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 旅游资讯 >> 摄影游记一个人的凤凰
到达凤凰时,已近傍晚。远山在细雨、蒙雾、炊烟的缭绕下,如一幅水墨画。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福建的长汀,另一个就是湖南的凤凰。说这话的不是我,是一个名叫路易艾黎的新西兰人。
恰逢假期,多家客栈爆满,辗转多次,终在一家临江的客栈安顿下来。
一帮人吃过饭,想着去江边走走,去酒吧偶遇……雨却不合时宜地悄然而下,整个凤凰古城便笼罩在一片烟雨蒙蒙中了……
也罢。在客栈的阁楼上,泡一杯铁观音,点一支香烟,打开早就准备好的沈从文的《边城》。时空交替,别是一番滋味。
这是一个在翠翠与天保、傩送两兄弟之间上演的纯纯的爱情故事,穿插着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和人与人之间淳淳的关爱。人性之美跃然纸上。边城并不是凤凰,而是一个叫做茶峒的地方。沈从文如此描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可谁又能说,茶峒没有凤凰的影子呢?
包大妈的沱江人家,一扇朝江的窗户打开,刹那间给了人无数的遐思空间。闭上眼睛,似乎能听到翠翠在清脆地招呼游人。当沈从文被冠以“文学大师”称号的时候,凤凰涅磐,一个曾经匪盗泛滥的地方告别了历史,转而开始以文人故乡的面目,出现在世界的视野里。
很多人知道凤凰,是从沈从文的文字开始的;许多人来到凤凰,也是沿着沈从文的字里行间走来的。只是,书中的景致可以大约相仿地拾进眼里,文字中许多让人温暖感动的情愫却再也无缘目睹。
凤凰,沈从文笔下的凤凰,是从他心灵中走来的,是一个被善良平和的心美化了的凤凰。
不能否认,凤凰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盛产名士,比如,民国总理熊希龄、定海三总兵之一的郑国鸿、与柳亚子并称“南田北柳”的诗人田星六、湘西王陈渠珍,还有那个大画家黄永玉……这些声名显赫的一系列人物已然或终将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凤凰却被他们滋养得越发鲜润,山水、人文、掌故、风情万种……
如同鲁迅之于绍兴,沈从文自凤凰城出,凤凰因沈从文显,人与城的关系确实耐人寻味。凤凰在沈从文的笔下,沉浮成千万的文字,后来的游人凭着这些文字一路追寻,便有了客栈老板、小商小贩、游船老大的盆满钵满,便有了凤凰这个边城的繁荣。
从前,这里是石板街、吊脚楼、沱江水,组成独特的风情。而今,沱江边洗菜的本地人、拿着相机出租苗装的照相人、与任何一个旅游景点别无二致的工艺品、千篇一律的酒吧与客栈,让凤凰沾染了喧嚣与浮华。
世俗一点去想,凤凰古城每年的GDP有多少是因为旅游?这旅游,又有多少是因为沈从文?无法估量。也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沿沱江,踏着红石板小巷拾阶而上,找寻沈从文长眠的地方。
河边老式的吊脚楼已经显露出陈旧与破败,又雨后春笋般增加了不少新式的吊脚楼。这些新式的吊脚楼,从外形看与古老的吊脚楼区别不大,细细一品,却不是那个味儿了。
听涛山的半山腰,葱郁掩映之下是沈从文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墓地。没有冢,只有一块五彩石做的墓碑,碑文十六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墓碑前有不少瞻仰者敬献的或白或黄的花。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值得看的两部文学作品是“二城”,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还有人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巨匠只有三人——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这是发自内心的景仰。
黄永玉给沈从文的碑文这样写道——“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以一个士兵的身份离开故土,以一介文学大师的身份立足北京,以一个文物研究家的称呼结束一生,最后回到凤凰。人与故乡,沈从文与凤凰,塑造与被塑造,飘零与归根……
沈从文先生的孙女沈红这样描写她的故乡:这一片水土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即使走向单独、孤寂和死亡中去,他也没有消退过他的倾心。我记得爷爷最后的日子,最后的冷暖,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之于凤凰,我不敢卖弄自己的文字。凤凰是沈从文一个人的凤凰,我仅是匆匆过客。(文/王学亮图/王秀清)
觉得有用请分享到朋友圈,以备查阅。
如何订阅摄影技巧??点标题下方的“中原影像”订阅(推荐)
?搜号码:zyyx或搜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白癜风治愈后复发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zx/5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