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 旅游资讯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东nbsp
阴那毓秀,梅水长流。在“世界客都·中国梅州”中号称“客都明珠”的梅县东北部,碧水青山中星罗棋布地撤落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客家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棵印”被中外建筑专家、民俗学者并称为中国五大民居。客家母亲河的梅江下游北岸,店宇林立,,樯桅毗连,沿江29个斑驳的大小码头石阶延伸在古镇的大街小巷……隔江眺望,古镇如同飘浮在清波绿水中的一条长长金链,水光接天,闪烁着千年的光辉,这就是中国民间山歌艺术之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的梅县松口镇。
松口镇梅江北岸
—、千年古镇客都明珠
松口镇距梅州市区50多公里,地处闽粤要冲,水上交通发达,自古至今商贸物流活跃而蜚声中外。其建置于南汉乾和三年(年),历史悠久,距今已越千年。在这方圆只有3.2平方公里的圩镇,人文底蕴深厚,客家民风淳朴。现有常住人口2万多人,而旅居海外30多个国家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却有8万多人,是梅县重点侨乡。
松口古街区有店铺圩场、桥廊亭塔、书院庙坛、渡口码头、百舸争流,竹堤翠列……倒映在梅江河畔,水光接天,如同粤东的“凤凰古城”。行走繁荣路、和平路……南洋式的连券骑楼,其柱挺拔,或方或圆;楼面灰塑几何图案,线条流畅,立体感强,洋溢着迷人的南洋风情,仿佛身在异域他乡;踏进世德新街、“鱼巷口”……探古寻幽,心旷神怡地领略古街明清古韵;临江店宇后的古阶码头停泊着舟船小艇,河岸古榕婆娑,在晨曦朝阳或黄昏晚霞中,江边浣女影绰间偶尔传来高吭嘹亮的山歌号子,让人心驰神往……古街店宇依江而建鳞次栉比,山环水绕中形成特有的古镇水城风貌,难怪游客情不自禁地感叹:松口古镇堪比湘西“凤凰古城”,不愧为“客都明珠”中的珍品!二、古镇街区,客家侨乡经贸文化的缩影。
世德新街
据《松口镇志》记载,宋时松口古镇已有集市。
明代松口李氏“世德堂”族人合力所建的“世德新街”,全长米,,街宽仅2.5米至3米,多间店铺形成东西走向的狭长街巷。店铺平面布局对称方正,“楼下经营、楼上寝室”如同现代商住楼。夯墙灰瓦面的两层建筑,活动木板铺面、仅容一人站立的阳台,别具一格。街道中央设下水道汇集街道两边店铺的排污废水,水沟宽约0.8米,占街道面宽近三分之一,水沟覆盖预制规格统一的活动石板,不但与三合土铺筑的街道路肩浑然一体,使街道显得古朴深邃,而且移动石板便可清除水沟淤塞,简单科学,方便实用。店铺楼宇连片,租赁所得,“世德堂”族人秉承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全部作公尝用于办学。“世德新街”东面街口连接的“柴圩坪”,自古至今,日常农贸活跃,本地农副产品和来自潮汕地区的海产品极为丰富,每逢农历二、五,八圩日,更是吆声鼎沸,人头攒动,一派繁荣景象。
清至民国,由西向东沿江建筑的多间店铺所形成的古镇主街道,分段次第冠名为中山路(长米、街宽5.5米)繁荣西路(长米、街宽4.5米)、繁荣东路(长米、街宽4.5米)、和平西路(长米、街宽4.5米)、和平东路(长米、街宽4.5米),全长约1公里。临江多间店铺形成曲折起伏的古镇轮廓线。店铺经营百货、布匹、米店、京果、糖烟酒、饮食店、酒楼、旅社、还有打金店、汇兑庄等。沿江29个大小码头,数量之多,且分布合理地连接着古镇的大街小巷,解决了水上货运、陆上搬运、旅客航运和居民挑水洗衣等问题,使古街区交通顺畅。店宇既有古朴的木板铺面,又有南洋风格的灰塑骑楼,纵深宽敞的平面布局与中西立面的有机统一,使古街连片店宇中西合璧而富有变化,临江吊脚楼与店宇亭顶建筑,别开生面。古镇十字街口往南连接繁荣路江边建于清中期的20多间店铺,形成长20米、4.5米的长巷短街连接江边小码头,是麦氏水上“疍民”集市卖鱼的地方,故称为“鱼巷口”。古街区的麦氏水上“疍民”,在聚族而居,守望相助的客家族群中更显独特风情。
店铺洋行
和平东路
和平西路店铺
和平东路店宇斗转星移,历史的步伐跨越近代的门槛,留下了鲜明的烙印。清末至民国时期古镇先后有广东潮州会馆、江西寻武会馆、福建武平会馆、五华会馆、兴宁会馆、蕉岭会馆等设立于古街。孕育了华侨之乡,成为梅州地区最早接受资本主义思潮的地方。洋行客栈、骑楼建筑、连券式的廊柱窗饰,仿佛还在诉说着华侨的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火船码头斑驳的石板台阶、石柱船栓,河神公坛见证了历史的苍桑;富有南洋骑楼建筑风格、店宇中英文塑书的“松江旅社”赫然在目,其时为广东梅州地区最早最大的旅店,昔时梅州地区的华侨出洋谋生或归国返乡多在此投宿,从旅社门前火船码头乘船经汕头赴侨居国,是梅州地区广大华侨出洋的第一站和回国探亲的中转站。松江旅社矗立于樯桅毗连的火船码头,俯瞰滔滔东逝的梅江水,悠悠岁月中,不但见证了古镇街区的兴衰,同时也见证了梅州地区广大华侨离乡背井、远涉重洋的悲欢离合,而今常有侨裔循着祖辈的足迹探古寻幽,寻根问祖,成为海外游子萦怀桑梓和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火船码头、船栓
关帝码头
上坝码头20世纪30年代侨资建造的梅东桥位于古街区东端,雄跨梅江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但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交通环境和促进了粤东北的贸易活动,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交通作用。地处古镇中央繁荣路的火船码头是广东重要河港,也是闽粤两省内陆连接汕头出海的重要港口和商贸物流的集散地。闽商、潮商、客商、侨商的广泛交流,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促进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客家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古镇街区充满活力,长盛不衰。清代松口镇为嘉应州所辖(今梅县),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富庶一方,故民间世代有“松口不认州”、“松口小香港”等俚语,道出了松口古镇的繁华兴旺,在粤东卓然独秀。
三、古镇街区建筑蕴含人文科学古街文物建筑丰富,尤其是上坝码头、火船码头、世德新街、松江旅社、公裕源米店、松江书院、关帝庙与关帝码头及庙前街等明清时期和民国期间的建筑物,亦中亦西,各具特色,成为古镇的道路段标。繁荣西路繁荣西路
由于松口镇地处梅江下游常常遭遇洪水侵袭,故沿江古街设计建筑多为三至四层,有些甚至高达五层。店宇建筑用客家人独特的红糖水糯米饭搅拌三合土的夯墙或砼混结构,墙体坚固,不惧洪水长时间的浸泡。楼层则大多为木板棚,以防洪水上涨时可视洪水高低逐层揭开木板棚让洪水浸漫,消除水压对楼层的安全威胁。有些洋行客栈干脆建造时就在楼棚中央设计天井,平时既可通风采光,又可装吊店内储存的货物,遇洪水侵袭也无需拆掀楼层木板棚。为预防特大洪水的侵害,大部分店宇山墙垂脊为阶台式,可供人在山墙垂脊上拾级行走,既美观又可作洪峰期间的最后安全防线,在楼顶坚守或等待外来船艇的救援,无须揭瓦拆梁损坏建筑而逃生,这也体现了人们在大自然中生存的经验总结和科学体验。沿街店铺山墙至今随处仍可见到当年店主标识历年洪水的标高记录,成为另类的民间水文历史档案。阶台式山墙垂脊
四、中原胄裔英才辈出
千年古镇街区,文教倡盛,更因灵山秀水而英才辈出,又是辛亥革命的摇篮之一。明清有翰林4名,进土9名,举人27名。明代翰林李士淳重建“松江书院”课育俊才。清代著名经史学家吴兰修著有《荔村吟》、《草桐华阁词》、《南汉纪》、《端溪砚史》等,传诸于世;饶应坤,饶轩、饶轸父子三进士成为美谈;清翰林温仲和弃官从教,倡办松口公学,总纂《光绪嘉应州志》;著名华侨实业家张榕轩、张耀轩昆仲等在潮州创建全国第一条侨建铁路;谢逸桥、谢良牧昆仲积极开展同盟会活动;同盟会松口分会创办“松口体育传习所”,为辛亥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饶辅廷、林修明、周增舍身报国,成为黄花岗英烈;侨领梁密庵支持国民革命,“踊跃输将,军储赖济”,孙中山特颁“旌义状”。他们是松口古镇街区的骄傲和历代众多志士仁人、侨贤乡绅中的姣姣者,彪炳千秋。松江书院
元魁塔
此外,年5月29日,鉴于同盟会松口分会的工作卓有成效,孙中山由大埔三河溯江而上视察松口时,从火船码头登岸,视察了当年同盟会设在繁荣路的地下联络站“公裕源米店”、松口公学(今松口中学)等,下榻在“爱春楼”。年5月,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蒋介石,由汕头乘船赴梅县城途经松口时,曾作短暂停留并下榻松江旅社。年6月,中共中央妇委书记、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莅临松口公学(今松口中学)发表演讲,宣传革命时,也曾下榻松江旅社。年9月,国民革命军东路北伐军军长、潮梅警备司令何应钦部与北洋军阀刘俊部在松口激战7天,松江旅社曾作东路北伐军的司令部……公裕源米店松江旅店
连券式骑楼中山路
根自中原,家在松口。古镇街区居住着多个姓氏的中原胄裔,百姓聚居,实为罕见。古街区的客家方言口音,声腔婉转鸣丽,极具地域特征,堪称中原古音的“活化石”,成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客家天地”栏目的主播音。稚声童谣,中原古韵,千年传诵《月光光》,蕴含着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重视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民间信仰多元化。“未有嘉应州,先有杨、古、卜”的俚语,道出了客家先民迁徙卜居当地的悠久历史,其中麦氏水上“疍民”成为梅州客家聚居地中的唯一独特风情。五、人文资源丰富多彩文物保护网络健全松口古街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客家人文历史。保存完整的古街区,既是客家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和保护传承的平台与空间。在传统的岁时佳节,古街客家民俗事项丰富多彩,如春节舞狮、元宵赏灯(上丁)、春秋祭祖、端午赛舟、中秋对歌等,具有浓郁的侨乡风情。
松口山歌是中国著名民歌,并于7年公布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同扬州小调“茉莉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梅州客家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民间世代相传“自古山歌松(从)口出(“松”在客家方言中与“从”同音),哪有山歌船载来……”,歌仙“刘三妹”的故事,随着高吭悠扬的松口客家山歌世代传唱,声名远播,堪与广西“刘三姐”的故事媲美。松口客家山歌在20世纪50年代孕育了被誉为“山茶花”的地方山歌戏剧,其代表剧目《挽水西流》和《唱夫归》均取材侨乡故事,长演不衰。年起,梅县已连续举行了29届“中秋山歌节”,其中多次在松口古镇举行。充满乡土气息的松口山歌成为联系乡情、侨情的精神纽带。6年,梅县以原生态的松口山歌创作的“千人山歌大对唱”—《客家山歌特出名》,参加6年梅州国际山歌节,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纪录。6年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汉乐”,在古街区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群众喜闻乐见,并得于传承。古街区富有客家侨乡风味的美食,品种繁多,尤以被孙中山亲临松口镇倡导国民革命时称为“羊打虎”的客家酿豆腐和船仔粄、鱼散粉、仙人粄、味粄等最具地方特色。年同盟会成立时建立的松口图书馆,是中国最早的乡镇图书馆。年,为纪念孙中山“曾亲莅松口鼓励民众参加革命”而建的“中山公园”,是中国最早的乡镇“中山公园”,公园内同时筑有纪念华侨富商梁密庵的“密庵亭”,亭内复制孙中山特为梁密庵颁发的“旌义状”,以及蒋介石、于右任、林森等民国党政要人的挽联、题词手迹。年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孙中山莅临松口时下榻过的爱春楼和世德堂、元魁塔等分别公布为省、县文物保护单位。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部签订了《文物保护单位使用协约书》,建立了县、镇、村及使用单位或业主的保护网络,同时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录不可移动文物42处。迄今公布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1项,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2名。足见古镇街区人文资源丰富多彩,同时随着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保护和中外游客的络绎不绝,也使原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日益提高并付诸行动。例如,元魁塔是梅县仅存的一座保护完整的明代古塔,梅州地区的华侨乘船出洋谋生或回国返乡必经塔下,成为海外游子萦怀桑梓的标志性建筑。年,由县政府拨款和当地海内外乡贤集资全面修葺。又如,近年来当地居民先后募捐修葺了清代抬梁式石板桥—铜琶桥、单孔石拱桥—云车桥。生活在古街区的业主常年自觉检修屋宇店铺。
采访
古镇街区风情,吸引了众多潮汕平原、广州、深圳、珠三角地区和毗邻的闽西地区的“自驾游”客人前来旅游观光。驻足江边,凭风近看远眺,舟楫泛波、元魁塔映、铜琶石桥、粤东名山阴那五指峰等历历在目,可谓山川俊美,民风淳朴。甘露亭中听客家山歌、品客家美食、拍客家风情,令游客不知身为客而流连忘返。近年来,珠江电影厂制片厂、香港凤凰电视台先后前来拍摄古镇街区风情。年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片《大迁徙》摄制组、广东电视台纪录片《客家》摄制组先后前来古街区拍摄,进一步提高了松口古街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综上所述,松口古街区的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习俗仍保存完好。现存自明代至民国时期所建的街区,布局合理,富有时代特征,历史建筑及空间格局保存完整,居民仍生活于此,保持着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文化活力。欣逢盛世,梅县县委、县政府在“文化强县”、“旅游旺县”,建设“客都明珠”的战略举措中,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编制既有利于消除水患,保障民生,又有利于保护古街区、文物景点和利用当地人文资源的保护发展规划。相信在梅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当地群众以及海外侨胞的支持下,松口千年古镇,尤其是重点古街区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实现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更多美丽古镇请云南白癜风治疗治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zx/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