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

南京,奏是一个爷们的城市同意请转发

发布时间:2017-4-6 16:45:46   点击数:

扬子晚报B叠重点打造“慢阅读”、“深度阅读”,并增加了“锐读空间”等新周刊,其中的“三人行、三城记”专栏可读耐读。

(12月28日三人行)

(12月28日三城记)

关于城南

作者:陈卫新.

作者介绍:著名室内设计师,诗人,

《中国室内设计年鉴》主编。

年夫子庙的弹石路。

关于城南,我最早的记忆是部叫《城南旧事》的电影,林海音的原作改编,拍得好,至今难忘。那个时代的电影没什么特技合成,却能弄得合情合理合乎时代背景,主要还是吴贻弓导演懂得讲述方法与节奏。灰暗的大片大片的民居,长长的胡同,老人暗淡的目光,围墙上方的天空,以及忽远忽近的鸽哨。有回,在台北一家二手书店看到一本林海音编的书,是她翻译的《伊索寓言》,中日文译本。文字功夫的确好极,自然、贴切、朴素。她所写的北京城南,好似隔了一个长夜,早上起身,拉开窗帘,鸽群乍起,天空一如往夕。

中国的古城,特别是帝都,大抵是有相似之处的。城北多拱卫之军,东西多权贵居所或行政官署,城南多市井百姓。城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了最向阳,最世俗,也最接地气的地方。南京过去的城南,商贾聚集,南门外有城里人需要的饮用水,外秦淮上的水码头,水车,有刚摘下的新鲜菜蔬瓜果。即使送别,也要在南门内的某个秦淮馆子订上一席,叫挑夫担了,送雨花台亭子里小坐。每个人关于城南的记忆也许各有特别,这恐怕也是城南的魅力之一吧。我总觉得方言俗语有特别的味道,小时候听相声,北京城的东西南北吆喝声是各不相同的,卖糖葫芦的,城北是“蜜来哎冰糖葫芦哎”,城南就直接“葫芦儿”。南京城南的语言也别有噱头之气。《金瓶梅》中除了提到南京的拔步床,还说了这么一句俏皮话:“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树弯——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再比如“燥些”——意思(快),“肉麻”——意思(可羞),“嚼蛆”——意思是乱说话等等。我记得“嚼蛆”也还是大观园中凤姐擅讲的。想到这儿,凤姐似乎形态毕见了。这些城南俗语让文人们“衣冠渐染”,也可见南京城南对于中国小说之贡献。在城南,也许听得到城市底层人群的俚语,也才算得是知道了这座城市的真味。

有朋友前几日说有本朱偰先生的《金陵古迹图考》首版赠我,我自然很高兴,高兴之余又有不安,生怕坏了朋友之好意。黄裳的《金陵五记》中所记,抗战胜利返回之时,城南已皆陋巷恶水,古迹难寻。事实上,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城南就开始被毁坏了。好在街巷肌理尚存,民俗民风还在,地道的老城南话还在,这也许是最该庆幸的事。某日从饮马巷走过,竟然看到老字号“三星池”的招牌,浴室生意之好如同从前。我掀帘入内,一屋子赤条条的汉子,看报,喝茶,小食者皆有,无不自如。

关于城南,我心怀敬重,曾做了一次展览。一则加深自己对于城南的记忆。二则也为了许多人对于城南的误解。那些“鲜活的”拍摄的场景、内容皆为南京城南建筑风景,贩夫走卒、市井万象,在生活中,又在生活之上。站在历史角度来说,与许多“白驹过隙”的事物一样,我们能缅怀的不仅仅是凤凰台上芥子园中一类风雅之事,还应看到世俗生活传递到今天的每时每刻。

“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于城南的未来,除了遗憾,当然还是觉得有些希望的。

文陈卫新

===============================

爱吃蒸饭的南京人

作者:萧雁

作者介绍:雩剧坊制作人,做过教师、电台DJ、电视综艺节目导演,现从事舞台剧、电影、纪录片制作

音乐剧《爷们儿·叁》

因为工作的关系几乎有戏必看。不管是看昆曲、话剧还是芭蕾,甚至南艺“当代剧场青年邀请周”中良莠不齐的实验作品,都有朋友愿意同行。可是,上个周末,当我想找人一起去看“开心麻花”做的音乐剧《爷们儿·叁》时,却屡遭拒绝。即便如此,我开始还以为是因为自己的朋友圈文青过多、矫情者甚众的缘故。不过,当坐在紫金大戏院二楼类似包厢的拐角处,看到据说在帝都一票难求的开心麻花上座率只有三分之一时,不由得很没有道德违反剧场伦理地拿出手机,由衷地发了下感概,南京真是一个文艺的城市啊。

《爷们儿·叁》到底怎么样?从制作的角度说,真不错。演员的表演非常纯熟,音乐虽然没有个性但也绝不难听,歌舞场面的编排我觉得可以算作国内一流,把LasVegasshow、法国红磨坊康康舞和中国戏曲程式结合在民国风里,且一点不突兀,编舞的功力是很专业的。

观众的反应也证明了这点,虽然上座率不高,但场内也绝不冷,因为来捧场的应该都是闻名而来的粉丝。几乎每个包袱都抖响了,比如说当中的反派、黑道大哥南霸天每次很萌地把自己称作“南南”,总是有很好的“笑果”。至少我看下来的感觉,剧场效果好过之前TNT的《哈姆雷特》。

但是……总是有个但是的……

开场5分钟很抓人,但是5分钟之后,我渐渐地有了一种越来越熟悉的感觉,这感觉最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记得跟着电视台的一帮损友去探班一位在山西路某俱乐部串场的另一位损友,当时就震惊了,有歌舞有小品,编排完整,舞美道具精心设计,所有参演人员都很专业;近的一次是几年前,又是电视台的损友拖我去河海会堂看了一场某某大舞台的演出,这回更大开眼界,声光电加各种荧光棒、鼓掌拍,完全是综艺晚会的配置(唉,终于知道我为什么要洗白自己综艺咖的身份了)。到了最后谢幕,当主持人以某某为开心麻花“功勋演员”的头衔来介绍各位主演时,我确定无疑地了解了,尽可能专业的化服道+相对专业的演出团队+绝对地道的夜场味道,麻花就是这么拧成的。

这麻花蛮嘎嘣脆的。可是,南京人爱吃的是蒸饭,有油条可是没那么油腻;味道可以是咸的,但也可以放点糖;最关键的是,外面的饭得是糯米的,要有嚼头。

文萧雁

++++++++++++++++++++++++++++++++

魔法师的邻居

作者:申赋渔

作者介绍:申赋渔,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一个一个人》《不哭》《逝者如渡渡》《光阴》《匠人》等。

申赋渔和魔法师的邻居们

梅林是亚瑟王的魔法师,也是包括哈利·波特在内的所有魔法师们的偶像。梅林深爱着薇薇安公主,并把所有的魔法教给了她。而薇薇安,却用梅林的咒语,把他封死在石头里面。这堆埋葬着世界上最著名的魔法师的石头,在法国布列塔尼的潘蓬特森林当中。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都没有找到梅林的墓,最后在森林里迷路了。转了好多圈,忽然看到两幢简朴的农舍。听说我们在找梅林的墓,老奶奶立即从院子里推出一辆自行车:“来,我带你们去。”而那位中年女子,略带羞意问我:“看过梅林墓后,能否到我家中小坐?”……

这座墓,就这样孤零零地藏在森林的当中,孤独、寂寞、凄凉。而在这森林的外面,就是薇薇安的出生地——潘蓬特坎勃庄园。那是一个热闹的充满着中世纪风情的小镇。

从梅林墓出来,我们跟随着白发老人,来到那位中年女子的家。她的家就在老人家的旁边。我们进屋时,她已经烧好咖啡,端上甜点。她的丈夫和儿子,也笑容可掬地在门口等候。60多年前,德妮丝和丈夫在此相爱。30多年前,玛丽和丈夫同样在此相爱。她们都曾在梅林的墓上,放过关于爱情的纸条。此后的几十年里,她们常会遇到来此祈求爱情的人们。她们几乎每天都会去读一读,那些陌生人新压在小石子下的纸条。

“作为梅林的邻居,我会说,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天使。”德妮丝骑着自行车,引我们走向离开森林的大路……

(文章内容节选)

------------------------------------

看画

幼儿园徐乐乐画

儿童争胜图徐乐乐画

作者:徐乐乐

作者介绍:徐乐乐,中国美术家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优秀专家。

无论是身处博物馆看历代绘画陈列,还是浏览古画名册,一个印象是抹不掉的:哎,一代不如一代。这个印象到了明清尤为强烈。每个朝代绘画都有他自己的气息。但是和今天相比——今天是什么?法无定法,百花齐放,写实、抽象、泼墨、泼彩——相比之下,任颐他们还是古人。再怎么折腾,仍然丁头鼠尾,在骨法用笔的范畴内。

“古代”一去不复返了。

好多年前,一次在上海博物馆陈列室,一张张画看下来,到吴昌硕,特别刺眼,第一反应是:虚张声势。现在细想来,似乎明白了“金石味”、“力透纸背”、“笔力功夫”这些词究竟是怎么回事,就是改革,出新,独创个性,同时也是破坏,正可以用上那句耳熟能详的话:“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

古往今来,无论大才还是小画家,只要有作品出来,都反映了自己的个性,都只有张扬、强化、和贴近自然流露的差别。换句话说,前者立意要独创个性,后者可能还没意识到个性为何物呢。

这始终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一方面传统画一代不如一代,一方面时代滚滚向前,对于像我这样在今天仍然试图学古的人来说,理应感到两面夹击的压力。奇怪的是,这些并不能真正的影响到我的心境,今不如昔的结论只会使我感到踏实,打消了野心、妄想,老老实实干活而已。另一方面,既然时代滚滚向前,非常幸运的进行到了现在这个宽容的时代,允许你有自己的空间,允许你有选择的自由,允许你笔墨可以不随时代,还有什么可以抱怨呢?……

(文章内容节选)

++++++++++++++++++++++++++++++++++

平安夜拾钱奇闻

作者:查小欣

作者介绍:香港著名传媒人、主持人、专栏作家、TVB签约艺人

网民恶搞解款车掉钱的漫画

平安夜下午,香港出现奇景,一辆承载2亿港元巨款的解款车,运送途中,车门突然打开,掉出三个钱箱,部分扎着的钞票散开随风飞舞,解款车司机及车上3名解款员未及时察觉继续前行,其他车辆司机眼见竟然有钱拾,都实时在路中心停车拾钱,10多名途人见状,亦不顾危险冲出马路拾钱,幸无导致意外发生,更有人拾得用保鲜膜包成的钱砖,全是港元面额钞票,共50万一包,经点数后证实有万港元被拾走。

拾钱奇闻,全城热话,为圣诞添上惊喜,网民脑筋急转弯,马上创作一幅“圣诞派款车”漫画,网上疯传……

好人好事,事发当晚便有好市民拾遗即报,将街上拾得钞票交还警方,其中包括一人交还万,一人交回万……

事有凑巧,圣诞日亲身体验警方与出租车司机合作寻回失物的真实个案。当事人是我。圣诞日乘出租车在目的地下车后,发现将手机遗留在后座,实时方寸大乱,心跳加速,向其他司机求助,他语气冷漠地提议:“除了报警外,没人能帮到你。于是来到警署,经过一轮向手机公司寻找IMEI号码、取得报案纸做记录后,我询问警员:“既有车牌号码又有司机姓名,是否可以通过‘call台’(出租车传呼台)寻找车主?”

今天是公众假期,agent可能放假没人接电话,不过我替你试试。”

奇妙的事出现了,他从计算机查看各中介公司电话,打第一个电话,正好就是接载我的司机……15分钟后,他把手机送到警署交还。我薄酬他,他千谢万谢。手机失而复得,实时销案。

香港的投诉文化随着社会开放、信息发达,越演越烈,而我的原则是遇上不公平的事会投诉,同样遇到值得表扬的人和事也绝不吝啬赞扬,整个社会的情绪才会得到平衡,更见健康。

不要只看你没有的,看看你有的。

(文章内容摘选)

+++++++++++++++++++++++++++++++

我从哪里来

作者:杨阳作者介绍:留英获新闻学硕士学位。后移居美国,曾任报纸记者、主任编辑。现执教于科罗拉多大学

小鸡图

大约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都会为这个问题而困惑。在青春期这恐怕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生理问题;到了年纪大些,对于某些人群来说,便是自我认知、自我定位的关键。

朋友苏子是美国日裔移民的第三代。她出生于夏威夷,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到了大学才到美国本土来。婚后又随着服役的丈夫驻扎在欧洲,然后回美国离婚再婚后定居在科泉市。

前段时间收到她的电邮,说她从父亲那里得来很多爷爷以及爷爷的爷爷,还有早至前五辈的祖父留下来的很多字画。她才知道她的那个祖宗还是个很有名的书画家!

时光荏苒了这许久后回忆起这些,苏子很感慨。她说这次一下看到自己家族这样多的东西,样样都跟自己的先辈有关,回想起来自己小时候其实并没有太在意过这些。甚至有这么一张写意画,在家族里传到现在都没有人知道来源,更没有人知道这画到底画的是个什么,只因为家里有人说画上的笔墨看起来像只小鸡,全家的人就都管这幅画叫做“小鸡图”!她一再跟我讲,她好遗憾自己不能阅读自己先辈的语言,也并不了解他们的文化,对于家族流传的这些东西,她除了心底本能地亲近和喜欢,却再也没法理解更深一步……

基于我对苏子的了解,她从来也没有什么日本人的习惯和做派,我从没机会问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到底有没有过归属感的困惑。只是那天在她的美国丈夫打趣时说道,也许你喜欢的那幅书法只是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去菜市场之前给自己写的shoppinglist的时候,她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我真希望我能知道!”

(文章内容摘选)

文章具体内容可以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网址,进入“扬子晚报电子版”浏览!









































专科治疗白斑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zx/67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