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 旅游景区 >> 悦读会原创好文沈从文一个小镇青年
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因为除了它,你什么也没有!
年,21岁的沈从文离家北上,来到千里之外的北平。从前门火车站出来,他被这座古都的气魄震住了。那不知道比故乡的小街宽阔多少倍的马路,那不知比故乡的小城雄伟多少倍的城楼,繁华的商铺、往来的行人、奔跑的人力车,热闹地让他头晕目眩。他抬头望见了朝阳中的正阳门,那么高大,那么辉煌,忽然觉得瘦弱的自己渺小如尘埃。此时的沈从文口袋里仅剩七块六毛钱,除了随身衣物,只有一本《史记》。他就这样赤手空拳地来闯天下了。
他和自己的姐夫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来北京,做什么的?”
“我来寻找理想,读点书。”
“嘻,读书。你有什么理想,怎么读书?你可知道,北京城目下就有一万大学生,毕业后无事可做,愁眉苦脸不知何以为计……哪有你在乡下做老总有出息?”
“可是我怎么做下去?六年中我眼看在脚边杀了上万无辜平民,除对被杀的和杀人的留下了愚蠢残忍印象,什么都学不到!……社会必须重造,这工作得由文学重造起始……”
“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因为除了它,你什么也没有!”
理想很丰满,信仰很美妙,可是北漂的日子却很骨感。只有小学学历的他考大学失败,只有在大学里旁听自学。窄而霉的小房间,没有炉子取暖,北京零下12度的冬天,寒彻至骨。更大的挑战来自于饥肠辘辘。而写的文章,投出去后就石沉大海。就在这样饥寒交迫,无法满足基本温饱的状况下,一同来的同乡好友打起了退堂鼓,终于离京返乡。而沈从文还在苦苦支撑着。当他蜷缩在被子里,撑着一双饿得昏花朦胧的眼睛时,意识迷迷糊糊中出现了一个影子,那是故乡,是他生长的地方。
我就喜欢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21年前,沈从文出生在一个名叫“镇筸”的地方。那是川黔湘交接处的一个小城。那里有翠绿的青山,清澈的河水,离大自然这么近,却又有一切动人的人间烟火。还因为古时这是镇压苗民叛乱的地方,所以城里的人崇军尚武。他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祖父统帅过筸军,作过云南昭通镇守使以及贵州总督。父亲曾作过大沽炮台罗提督的一员裨将。聪明伶俐的沈从文很受这个传统家庭的宠爱,也曾被寄予厚望。4岁便由母亲启蒙识字。6岁便由家里安排入私塾念书。可是,很快,这个淘气的孩子发现,那本小书上的东西远远不能满足他无穷的好奇心。他更醉心于外面的世界。于是,逃学,成了他最乐意做的一件事。他背着家里下河洗澡,到各种野孩子堆里去玩,看人下棋,看人打拳,连有人对骂吵架也看得津津有味。还有山坡上放风筝,下河钓鳜鱼,偷菜偷果。而最喜欢的就是把大把大把的时间撒在充满烟火味的河街上,看针铺老人磨针,看皮靴店老板用夹板上鞋,看剃头师傅刮头,看苗妇做豆腐……。
他说:“我就喜欢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若干年后,而立之年的他,终于把这些故乡的风物人情,童年的奇闻轶事,成长的快乐和痛苦定格在了30万字的一本自传中。他在书里说:“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得来,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经不满足于看周边的一切,他期待更大的世界和更有趣的东西。15岁,沈从文正式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参加沅州,怀化一带的“清乡”运动。18岁,在芷江某警察所当办事员。19岁,因为初恋被骗出走常德、桃源,又加入靖国联军第一军,任统领官书记。在这个职位上,他有机会学习文化和历史,为他不可预测而又传奇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作者的笔真像是梦里的一只小艇,在梦河里荡着,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
年,台湾导演侯孝贤准备拍摄电影《风柜来的人》,在这之前他已经拍了三部电影。但是杨德昌这些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告诉他,拍电影要有一个自觉的观念和方法。这个阶段的侯孝贤特别烦恼:“本来我觉得我很会拍电影,可是现在我不会拍了。”这时,好友朱天文推荐了《从文自传》给他看。侯孝贤一下子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知道怎样拍电影了。“我看了他的自传之后,感觉他的视角很有趣。他虽然描绘的是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成长,但他是以一种非常冷静、远距离的角度在观看。”若干年后,北京电影学院的旁听生贾樟柯看了《风柜来的人》,对他产生很大的冲击。贾樟柯通过侯孝贤知道了沈从文,再去读他的书。在贾樟柯早期的电影《小武》、《站台》、《三峡好人》中,也可以看到沈从文的影子。
当这两位小镇青年正在自己的电影道路上奋斗不息时,年22岁沈从文的北漂生活也迎来了转机。当沈从文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下,用旧棉絮裹住双腿,一面留着鼻血,一面用红肿的手握着笔写作时,一个中年男人意外到访。沈从文做梦都没有想到来人是他敬仰已久的大作家郁达夫。他看到了沈从文的文章,很是喜欢,决定登门拜访。可是当他看到沈从文这样窘迫的样子后,他把自己的羊毛大围巾摘下,披在他的身上,并请他去西单牌楼四如春吃饭。结帐时找回的钱连同那条围巾,统统留给了沈从文。沈回到寓所,大哭一场。后来,通过郁达夫的推荐,《晨报副刊》给了沈从文发表的机会。从此,他开始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他和同样怀抱文学理想而一无所有的胡也频、丁玲共同办刊,写书。他和新月派的徐志摩、林徽因成为了好友。他通过胡适介绍到吴淞中国公学教书。后又赴青岛大学任教,做校长杨振声的助手。与杨振声、朱自清合编中小学国文教科书。他用十年的时间,从一位小学毕业的乡下人成长为中国文坛的知名作家,成为大学教授,并在32岁的时候就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边城》和《湘行散记》。徐志摩说:“他的笔真像是梦里的一只小艇,在波纹瘦鳒鳒的梦河里荡着,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
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当事业渐渐起色时,爱情也在悄悄向他走来。年,胡适推荐沈从文到其任校长的吴淞中国公学任教。在他上课的学生中,有一位从苏州来的名门女生。她聪明好学,端庄秀丽。沈从文对她一见钟情,开始给她写信。无奈,此女生的追求者太多,收到的信也太多,她采取一概不理的态度。这些信如泥牛入海,毫无反应。但是此时,沈从文那乡下人不言放弃的个性被激起,他一封又一封地写。女孩儿不堪其扰。终于带着一百三十多封情书,特地赶到校长胡适的寓所,希望校长出面制止这件事。没想到,胡适却对沈从文偏爱有加,他夸沈从文是一个诚笃奋发的青年,有理想,肯学习,将来很有前途。张兆和只有默默地又把这些信捧了回去。从年到年,坚持写了3年的情书,沈从文的爱情终于有了结果。一次他在信中对女孩儿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女孩儿后来给他发了一个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年9月9日,沈从文和女孩儿在北平中央公园的水榭结婚。
女孩儿名叫张兆和。她的父亲张冀牖,是一位思想开明的教育家,曾创办苏州乐益女中和平林中学。张冀牖有四个女儿,大女儿张元和,与小生名角顾传玠恋爱而结为伉俪;二女儿张允和,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夫人;三女儿张兆和,嫁给了沈从文;四女儿张充和,是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汉学家傅汉思教授的夫人。
从年结婚到年沈从文去世,他和张兆和携手走过了55年的岁月,经历了抗战,经历了解放,文革,经历了人生的几度起伏,有过不满,有过不快,却始终不离不弃。在沈从文逝世后,张兆和开始整理沈从文的文稿。谈及两人的婚姻时,她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的遗稿。过去不知道的,如今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如今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艒艒船还在作梦,在大海中飘动。原来是红旗的海,歌声的海,锣鼓的海。”
年北平和平解放。当全城人都在欢欣鼓舞地迎接新时代到来时。沈从文却得了一场奇怪的病。他逐渐陷进一种绝望境界。“清算的时候来了”。他觉得受到监视,压低声音说话,担心隔墙有耳。他认为,很多人参与,一张巨网正按计划收紧,逼他毁灭。一切源于年以来,他的那些时事评论文章。以及在文章中阐述的自由主义理想和对一切政治的蔑视。这终于惹怒了左翼文化人。他们发起了对他的猛烈批判。左翼文化界的领袖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时,把沈从文列为第一名。随着解放的临近,北大“民主墙”开始张贴打倒他的大字报。他甚至还收到了一封匿名信,画着一枚枪弹,写着“算账的日子近了”。年3月9日,他终于在精神恍惚之下走进了人生的低谷。他企图自杀,被孩子发现而制止。后来,他又找到一个机会,拿起刀片,努力割破自己的手腕,也幸好被人发现及时抢救过来。在全国人民沉浸在一片“红旗的海,歌声的海,锣鼓的海”时,他这只孤独的艒艒船为了躲避喧嚣,把自己藏在了文物研究的天地里。一代大作家就此搁笔。他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工作,管理文物、抄写目录和标签。昔日的朋友熟人们在新社会如鱼得水,丁玲担任全国文协党组组长,作家协会副主席,老舍担任北京文联主席,而好朋友巴金也很受新社会推崇。而他,一位曾经驰名文坛二十多年的著名作家,在北京寒冷的早晨,身穿一件灰布棉袄,两手捧着一块才出炉的烤白薯,倒来倒去地边暖手边站在天安门前一个避风墙角,仰望天边残月游星,等候警卫开门。那时,历史博物馆设在故宫午门城楼上,为了文物的安全,库房、陈列室不许升火装电灯。他一头扎进了文物杂项研究中。耗费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这期间,反右,文革,一家人聚散离合。时代狂风巨浪,许多人在其中翻了船。而他,心心念念自己的研究,历经磨难,终于等来了晴天。80年代,沈从文的价值又被重新发现。社会上刮起了一股“沈从文热”。他的小说重获出版机会,他被邀请赴美讲学,《边城》被改编成电影在全国公映。
年,他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86岁。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马悦然曾在《明报月刊》中表示,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但因为诺贝尔奖只颁授给在世的人,因此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年,妻子张兆和率领全家,送沈从文的骨灰回归凤凰。沈从文的墓碑是一块五彩石,正面纂刻着他在《抽象的抒情》题记的话:
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背面是张兆和四妹张充和撰书: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投稿邮箱yueduhui
.2016松柏社区工会乒乓球联谊赛吃杏仁的好处和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