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的少数民族人文风俗

发布时间:2016-12-12 22:57:45   点击数:

凤凰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从字面上,大家就知道了,这边主要是由土家族和苗族组成。当然,除了这两个民族外,还有回族、白族、瑶族等多个民族,当然汉族在这边也是人口众多,所以也就形成了以苗族、土家族、汉族为主分布状况。其中苗族多以村、寨等集中的方式出现。而土家族和汉族则混杂居住在一起。

先说一下苗族,苗族的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天的湘西、黔东南一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不过关于这部分的记载中,苗族大多被称为“南蛮”。现在,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只有语音没有文字,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由于现在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绝大部分苗族已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苗族的蜡染工艺,至今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除此之外,苗族还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以唱情歌最为有名。

土家族: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湖南、湖北、四川三省的毗连地区。和苗族一样,土家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同样也没有自己的文字。经过相关专家鉴定,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使用土家语有南部和北部2个方言,不过由于长期和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土家语言已经逐渐失传了,而文字方面,也全部使用汉语。

土家族人最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民族。他们的先民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开始在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当时也像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汉族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等。到了宋代的时候又被称为“土丁”、“土民”、“土兵”等。后来大批的汉族人迁入,土家开始作为族称出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无论是土家族人还是苗族人,都已经越来越汉化了。特别是那些居住在城市里面的少数民族,基本上已经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了,完全融入到一起了。但是在凤凰古城周边的一些苗区,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有兴趣的朋友,前来凤凰旅游的时候,不妨去体验一下。

凤凰民俗风情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贵州接壤,土地面积达平方公里,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两百多万人。主要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其中土家族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的数量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多。

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汉语的意思是“本地人”。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相关的活动,传统的男耕女织,男的下田种植农作物,而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而且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特别是土家织锦,又称为“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非常有名。

土家族人爱唱山歌,并且山歌又分为很多种,有情歌、哭嫁歌、劳动歌、盘歌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哭嫁了。传统的舞蹈中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茅古斯”舞。最为怪异和有趣的是“茅古斯”舞,穿上茅草跳舞,非常有意思。土家族还有自己独有的传统节日,比如:赶节,哭嫁节等。

土家族的礼仪主要有: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即使同村之人见面也要互相问候。在招待客人方面,若是有幸逢年时候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肯定还会拿出雪白的年糍粑,架在货架上去烤。烤好后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以示尊重。另外有的地方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风俗,同样是吃糍粑,但是却有些讲究。即主人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这时候一般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来就直接吃。此时,主人又会把糍粑抢回去,并且吹打拍净,再蘸上糖或者蜂蜜给客人。

苗族是一样的也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每当有稀客或者贵客来到苗寨的时候,往往都是全村出动来迎接。首先主人家会请客喝酒吃饭,往后主人家的兄弟姐妹、甚至房族、友邻乃至全寨的人家都会接着来请,真是壮观。苗家请客大都有鸡、鸭、鱼、肉、香菇、豆腐、豆芽,除此之外还有极具民族特色的腌鱼、盐酸菜、香肠、血豆腐等菜肴。吃饭的时候不仅要敬酒劝酒,还要唱苗歌助兴,非常热闹。

凤凰的住房大多为木结构建筑,有平房和楼房两种,也有长方形的茅草房。食物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红薯为辅;一些地方以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食。饮酒的嗜好在整个苗族和土家族中都十分普遍。各地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一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膝盖。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部分地区妇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有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缘有宽大花边,头缠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

婚俗部分:婚前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最有情调的时候唱山歌和赶边边场,多数是以本人意愿与征求父母意见相结合。

丧葬不好:一般都是实行土葬,葬礼较简朴,但均以芦笙奏哀乐。

节日部分:苗族有苗年、四月八、六月六等,土家族有赶节,哭嫁节等。

禁忌部分:1、苗族“四月八”这天,各家不得役牛;2、参加送亲的人们一路上要小心行走,千万别把腿脚扭伤,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3、家里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不能唱歌或吹芦笙更不能有婚姻嫁娶;4、禁止砍伐寨子附近的古树等。

生活习俗

凤凰古城这边的苗族和土家族基本上一样,同宗同姓的人聚居成一村一寨。所以很多寨名都是以姓氏为名,如:李家村、向家坡、覃家湾等。其住宅一般都是由正屋、偏屋、木楼这三部分组成。

由于村寨一般都是依山旁水,所以一般也是依山而建。房屋大多造坐北朝南、很多都是纯木结构的居脚楼。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木栏上雕回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吉祥图案。有很多还会刻上蝙蝠的图案,意思是幸福。房屋顶上一般都有凭桩可观景,也可晾晒衣物。阁楼屋脊以瓦作太极图形,四角翘檐,玲珑飘逸。屋脊与檐均用灰浆安砌花格窗,上嵌玻璃,涂刷油漆。

在湘西武陵山脉这一带,由于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不便肩挑,但是背在肩上的相对容易很多。于是当地土家族、白族和苗族人多用竹片织成长筒形背篓,用以作生产、生活用的负重工具。而且根据背篓的用途不同,背篓的制作规格和大小也是各不相同。有用于生产的大而粗糙耐用,也有用于生活的小巧玲精细。

用来背柴的背篓一般都用粗厚的青竹篾编织,形状较大,四周用竹片做成墙状,这样可以防止柴火遗落;而洗衣背篓则选料精细,用水竹破成细篾精心编织,上大下小;还有用于陪嫁背篓形状如同洗衣背篓,只是制作工艺更为考究,篓口用斑竹和青竹镶边,表示阴阳交合,中部用红漆刷约3厘米宽的圆圈,以示喜庆。另外还有背小孩的是,其实是椅架式背篓,篓框用毛竹制成,背带一般用布条包扎好。

土家族和苗族还有一个结草标作为记号的习俗,草标为几根草编结而成,以形状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意思。并却这种草标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和交易活动中,比如旱地播种或水田插秧后,将标结成又字形,以祝愿丰收和看护庄稼。锄草时把草结在锄头上,放鸭时结在浪竿上,封山育林时结在树上,背柴时结在背篓上,以示物有其主。还有买卖也用,比如卖牛时,草标结在牛角上,卖猪时结在猪笼上,以示此牛此猪出售。另外草标还是情感交流的载体。青年男女恋爱,在约会地点结成圆形的草标,表示团聚求爱。要是女方同意即在草标上系上一根丝线,不同意就另结两个分开的草标,表示不再往来。若草标用青草与黄草扎成,表示秋后相会。几根草结在一起表示相会,其根数表示几天后相会。不过随着全国各民族的融合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今很多传统的风俗已经不见了踪影。如果想要看到这些最具民俗特色的东西,要到一些偏远的地方,呆上一段时间,还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民族歌舞

土家族和苗族的歌舞很多,不过最有名的还是土家族的茅古斯舞、摆手舞等。而最热闹的可能就是苗族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那四面八方的苗族人都会齐聚一堂,载歌载舞,热闹至极。

首先说一下土家族的茅古斯舞,这个舞蹈是土家族最古老、最独特的一种舞蹈。表现其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业业绩,于逢年过年跳摆手舞之前进行。茅古斯舞一般都是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有固定的场次和对话。表演过程中,由一人扮演老茅古斯,几个人扮演女茅古斯,其余的人扮演小茅古斯。除女茅古斯外,其他的茅古斯都是全部赤裸上身。头上扎五根大草辫,身穿用茅草、树叶和藤蔓编制成的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一根用草扎成的红布包头“粗鲁棒”。

开始表演后,由老茅古斯首先出场,然后引出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和最后的男茅古斯,摇晃着头上的五条大辫,抖动着全身草衣,边讲边唱,边跳边舞,动作粗犷,形象滑稽。还有,在整场舞蹈开场前,要祭祀土王、唱祭神歌,祈祷赐福降瑞。传统的茅古斯舞要跳六个晚上。第一晚“生产”,内容反映农耕和原始父系社会的生活情景;第二晚为“打猎”,表演围猎前祭祀猎神媒嫦等仪式;第三晚名为“钩鱼”,斥责不劳而获;第四晚名“接亲”,反映从原始的群婚进到父系制配偶过程;第五晚名“读书”,反映社会仍处于蒙昧阶段;第六晚名“接客”,反映阶段社会开始,官史对土家人的残暴统治。不过由于现在表演性质的突出,已经压缩了不少,一般一场即把六天的事情全部演出了了。

另一个有名的舞蹈是摆手舞,这也是土家人非常喜爱的传统大型舞蹈。男女齐出动,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而名。往年的时候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一村一寨的男女老幼齐集摆手堂或土王祠。先由土老司手举扫帚,唱起扫邪歌,然后摆手队伍举着龙凤大旗,打着镏子、围鼓,吹着牛角、土号、唢呐,燃放三眼炮和鞭炮,扛着神棍,在一声“喂嗬”中入场。

摆手舞舞姿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烈。摆手舞又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在摆手堂进行,规模大,时间长。一般从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摆手队伍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参加者众多。小摆手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在各村寨所在的土王祠举行。其内容为祭彭公爵王、打蚊子、牛打架、塞冰口、挖地、下种、插田、除草、收割,表示劳动丰收的喜悦欢乐之情。

苗族的“四月八”和“六月六”聚集的人也非常多,在六月六对歌节中,往往都是一个寨子的人集中在一起,大家分成几个队伍,比赛唱歌,场面壮观至极。现在在凤凰古城中,每到六月六,还是会举行对歌节,感兴趣的朋友到时候可以前来参与。

岁时节令

相对于土家族和苗族来说,白族在这边人口不是很多,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白族的风俗在这边往往得不到一个很好的表现。但是白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特点和特色。

庙会就是白族历来的习俗之一,庙会日期一般是本地祠庙供奉的本主生日或忌日。庙会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进行酬神和文化、物资交流活动。又有一点苗族人和土家族人了赶集的意思,既有文化交流,也有买卖商品。每逢庙会时,周围十几公里的土家、白、苗兄第姐妹身着盛装,带着农副产品,城乡商贩带手工日用品。民间艺人身怀技艺,民间小贩带着五花八门小吃,聚集一起。大家有的献技献艺,有的相互交易,都是各得其所,场面也是热闹非凡。

庙会除了这些基本的东西以外,照样有传统的祭祀之礼。首先是酬神,大伙扛着万民伞和神旗在前引路,民间乐队紧随其后敲锣打鼓,吹牛角、长号和唢呐。这时会有三人举着执事牌,四个人抬着神像轿。而土老司则一手捏着录宝,一手持海螺,跟在神轿后。这支队伍会走街串巷,而沿途村镇的人则会放鞭炮迎接祭拜。当游神到达庙会中心场所后,人们汇集一起,跳仗鼓舞、摆手舞、唱山歌,吹牛角,玩花灯,欢歌笑语。除了这些以外,少数民族年轻的青年男女也会参与到此,成双成队在一起谈情说爱。庙会一直到敲锣打鼓把祖神像抬回祠庙,这时候众人才会逐渐散去。

赶僵尸的名气想必都不用多说了,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湘西才有此如此的场景。大家在看香港鬼片的时候,均可见到赶僵尸这种的恐怖场面。古代的时候湘西人在外地做官、经商、求学、闯荡江湖,死后不愿火化,但是又不方面运回来。于是家人便雇请湘西巫师将死人穿上黑衣、黑裤、黑袜、黑布鞋,戴黑帽,口中念念有词,求神作法,让僵硬的尸体自己站立起来,而且还能够走路回老家。赶僵尸有两个条件:一、必须是在夜晚,人少的地方,白天阳气太盛则不成;二、所赶僵尸必须是三具以上,太少赶不动。至于僵尸为什么能走路,则是一个至今无人能解的迷。当然后来出来了很多所谓的解密,不过大多数并不能让人信服。凤凰这边的少数民族还有一个特别的节日就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响声,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这边的少数民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所以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不过由于火把节有点危险,毕竟是玩火,所以游客一般是不能够参与进来的。

武术杂耍

说到武术,这边最为有名的就是大庸气功,作为硬气功的一种,这也是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并却著称于世。大庸气功节目十分惊险,表演者需要有很深厚功底,否则后果严重。如其中之一的腹卧钢叉,由一个人腹卧于叉尖锋利、朝上的三股钢叉上,四肢平伸悬空。由另一个人拉着卧叉者的一只腿旋走几步后松手,卧叉者能与钢叉一起旋转多圈,并却安然无恙。还有一种就是银枪刺喉,即用一根木棍,两端装上锋利金属枪头,再将两枪头同时置于两气功师的喉部,两人同时相对发力,枪杆被抵成弓形并而喉部无伤。这些听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而实际观看的时候则惊险至极,很多人根本不看观看。

另一种现在在苗族都还有表演的就是“上刀梯”,很多地方也叫做“上刀山”,通常还会和下火海一起表演。在往年的时候,苗族人每当重要节日,特别是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时,都会表演这个上刀梯的精彩节目。表演时,先在场地上立一个十米来高的楼梯,而该楼梯的梯子一般都是由36把尖刀安插而成。表演者穿一条短裤用赤脚采着锋利的刀刃而上,爬至梯顶时头发往刀上一搁,即断成两截,这样以示刀的锋利。然后随着刀梯往上爬,直到顶端。登梯者在往上攀爬的途中,还要在刀梯上表演如倒挂金钩、大鹏展翅、观音坐莲等节目以显示高超的武动和过人的技巧。

到现在为止,凤凰周边的各大苗族中,都还保留有这个节目。有兴趣的朋友到凤凰来旅游的时候,可以到苗族走上一圈,亲眼感受一下上刀山的魅力。

土家族还有一个少见的请客,那就是每次杀猪的时候,请吃杀猪饭。这时因为在以前的时候,土家族人普遍都非常穷,一年都吃不上一次肉,所以杀猪的时候是,贫穷人家最快乐的一天,因为终于可以吃上一顿肉了。很多老百姓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年成好不好,就看能不能宰一头又大又肥的年猪。如能宰一头肥猪,不但能过一个热闹年,而且有足够的腊肉应付明年上半年招朋待友之事。

如果收成不好,那肯定是杀不了猪的,因为猪又要抵债还给别人了。在旧时候,这样的场面是很常见的。所以如果哪一家可以杀一头猪,都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宗教文化

宗教信仰是苗族人和土家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累积出来的,其中苗族人主要信仰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而土家族人则信仰祖先崇拜等。对于来说,苗族人更加迷信鬼神和盛行巫术。这也是为什么出现了赶尸、降头术等一系列巫术文化。

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也会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还会对其顶礼膜拜,甚至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等。除了这些以外,苗族还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所以也就出现了在苗族的语言中,神和鬼基本上是同一个音,造成鬼神不分,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苗族人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而对于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除了这些以外,苗族人还认为自然界中就存在许多精怪。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这时候一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免灾祸上身。

在图腾崇拜方面,许多苗族崇拜盘瓠(一种传说中的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而还有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更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土家族中,祖先崇拜在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而祭品用的牛也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并非一般的牛。

除了以上这些原始的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和其他一些地方的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少部分地区的一些群众,还信仰起了基督教。不过随着现在的全国民族大融合,很多风俗已经渐渐的消失了。

建筑风格

随着旅游的发展,现在凤凰古城的名气已经是越来越大。不过这名气想必与凤凰那与众不同的独特建构风格有着莫大关连,高高低低,一层一层的建筑都张扬在个性鲜明的历史建构中。   在凤凰的众多建筑中,最有名的可能就要数南方长城了,本地人又叫做“苗疆边墙”。说起这个南长城,还有一段不可回避的悲惨历史。那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间,由于官兵滥杀苗民,最后终于引发了苗民起义。清朝在在残酷的镇压了乾嘉苗民起义之后,修建了这座中国最南端的长城。也将康熙皇帝关于清朝不修长城的遗训推翻,由此也铸就了一个帝国衰落的象征。

在凤凰古城中,最有名的建筑莫过于万寿宫、万名塔、准提庵、天王庙、虹桥风雨楼及众多的美仑美奂的建筑。这些建筑都将凤凰人的追求与审美观念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目不暇接之感。那种超凡脱俗的建筑艺术,细论哪座建筑大可不必,单就那古街古巷看看,也是一种痛快淋漓的艺术享受。

在古城中,全城的古巷基本上全部都是由红砂条石铺就,在风和日丽的天气中,或大雨之后。走在上面就仿佛走在了一座巨大的艺术殿堂铺就的红地毯过道上,让人油然而生一种顶礼膜拜的神秘感。而单就那高低大小不一的每家每户的房屋看,也是对凤凰人个性的一次领悟,吊脚楼几根木头斜斜撑起的该是怎样一种温馨的生活。凤凰古城的杰出建构是楚巫文化的结晶,是凤凰人积淀深厚的艺术眼光的缩影。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凤凰人提出修建“乌巢河大桥”的方案。当时由于桥单拱跨度大太,修建难度太高,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工程上了又停,停了又上。最后,这座桥实现了多项科技难关的突破,终于建成。而设计者田云跃也一举成名天下知,以高小文化程度晋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行列。之后,我国第一任交通部长王首道欣然还为这座石桥题字题词:“天下第一石桥”,这道字至今还在。

婚姻嫁娶

婚姻嫁娶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风俗之一,少数民族结婚与城市里面的结婚有很大的不同。没有高档的小轿车,也没有隆重的结婚典礼,一切都是显得那么的简朴。但是并不失热闹,可以说更加的热闹和喜庆。

对于湖南凤凰这边的土家族来说,猪腿就是结为良缘,巧递婚期的暗号。土家族的男女青年在订婚的时候,姑娘都会仔细查看情郎带来的背篓,看里面猪腿所传递的信息。而这个猪脚,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果猪腿光光荡荡,则表明他们的婚期男方尚未择定。如果靠蹄处有一吹气的窟窿,则暗示男方来催(吹)亲了,女方要做好出嫁的准备。如果这猪脚还带有一条猪尾巴,则今年的农事忙得差不多了,丰收后这门婚事就要了结收尾了。这时候,如果女方来不及办理出嫁的事或一时舍不得女儿离开,就把那条生猪腿上的尾巴砍下来,放在回送的礼物中,男方看到后就明白意思了。

土家族另一个很有名的风俗就是女孩子出嫁的时候要唱出嫁歌,而且土家族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所以,姑娘们都很重视哭嫁,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学“哭嫁歌”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的觉醒和成熟,或者心中的抑郁怨恨之气越积越多,出嫁时泪水就会如决堤的河水,倾泻而出。

当然,地域的不同,哭嫁内容也各有特色,不过一般都有“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骂媒人”等几个部分。而哭嫁的时间,也是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是一周左右,但是也有长达一个月的。如今,时代变迁,青年们向往自由幸福,婚姻恋爱皆由自己作主。土家族姑娘出嫁也无须因袭旧时代的婚俗了,所以哭嫁现在基本上也很难在见到。

现在,如果还想一睹土家族人结婚时的哭嫁等场面,就得到晚会等表演性质的地方去观看了。在凤凰以及周边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中,基本上很难在找到这样的场面。









































哪家治疗白癜风权威
安徽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zx/48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