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

沅陵,令人心动的古城

发布时间:2021-6-27 13:36:19   点击数:

在沅水与酉水的交汇处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黔中郡的中心就在这里。又自西汉高祖五年设县以来,这座古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内城外古迹颇多,自然风景美不胜收。清代湖广总督林则徐在湘西巡视经过此地,送给辰州府知府张明一副楹联:“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来赞美此县的山水之美,这就是沅陵。

沅陵和凤凰同是湘西有名的古城,一个在沱江河畔,一个在沅水江畔,都是依水而建,有相同的吊脚楼。从史料记载来说,沅陵比凤凰古城建城还早,大家也许不知道凤凰曾经在历史上是沅陵的一个行政区。为什么现在的沅陵古城赶不上凤凰古城呢?在我看,这得于凤凰古城和旧街保存完好,沅陵古城却没有这么幸运。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在沅陵读书的时候就知道,沅陵这座老城有很多门,譬如上南门,中南门,下南门,文昌门,胜利门等等,当时从上南门以下到文昌门一带都是吊脚楼,有一条沿河主街,两旁商铺林立。

旧时沅陵夜景

中南门又恰好是县城正中的沅水码头,沿江各县的船只都会在这里停靠。小时候,我们从乡下坐船到城里读书就是在中南门码头上下的,码头热闹极了。城里也有很多巷子,譬如有名的尤家巷,马路巷,同文巷等等。房子都是依山势而建,巷子也是沿山势高低而走,通向河岸,极具湘西的民族特色。然而,就是这样一座老城,由于五强溪水电站的修建,一座具有两千多年的老城就被淹埋在了水下。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仅仅是老城保留下来的一点点痕迹。虽然老城没有了,但历史还在,古迹还在,两岸的风光还在。县城内外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古迹是凤凰山,龙兴讲寺,和涨洲,离县城稍微较远的便是酉水河畔的二酉山。县城在沅水的北岸,凤凰山在南岸,一江而隔。从高空俯瞰,凤凰山的山貌恰似凤凰展翅,故得名“凤凰山”。

凤凰山临沅水之畔,海拔多米。山不高,但也林壑幽深,风光旖旎,站在山顶可以鸟瞰老城全景。据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就将凤凰山列为黔中郡第一胜景。明代诗人张志遥赞曰:“晴峰缥缈出云端,野经迂回挠曲栏;人向绿杨荫处去,隔江指点画中看”。山上建有凤凰古寺,寺旁古树参天。

凤凰古寺

年10月到年12月,爱国将领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在凤凰古寺。大家都知道是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也正由于“西安事变”这一事件才促成了蒋介石的国共合作,积极抗日。然而,自张学良将军被囚禁以来,辗转多地。在沅陵一年多时间,张学良将军唯一的爱好就是下河钓鱼,排遣心中的郁闷。在县城读书的时候,我们多次到过凤凰山,至今还记得当年张学良将军在凤凰古寺题写的一首诗:“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渐渐鬓发老,惟有春风今又还”。

可见将军的无奈和孤独。在凤凰山的南面有一座小山丘,名曰:香炉山。山顶有一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取名“凤鸣塔”,与凤凰山遥相呼应。沅陵县城有三塔,一塔就是凤鸣塔,其二就是和涨洲的龙吟塔,还有一座就是沅水北岸的廘鸣塔。三塔唯廘鸣塔建在高山崇岭之上,龙吟塔则建在沅水河洲之中。远远望去,三塔呈三角形。又因三塔地势高低不一,远远望去,又似阶梯状。

读过沈从文老先生的《湘行散记》的人都知道,在老先生的《沅陵的人》一文中有这样对“和涨洲”的描述:沅陵县沿河下游四里路远近,河中心有个洲岛,周围高山四合,名“合掌洲”,名目与情景相称。洲上有座庙宇,名“和尚洲”,也还说得去。但本地的传说却以为是“和涨洲”,因为水涨河面宽,淹不着,为的是洲随河水起落!合掌洲有个白塔,由顶到根雷劈了一小片,本地人以为奇。

旧时和涨洲全貌

这里所说的白塔其实就是龙吟塔,塔高42米,建于明代,道光二十九年又建成七级宝塔。龙吟塔各层檐下的装饰不拘一格,有石制的斗拱、佛像等。有一次学校组织野炊,地点就是在和涨洲,大家还专门钻到塔内看了个究竟。原先和涨洲有一、二十户农家。每次乘船上下,可以看到淡淡炊烟。自境内建成五强溪电站大坝后,水位上升,和涨洲已不适合居住,洲上的农家大多已搬迁,不过也有不愿搬走的农家,他们留念这块地方。从远处看,现今的和涨洲犹如水面中的一叶小舟。

龙兴讲寺在沅陵县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是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称帝第二年下旨修建的,即唐贞观二年(年),是专门用来传授佛学的寺院。据说,当年这里也不安宁,西南群蛮滋生闹事时有发生。为了教化这里的民众,稳定朝廷对西南的统治,唐太宗李世民希望通过佛法的传播,感化反复无常的西南群蛮。之所以赐名为龙兴,是比喻帝王之业的兴起。龙兴讲寺建有山门,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弥勒阁及东西厢房。

从外观看,红墙青瓦。大雄宝殿建于元末明初,正南向北,进深三间,殿内有24根大木柱。在大殿正面高挂着一块大匾,上刻“眼前佛国”四字,为明朝礼部尚书董其昌的字迹。据传,董其昌往云南巡视路过沅陵,患了眼疾,便住在龙兴讲寺,得寺内僧人照顾眼疾得以痊愈,于是就为讲寺写下了这块匾额相赠。现在,寺内收藏了很多出土的文物,可以供游人观看欣赏。在大殿内停放着一具元代古墓出土的女尸。

大书法家董其昌题眼前佛国匾

我们听别人说,当时出土元代古墓中应该是一对夫妇,当打开第一具棺木,工作人员发现尸体保存完好。可没多久,尸体一见到空气突然就腐烂了,这可吓坏了工作人员,第二具棺木就不敢开了,急忙请求长沙的专家过来,这才保住了那具女尸。龙兴讲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比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要早建三百多年,比衡山的南岳寺院也要早建九十多年呢。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名人在这里讲学,最著名的是大学者王守仁。

据传,大学者王守仁自龙场谪归经过沅陵,受到辰州府广大学子的盛情邀请,在龙兴讲寺传授《致良知》达一个月之久。可知道,王守仁是继理学大师朱熹以来第二位有名的大理学家,当初,王守仁的讲课曾轰动了辰州府。以前,沅陵是有很多巷子的,由于境内五强溪水电站的修建,大多数的巷子已不存在,就算还在的也没能保存完整。现在唯有马路巷稍微好些。以前,我在县城读书的时候,就是住在马路巷一位远亲的家里。记得,那时马路巷一带,房子大多是木瓦结构的房子,也有木头和砖混合的房子,墙面是砖砌的,屋顶是木的。这些房子大抵矮小,房间较窄,就像现在大家所说的类似于城里的棚户区。

不过,也有例外,马路巷这条路是从河岸沿山势低高而修的,地势稍高的则不同,那里修建了很多教堂,都是清一色的墙体。现在,保留下来的就是这些教堂,大家称之为宗教一条街。从此,马路巷改名了。宗教传到沅陵是有点历史的。首先是伊斯兰教在明末时期传入沅陵,在清朝初期就修建了清真寺,接着清朝末年光绪时期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沅陵,在马路巷一带修建了永生堂,天主堂,还有牧师楼,再加上本土的佛教白圆寺,马路巷一下子出现了四大宗教。

天主教堂

四大宗教能够在一条巷子里和睦相处,互相传教,也算是一种奇迹。这也足以说明当时的沅陵是一座开放和包容的县城。那时,我经常走这条巷子,巷子是不够热闹的,还有点冷清。这几座教堂的大门也常年紧闭着,墙外有些地方布满了青苔。听附近的居民说,一些信徒每周都会去教堂举行活动。二酉山在离县城三十里外的乌宿乡,因处在酉水和酉溪之畔而得名。山上有一山洞,相传是藏书洞。

 有一个传说是讲这个藏书洞的。相传秦始皇下令“非秦记皆烧之”的命令之后,很多以前的典籍文章不能幸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当时有一个人叫伏胜,他是秦朝管理图书的一位小官,就偷偷的将典籍文献的书籍收藏起来,整整装了五马车。

冒着砍头的危险把这些书籍运出了咸阳城,又一路车载船运,千幸万苦来到了黔中郡,发现这二酉山地势险峻,交通也便利,悄悄地把这些书籍藏在了半山的一个山洞里。直到后来,刘邦建立汉朝才发现了这个山洞。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就是这样得来的。刘邦皇帝在获得这些典籍文献之后,非常高兴,就将此洞封为“文化圣洞”。

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二酉藏书洞”。二酉山虽然风景秀丽,但一直深藏在青山之中,直到近些年二酉山才得以开发,在山脚下修建了牌坊大门,从牌坊一直到山顶也铺上了宽广的石阶。二酉山算是露出了它美丽的面容。在城里还有湘西剿匪的47军军部旧址以及窑头村发掘的黔中郡遗址,都是沅陵历史文化的遗产,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这里就不多说了。到过沅陵的,有人说沅陵美得让人心醉,也有人说沅陵更像是一部书。我认为,他们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yj/7750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