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

导游证面试导游词视频之凤凰古

发布时间:2021-7-19 10:00:17   点击数:
凤凰古城一视频二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凤凰古城参观游览。

凤凰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居住着苗族、汉族、土家族等28个民族。城内的古代城楼、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现在仍是风采依然;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唐代修建的黄丝桥古城至今仍保存完好。这里不但风景秀美,而且人杰地灵。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沈从文和著名画家黄永玉都是凤凰人。《边城》、《湘女萧萧》、《湘西剿匪记》等十多部影视剧也曾在这里拍摄。

这里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和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的故居。沈从文故居是他的祖父沈宏富于清朝同治元年所建。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古院。年沈先生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年,沈先生来到北京开始了从文的艰苦生涯,创作了《边城》、《湘西》等一系列文学作品,蜚声中国文坛,并写出了惊世之作一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他的作品与人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一致:自然、厚朴、谦逊、勤奋、博大而凝重。

故居的小天井用红色方石板铺成。天井四周为砖木结构古屋,正屋为三间、厢房四间。虽无雕龙画凤但小巧别致,古色古香,特别是这种雕花木窗很能体现湘西特色,格外引人注目。沈先生一生所创作的多万字的作品,是世界文学瑰宝,给后人研究1日中国和旧湘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里是熊希龄先生的故居。熊先生担任过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虽时间不长但名声赫赫,年他出生在这里,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晚晴时期,熊先生积极主张维新变法,曾创办《湘报》、时务学堂和常德西路师范学校,后出任东三省财政监理官、热河都统、财政总长等职务,年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政府总理,当时的这一任政府被舆论界称为“才子内阁”。后因熊先生反对袁世凯独裁,被迫解散内阁,辞去总理职务。年病故于香港。

大家看正屋门口的这幅对联,这是蔡元培先生为熊先生写的挽联“宦海倦游环山小试慈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赞扬了先生一生勤政爱民,关爱民生的高尚品德。熊希龄是中华名族的优秀儿子,先生留给我们的财富,不仅是他聪明的才智,渊博的知识,勇于拼搏的毅力,更重要的是爱国为民,慈善救人的高尚美德、教民育才的宝贵精神。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虹桥,虹桥又称风雨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年,前后经过很多次维修,重新装修的风雨楼在原有建筑风格上更为完善,清幽雅致,古色古香。

这是沈从文的墓地。进入墓区,首先看到的是四个大字“兴废周知”,这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手迹。往上则是黄永玉先生为悼念沈先生题写的铭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先生墓地没有隆起的土堆,只有一块天然五彩石屹立山间;成为他与众不同的墓碑。这里没有雕栏玉砌的装饰物,只有一条放牧、打柴的石板小路横贯其间,象征着沈老永远与古城人民在一起。

沈先生的骨灰一部分撒在沱江里,一部分留在北京八宝山,一部分留在凤凰县城的故居,还有一部分葬在五彩石下,他就像面前这条沱江,发源于大地又回归大地;五彩石的正面刻着沈老的座右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正是这样一种信念,使沈先生舍弃升官发财的从军道路,选择了清苦的从文生涯;也是这样一种信念,使他挥动了那如椽巨笔,将湘西人介绍给世界。

墓碑的背面,刻写着沈先生妻妹张允和女士所写铭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四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实际上就是沈老一生的写照“从文让人”。也就是这样最终他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湘土文学大师。

好了,我的讲解就到这儿了,希望凤凰能给大家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有机会再相聚凤凰,谢谢大家。

图文说明

网络收集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精力有限,不足和错误之处,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信息仅供参考,如有更新,请以实际公告为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yj/7751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