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

海门沧桑53倭患与抗倭卫所盘点明代

发布时间:2017-2-26 10:51:58   点击数:

海门沧桑

(5-3)倭患与抗倭卫所

盘点明代海门卫所

海门的地名自海门卫设立而诞生,但它不等于说这个地方的人居集聚就开始于这个时候。恰恰相反,是因为这里已经聚居了相当的人口,才有可能在这里建一个卫城。认为海门卫既是军事机构,它设立之初仅是一个屯兵的城寨,其后才慢慢有了居民——那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也与历史所反映的事实不符。

在中国远古时代,城市的诞生确实经过了龙山时期(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和三代时期(指夏商周时代)两个阶段。

最先的龙山时期是“筑城以卫君”,防御是筑城的首要目的。至三代时期则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防御以外,加上了以祭祀为表征的政治功能。此时城市还没有交易的经济功能,用于交易的“市”放在城外进行。

但即使在先秦时代,从《管子》、《考工记》等文献关于城市等级的叙述中,也可看到城市正在突破政治城堡的概念,有了一些经济内容。而到汉、晋以后,尤其是唐、宋时期,随着旧体制的打破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因素在城市概念中的比重愈来愈浓。

更何况建海门卫已是在明代!或许,认为海门卫只驻军队的观点,是把它看成一个屯兵城寨了。这样的城寨在西北荒漠地带会有,但它会很小,像个城堡、兵寨。

驻几百、几千个兵,根本就不需那么大的城廓。明代东南沿海的卫所,完全不属兵寨一类,占地约1平方公里的海门卫完全不是单纯的兵寨。

反观台州其它卫所,更可见卫所筑城,既为包围居民聚落,也依据山丘和自然河道。如松门、楚门,将自然河道作为护城河,城筑得就较大,并非是为了驻更多的兵。而海门、新河,因为人口住得集中、方正,城就较小,并非因为它驻兵少。

《太平县志》海山图显示的松门卫城和隘顽所城

据《海门镇志稿》,海门凤凰山东北麓的开阳观始建于汉建武二年(26);赤山(今称赤龙山)上惠安寺(俗称赤山寺)始建于唐咸通中(~);枫山顶上的清修寺始建于宋宝元元年()。寺庙为当地人民参与宗教活动的场所,除非是地形奇特的风景名胜区,普通寺庙周围一般都有人口聚居。

凤凰山东北麓,在汉开阳观遗址重建的寺观。

汉至唐宋,海门这块地的成陆程度可能只在山体边有少量淤涨地,沙门一带会是潮汐通道,赤山东只是一片海涂,椒江江岸可能只在凤凰山脚,但太和山以北和凤凰山、赤山周边已有相当沉积地可供居住和耕种。

至元代,今中山西路(古严屿街)已成为江岸航埠集市,并向东延伸至今中山东路,而路南的明海门卫城区域,已经成为居民集聚区,只是它还没有海门这个地名。在宋嘉定《赤城志》中,它属于明化乡青令里或智信里、孝逊里、钦田里。

宋元时,这块地还叫严屿。明初,官至礼部侍郎的海门人戚存心有记叙文说:“予家世居严屿,自夫兹地规为城隍,陵夷井湮,山川为之改变”。海门城隍庙之西原建有侍郎坊,这就是戚存心祖宅的位置,也就在今戚继光纪念馆(即古城隍庙)西。可见后世所称的海门、岩屿一带,在宋元和明初都叫严屿。

明筑海门卫城时,卫城内的街巷已基本形成,它的基本布局是五纵三横。这里说的纵、横,是按现代地图上北下南,认南北向为纵、东西向为横。

明海门卫城城内街巷布置

三横街道是:南面的横街为棋盘街、宝剑街和东门前街(即今西门路和东门路),中间的横街是西门前巷(今石公庙巷)和大衙巷(此名是海门设参将衙门后才有的巷名,今称衙门巷),北面横街是梅梨巷(后又称天后宫巷,今称双忠路)。

明棋盘街(今西门路,民国称天主堂街,天主堂为晚晴建筑)槐阴桥东街景。

明前巷(今石公庙巷)遗存古建筑台门。

明后巷(今永泰街)遗存建筑。

五纵街道是:南北向主街为仓前街和仓头街(今南新椒街),往东第一条是龙须巷、寿亭路(今光明路);第二条是东横街(今乌衣巷,南北走向,因旧时以东西为直、南北为横,故称横街)、后巷和鼓楼巷;第三条是北门路和东门后街(今戚继光路)。主街西面是西横街(今育才路)。其它还有捻子巷、金银巷、后巷(今永泰街)、卖布巷、卖盐巷、卖猪巷、豁脚巷、参府巷等小巷;后期还在靖波门外吊桥周边发展卖羊巷、卖鸡巷等。

明仓头街(今南新椒街)和大衙巷转角处。

明仓前街(今南新椒街)和大衙巷转角处

明仓头街(今南新椒街)。

这些街巷的存在,足可证明该地的商贸经济已不可小觑。

海门卫城即按照这既成的街巷布局建设。城北面临江,东面靠山,南面局部跨过南门山,西面离西横街(今育才路)米左右。

城设五门:东门称晏清门,设东门岭头,有东门前街通达;西门宁远门,设棋盘街末端;南北主街南端设南门德风门,北端设小北门靖波门;另在东横街北端设大北门临江门。古文献记城的规模是周回五里三十步,垛口八百三十个。但现代实测城址周长是3.6公里,合7.2市里。

海门卫城晏清门

明初海门城内住了多少人,缺乏历史记载。按照民国36年()海门镇人口人,拿这时的城区面积与明海门卫城相比,按面积比例推算,再考虑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适当降低,恐怕明海门卫城的人口会有八九千人。虽然海门城内既没有君主,也没有知府,甚至连县官也没有,不可说“筑城以卫君”,却确确实实称得上“筑城以卫民”。

海门卫城城外南、西、北各有护城河分别为:南门河、江城河(今江城路)、东西沙河(今人民路)。

城内有五河:一条在东部引南门河水入椒江,由东南水门经龙眼桥、穿城隍庙,与乌衣巷平行,于黄牛桥(后讹传为黄岩桥)折西,出南山殿水门与东沙河相接,排水于营防浦;一条曰西河头,起自南城脚与西横街平行,出西北水门,排水于西沙河;一条起自南山殿与龙须巷平行接南门关刀河;一条自城隍庙起,与大衙巷、前巷平行接西河头;一条自黄牛桥始,与东横街平行,至鼓楼再顺宝剑街接关刀河。

明横流桥遗址(今育才路永泰街交叉口)

明寿亭路小桥头附近,昔日与路平行有小河。

卫城的防卫和给排水体系较完整。尤显优势的是两个北门直对江岸航埠,其时,两北门间的营防浦(今人也称城隍浦,营防、城隍土音相近,此浦水虽绕经城隍庙,但此地远离城隍庙)入江口是水军战船靠泊沿线。城北椒江沿线满足货船、渔船和战船靠泊的多种要求。

前所这个地名也始于明初在这里建“前千户所”,该地在宋时属保乐乡,具体小地名失传无考。建所前,此处靠山面江,已成渔民聚居区域,聚居地有口字形街巷和向东、向西、向北延伸的街巷。

前所所城遗址

前所所城就在山南靠山围绕民居而筑,城周回三里六十九步,城外东、南、西有护城河,城内现存所前路、所后路、所里路、仓前路、东门路、西门路、北门路、南门路等街巷名显然是近现代的命名,但也有柴行街、仓前街、后街、前街等口头传承街名隐约反映明代的实况。譬如农户一般不买柴,有柴行街即说明有不少非农户,他们大多从事海洋捕捞、航运或商业、服务业。

前所东门路遗存老宅

前所西门路老街

前所所前路老宅

前所柴行街门牌

卫所是明初规定的军队编制。该编制10人为1小旗,5小旗为1总旗,2总旗为1百户所,共人;10百户所为1千户所,共0人;5千户所为1卫,一般1卫为余人,此数就是0×5=。

但这并不是说一个卫城驻个兵,一个所城驻0个兵,因为按此计算,5所各驻0个兵,卫城就无兵可驻,若卫城还驻个兵,总数就达00人。

这里的数字概念可以这样打个比方,它就像今天统计财政收入,各乡镇财政收入之和等于县财政收入,该数字并非说乡镇的财政收入就是乡镇可支配的资金,县财政收入就是县城可支配的资金。卫所驻兵多少,正像县和各乡镇的可用资金不等于财政收入。

明初的卫所制度还是一种屯田制度,其功能有二:一是守卫地方,一是屯田生产。守卫地方城池的称守军,进行屯田生产的称屯军。屯军以屯田收获供养守军,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武装集团。这就是朱元璋自诩“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状况。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命天下卫所军卒,自今以十之七屯种,十之三城守”。万历《明会典》记载:洪武三十五年(),屯田一份,规定纳正粮12石,余粮12石。正粮归屯军自己用,余粮12石上交。以十分之七的屯军自然足可供养十分之三的守军。其实,收入好的地区,屯、守军士不一定按此比例组织。

那么,世军的来源又是怎样的呢?《大明律》将皇族、贵戚、世袭官员以外的全国人口归纳为军、民、驿、灶、医、卜、工、乐等等三十余种户籍,其中军户就是供应军差的特定军籍。它的来源,除了将元代军户沿袭作为军户,补充办法有从征、归附、谪发、垛集、抽籍几种。

“从征”的主干是元末起义的农民,如方国珍余部;“归附”指蒙元降军、败军及归附了朱明政权的各割据势力军人;“谪发”是因罪充军;“垛集”始于洪武初年,其法是集民户三户为一个垛集单位,其中一户为正户,应服军役,其他二户为贴户,帮贴正户,在正户亡故,户下止有一丁(男性)时,由有丁的贴户替补;“简拔”指的是抽籍办法。

以上垛集、简拔只是军户不足时的补充办法,各地不一。洪武初在浙江等近海施行的是居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

因而,有理由可以说,台州卫所制度中所谓的“千户所”,就是拥有一千余军户,其中包括守军户和屯军户,若以三七开比例计算,仅有余名守军士兵,即使以对半计算,也仅余名守军士兵。

还有,屯军户和守军户的家庭不一定在卫城或所城里,因为城内没有屯田,军人的家可能在他们屯田的附近,以便于耕种。台州各地方志书所反映的卫所屯田也分布各处,即可证明其耕种者也分布各处。因而关于卫所的驻军人数,还得从志书的军备上找。

明《虔臺倭篡》海防图,图中标有台州的楚门所、隘顽所。

明《虔臺倭篡》海防图,图中标有松门卫、新河所。松门卫注“台州参将驻”,那是嘉靖年间戚继光未调驻台州时的布局。

明《虔臺倭篡》海防图,图中标有海门卫、海门前所、桃渚所建跳所、昌国卫、前后所,海门卫注有“松海把总驻”几字。这应是嘉靖年间,戚继光未调驻海门时的布局。戚继光调台州后是以台金严参将驻海门。

可惜各类志书所载只是某时间段内的驻军数,对跨度二三百年的明代来说,世兵制从发轫走向衰败,许多事都不可同日而语。

像项士元《海门镇志稿》载:“海门卫指挥前所、桃渚、新河、健跳各所,官五十四员,旗军六百八十三名。”既不知指哪个时期,也没说清列出的官员数、士兵数仅指海门卫还是包括各所。

而当代《椒江市志》只是对此前志书的辑录,由于理解有偏差,还出现许多误记。如说海门卫有“民兵名,军兵名”,这现代词语“民兵”让人一头雾水,这“军兵”含义如何也难知晓;还有前所旗军名,健跳操军名,两个不同的名称所指为何?为何差距这么大?也都难以置信。

此外还记海门卫“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附辖健跳、新河、桃渚三千户所”,这一说更让人如坠云雾之中。按这个说法,台州已不是3卫6所,而是有10所,那多出的4所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海门卫下辖前所、桃渚、健跳、新河四所在各志书都是十分明确的。或许某处有文句依据前所的称谓,将所辖其它所称之为左所、右所、后所,又将卫城当成是居中之所;或许还有文句将卫城内的驻兵场所(军营),依方位划成前、后、左、右、中来叙述(实际便有左、中、右各营的编制),这样的所只是指兵营之所在,而非所城。若将这样的文句当真,凭空再添四个所城,那真可谓无中生有。

《太平县志》东北山图所绘新河所城

不过,关于兵制,即使在明初也有例外。那就是在水兵里实行的营哨制。洪武三年()三月,朱元璋在沿海24卫建立水军,每卫配备战船50艘。平时以名军士保养维修战船,战时以卫所军登船出海作战。

到了嘉靖年间,水军按船只大小和任务不同,实行不同的编制。如戚继光的水军,一艘战船是一个编制单位。船设捕资(船长)1人、航海保证人员(包括舵工、缭手、扳招手、碇手)若干名、战斗士兵若干甲,每甲10人,设甲长1人。联5艘战船为1哨,2哨为1营(司),2营为1部,从而形成部——司(营)——哨——船的组织编制。这种编制改变了明初那种平时战船和战士分离的状况,使船和人结合一起,有利于专业训练和战斗力的提高。

清初《海疆图说》所绘台州湾口海防形势图

据明范涞撰《两浙海防类考续编》,明初设松海昌总兵(管辖松门、海门、昌国)时,浙江有哨船艘,松海昌总占有艘。船型有四百料船、二百料船、八撸船、风快船等,分别载、75、50、20个兵。

嘉靖三十一年()松海总雇用民间福船、苍山船等艘。三十五年后有军渔船(载兵23名)55艘、白艕船(载兵20名)39艘、喇叭唬船(载兵16名)艘、军八桨船(载兵16名)55艘、河田船(载兵7名)5艘、大网船(载兵4名)7艘、小网船(载兵2名)艘。

三十五年添造喇叭唬船10艘,松海总合计战船艘。松海总水师基地即在海门营防浦水寨。嘉靖二十五年,浙江巡抚朱纨出师剿灭双屿港走私基地,即在这个水寨出发。

嘉靖三十九年()戚继光以台金严参将驻守海门卫时,下辖松海总备倭把总1员,共统领兵员名。其中戚继光水陆亲兵名,战船40艘;备倭把总统率水兵3支,兵员名,战船艘。

至万历年间(~),仍有陆兵名,水兵名,合计名。其中海门卫陆兵右、中两营共名,参将统率水兵名,分12支,于汛期分布在台州湾的漩门、灵门、猫头洋、深门、海门关主山(即头门岛)、东玑列岛,三门湾的牛头门、静寇门、大佛头等洋面巡逻。参将屯泊海门关口。

松海把总统率水兵名,战船44艘,负责巡逻大陈岛洋面。

所谓汛期,即三、四、五月间的大(春)汛和九、十月间的小汛,其时刮东北风,倭寇都在此时来中国东南沿海。

明代海门卫军事机构的衙署设在大衙巷北侧,衙门俗称为大衙门。不同时期所驻官员的职称不同,如松海昌总兵官、松海总备倭把总、台金严参将等。

海门大衙门遗址

大衙门西侧西箭道

由于海门不仅设高级别军事机构,市井也颇俱规模,仅将其置于明化乡建制下也说不过去,于是将台州府推官移设海门,推官是州府级职官知府、同知、通判、推官中的第四号领导人,因而他的衙门就被俗称为四府衙门,位置在城内芝麻园里(今为芝麻园里小区)。因四府衙门级别小于军事衙门,故军事衙门被称为大衙门。

四府衙门遗址在今芝麻园里小区内。

海门卫的港口,除了军事用途,其实更重要的是航运商贸用途,最主要的是粮运、盐运、鱼销和国内外贸易。

明清时台州粮食自给有余,万历年间临海人王士性说:“台、温闭粜,则宁、福二地遂告急矣。”台州的粮运主要分内河和外海两路,内河为卫所储运军粮,外海为福建、宁波和京师运输漕粮。

嘉靖《浙江通志》载:台州漕运京师的船舶艘,占全省的14%。明代,海门卫、松门卫、台州卫分别建有广储仓、广盈仓和永盈仓,各千户所也设分仓。海门、前所、桃渚、健跳分别设广储一仓、二仓、三仓、四仓,海门所辖的新河所则设广盈四仓。这些粮仓的存在也就给海门、前所都留下了仓前街的街名。

盐务在古代既满足人民生活之必需,盐税更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台州三大盐场,除长亭场在宁海,黄岩场和杜渎场就在海门卫两侧。但官运官销的所有食盐,均通过海门港运往设在临海的都盐仓,盐商只能在都盐仓“买引掣销”,再运往销售地。如此辗转运输使商人畏难,结果弄成私盐盛行,临海批验所形同虚设而裁撤,迫使官方改盐引为税票。

前所小圆山塔

外海捕捞自古是先民的主要产业。海门港两岸自家子(葭沚)、前所沉积成陆,两地成为渔民聚集地。本地渔民出海捕鱼远至舟山,近至大陈洋、猫头洋。由于木帆船航海受制于天气条件,而且航速缓慢,捕获海鲜常无法及时送达销售地。在海岛或船上就地腌制,是渔民保存海产品的唯一办法。因而除出售鲜货,黄鱼鲞、龙头烤、咸带鱼、墨鱼干、虾干、虾皮是本地外销的土特产。

明代海门港国内贸易主要仍在浙闽沿海和北上长江口,间有南赴广东的航船。贸易货物是谷米、鱼货、苎麻、茹、榔、木材、南北货等。明代实行禁海,主要是针对国外贸易,国内沿海货运基本照常运行。

虽然,明初颁布禁海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实际上最严的禁令也难以禁绝海外贸易,除最严厉的朱纨剿灭双屿港外,民间走私从未断绝。

万历《黄岩县志》也载弘治以后(年后)“奸商巨贾阑出不禁”。《明史纪事本末》和《明史·朱纨传》均记“倭人利市舶入贡,来者皆大获而去”,“而我国沿海人亦往往至彼(指日本)市易者。”

在宁波双屿港走私基地兴旺的时候,三门湾蛇蟠岛是它的分支地。海门卫最先是松海昌总的中心卫城,它管的实际就是台州湾至三门湾这一片海域,海门港商船岂能不参与其中?明代的海门港偶尔也会有南洋诸国商船来“互市”,成化和弘治年间,便有一位天台商人因而漂泊到暹罗(今泰国)。

---END---

未完待续,本系列文章总计45篇,敬请







































云南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白癫疯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zx/62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