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

文化旅游产业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7-9-6 10:05:52   点击数:

什么是文化旅游产业?

1: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2: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成为当前旅游业出现的新时尚。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其涵盖性强,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其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综上所述,文化旅游产业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文化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许多人把旅游业主体都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其实,这是把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混为一谈。真正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旅游产业。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创意。特别强调“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并强调文化旅游的“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产业”是一种生产行销模式,两者的连接点就是“创意”。因此,文化旅游可以理解为“蕴含人为因素创造的生活文化的创意产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其中,文化旅游产业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低碳经济时代,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逐渐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优先发展的“绿色朝阳产业”。党中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我国大力扶持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模式,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升级和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旅游的项目和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含量,于是除了常规旅游项目外,还有许多为满足专门目的开展的旅游活动,如:汉诗旅游、历史探秘旅游、书法学习旅游、围棋交流旅游、名人足迹寻访旅游、民族风俗旅游,可谓种类众多,文化深厚。这类旅游活动就被冠名为文化旅游。其特征是有明确的求知目的,通过旅游有目的地学习某种专业,研究发现对这一专业的现状,发展和运用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使得参加这种旅游活动的人,在这一专项领域,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料,以便更好的施展才干,提高技能,有所作为。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文学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数千年发展,成就斐然。古代旅游文学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些相对稳定并不断延续的特征,我们称之为古代旅游文学创作的重要传统。

(一)重游传统,是一个民族对于旅游的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恐惧。如《行路难》、苏轼《前赤壁赋》、欧阳修《醉翁亭记》、唐王维《送元二史安西》。

(二)重人传统。早期旅游文学人文资源较少,发展越到后朝,旅游文学作品中对人文资源的使用就往往是信手掂来。如曹操《短歌行》、王昌龄《出塞》、杜甫《蜀相》、刘禹锡《陋室铭》。

(三)古代旅游文学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造成了其与政治关联的传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都是其爱国忧愤的抒发。旅游一政治,是古代政治家理想的人生通途和从政模式。

(四)与民同乐传统。从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到荀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比喻,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是与民同乐的体现。

一、从旅行到旅游

古时候,人们最初出于现实的需要,从事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经商、迁徙、服役、征战、求学、游说或出使,都免不了远途跋涉,时亦经历名山大川。虽行历天下,也只可说是“旅行”而非“旅游”。

及至汉代,司马迁发愤而作《史记》,年20即壮游天下,他为搜求第一手史料而作游历考察,不辞劳苦地深入实地,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这样的周游,它标志着一般意义的旅行向充满自觉意识的旅游的发展。到六朝之时,旅游渐成风气。

二、旅游文学的产生

有了自觉的旅游活动,作家借语言作载体,以诗、文为形式,记游、写景、叙事、抒情或议论,在模山范水中渗透了他们的主观意识、审美个性和独特情感,这样就产生了旅游文学作品。山水游记和山水诗的相继问世,标志着旅游文学的产生。因此可以说,汉魏六朝时期翻开了我国古代旅游文学的第一章。

三、旅游文学的发展

汉魏六朝是游记文学的草创期,唐代是成熟期,宋代是兴盛期,可谓高手云集,明代是繁荣期。清代游记作品大多远离现实生活,真正富于生气、勇于创新的作品不多,古代游记日渐衰微。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毫无疑问,“世情”之变迁,“时序”之移易,乃是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产生、发展、兴衰和更新的主要契机。新的时代呼唤着旅游文学的变革,它也必将在变革中求得发展,在创新中长盛不衰。

文化和旅游从古至今就是这样一路走来。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策略

文化产业是工业文明、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众多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希望通过文化产业的振兴,迅速提高国家软实力,实现经济实力和国民素质的并速腾飞。

年国务院审议通过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建议,再一次把文化产业提升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战略地位。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产业的产业地位提升后,大量的资金与政策都导向了文化产业项目。而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政策导向需要具有高品质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联姻的产物文化旅游产业园应运而生。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紧密关联,同时又具备与其他产业强大的耦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就是某种文化为主线,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从产业、商业、旅游、地产、景观等多种维度打造的,具备旅游、产业、城市多重功能的文化产业空间。文化旅游产业园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旅游地产在政策导向下的新模式,是“文化+旅游+地产”的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模式。文化是统领,是整个园区发展方向的灵魂,旅游是拉动,能够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实现人气聚集。而地产则是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保障。这种“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实现了产业间的相互补充和支撑。可以有效的平衡园区近期投资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利好政策导向之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热潮。截至年,全国各种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达1万多家,其中,市级以上有余家。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是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最快的省市。北京有余家,上海有余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已有三批6家(西安曲江新区、深圳华侨城、山东曲阜、沈阳棋盘山、河南开封宋都古城、上海张江),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已达家,产业增加值达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园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事物,兴起和发展的时间较短,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

首先是盲目建设,各地一哄而起建设文化产业园,规划不够、创意不足,导致园区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行业的恶性竞争。

其次,圈地现象严重,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大多是在地方政府和地方开发商的共同介入下得以形成。许多产业园没有构建科学的盈利模式,仅仅是打着旅游产业开发的旗号,抢占土地资源,拿到土地后大张旗鼓的开发地产。

第三是产业化水平低下,一些产业园没有构建良性的产业体系,产出效益很低,仅仅靠政府特殊政策和卖地、租地度日,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针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笔者提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四大开发策略,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园的竞争力,推动其良性发展。

策略一:创意核心吸引物

创意是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的基础,旅游核心吸引物是文化旅游产业园生命力所在。文化旅游产业园需整合地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主线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聚集人气,引爆区域,形成对广域旅游市场的持续吸引。

“梦廊坊”文化产业园,跳出了常规的旅游项目策划思路,采用了地上地下旅游项目双向开发的创新思路。地上以盛世长安——神奇高窟——海潮西亚——多彩欧洲为主题进行创意,形成具备景观展示、节庆游行功能的丝绸之路文化景观大道;地下以楼兰迷雾——对话埃及——海底王国为主题进行创意,运用世界顶尖科技,塑造“廊坊考古新发现”。构建地上地下联动,一段一主题、一步一神奇的“新丝绸之路”。

策略二:创新旅游体验模式

传统文化旅游项目以文物古迹和静态展示为主,缺乏体验性和深度游览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现代人对于文化旅游有了新的要求,如果想赋予传统的文化以生命力,强化文化旅游项目的竞争力需将文化与世界级品牌、科技和资本的高效对接,引进高新科技作为技术手段,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特色商品、建筑景观及丰富演艺将文化活化,呈献给游客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

策略三:创建大产业体系

构建大产业体系。以旅游业、文化产业作为主导,复合其他相关产业,旅游和文化产业之间相互转换、相互影响和相互驱动。在产业耦合作用下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既能够带动旅游的综合消费,又能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真正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

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园的产业准入机制,产业要符合产业园区的总体功能定位。锁定产业需具有关联性、互补性、共生性,各产业相互链接并促进整个园区良性发展。既要符合文化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及时代特征,又要立足产业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能够与地区的经济产业基础相适应,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符合当地文化及资源特点,能够提升地区文化及旅游影响力及竞争力。

策略四:创立多元盈利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产品化、消费化的过程也是文化产业化的过程。盈利模式的设计是项目开发的重要环节。构建销售地产项目盈利、旅游经营项目盈利、树立项目品牌盈利、升值项目价值盈利的四大盈利模式,不仅确保了项目快速回流资金、降低项目投资风险的需求,也保障了项目长期、持续的现金流以及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升值。四种盈利模式相互影响和优化,实现项目整体的盈利最大化。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微峰会秘书长崔俊超认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中,金融是最重要的短板,现有金融政策亟需完善,应将文化金融作为中国建设金融强国、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顶层设计,打通壁垒,通过金融改革扶持文化产业,为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引擎。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微峰会秘书长崔俊超指出,中国经济到了转折期,变革不是简单的产业层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过去拉动增长的一系列引擎都逐渐熄火,制造业、投资、出口、基建纷纷下滑,人口红利也在消失。下一个30年最大的变化是中国的人均GDP超过美元后,群众生活从温饱转向小康,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远多于过去。过去30年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物质层面,下一个30年中国经济增长则要靠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健康等产业的发展。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微峰会秘书长崔俊超认为,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文化有所诉求,并且文化是人文旅游资源的灵魂,我们在为人文旅游资源做旅游规划时,要将当地的文化和现代的休闲形式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做出的产品才是活的旅游产品,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文化旅游。从而产生文化和旅游的紧密结合。进一步阐述旅游本身就是一个带动能力很强的产业,从而使文化旅游带动了一、二、三产的发展,在消费上起到了乘数效应。这就是我们说的文化旅游产业。而文化旅游产业从属于创意、创新产业,必将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产业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必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作者简介:崔俊超,知名自媒体人,全经联秘书处干事,文化产业领域精英,搜狐自媒体银牌作者,腾讯媒体平台作者,一点资讯专栏作者,a5站长网、凤凰网、站长之家专栏作者,供职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从事旅游演艺、景区运营、主题公园、农业生态、文化传媒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创办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微峰会任秘书长、河南媒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执行董事。

活动预告:文旅项目运营与盈利模式创新峰会将于6月25-26日在北京召开,集合20几位业界专家和行业的实践者,与参会嘉宾共同践行30几个项目的创新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详情崔老师,(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白癜风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jq/78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