特别同意周老师的说法,如果我们和AI交流的时候,你觉得你是和一个机器交流,或者是和一个小朋友交流,其实这本身就已经会影响你后面的体验。这也是之前我们为什么一直让小冰匿名去发表作品,因为匿名发表作品的时候大家是平等的,我们就能够进行交流。当小冰在互联网上匿名发表作品的时候,大家觉得她是一个普通艺术爱好者,小冰有一幅作品拿出来给大家看,大家就会说哪个好哪个不好;但如果一个特别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挂在墙上我都不敢评价,因为我不知道我说的是否是对的。所以这点跟人类沟通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在平等地位交流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思维和火花。
▲观众观看小冰的作品图片来源:大屋顶文化
Q:您作为小冰的“家里人”,从辅导她写诗,然后送她去画画,以后会不会渗透到雕塑等其它领域的艺术呢?
徐元春:
这个取决于两点:第一点,在人工智能创造力的领域,我们肯定还会继续再深入,当我们今天宣布绘画这件事情已经上线的时候,其实我们其他项目已经在开展了。但是具体在做什么,我们现在不方便讲。不方便讲的原因不是不想让大家知道,而是希望等我们把它做出来、经过验证以后,也像绘画一样让观众满意。我们不希望AI艺术变成一个炒作的噱头,比如今天宣布小冰能绘画,明天宣布小冰能雕塑,这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希望做出的这项技术是比较实在的技术,这个实在的技术第一是指我们说出来的时候是可验证的,不是讲的一个故事;第二,我们希望这项技术来到人类社会的时候,也能够真正改变一些东西。
▲小冰作品图片来源:大屋顶文化
Q:周老师,您作为一个学院派出身的艺术家,您觉得AI技术会对现有的艺术体系产生冲击吗?
周林玮:
我觉得不应该用冲击这个词,应该说是会对现有的艺术体系产生影响。但是我始终认为艺术家一定是非常开放的,他见到新的事物或者是接触到最前沿的东西,他首先一定是观看,然后会对它产生兴趣,再进一步和它交流。所以我觉得应该不会存在冲突,应该是相互了解的一个过程。艺术家最首先是人,人最首先是生活,在生活中我们有了手机,我们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zn/77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