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 旅游景区 >> ldquo三湘文学奖rdquo
中国三湘文学杂志主办
年第11期总第期
(本平台支持单位:湖南省经济报)
(一)凤凰之舞
神秘的湘西一直吸引着无数的游人,边城凤凰更是吊足了每个外地人的胃口。
年八月六日一大早,我和三个朋友自驾车一路向南,穿秦岭,上武当山,过长江,游张家界,第五天下午四点多到达目的地,兴致更浓。
一看到矗立在路口的龙飞凤舞的“边城”时,我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跳,禁不住打开窗子,深深地吸一口凝聚着灵山秀水的气息。啊,凤凰,在我的眼前开始展示着最美的舞姿。
七八米宽的沱江欢快地穿城而过,两岸的亭台楼阁如诗如画,北岸路口的一家青灰色的三层“翠翠楼客栈”似乎把我带入了那个“边城”,一位婀娜的土家族少女倚门回首,我们自然而然地住进了二层的一间明亮清新的套房里。泡一壶龙井茶,伸一个懒腰,看一眼窗外的景象,聊一阵开心的事情,再重影温水澡,浑身的风尘和劳累随之而去。太阳快要落山,江面铺满了彩霞,如梦如幻。我们找到一家饭馆,有烤鱼,有炒菜,有啤酒。吃饱喝足,华灯初上。映入眼帘的灯影、山色、水光交织成一个迷离的天地,如海市蜃楼。我们踩着一道露出江面的一尺见方的间隔约摸一尺石桥到了南岸,沿着青石板的小路边走边看,仿佛到了童话的世界,回到客栈时已经到了后半夜。伴随着哗哗的流水声,我们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凤凰古城建于康熙四十三年,因为西南有一座山好似展翅而飞的凤凰而得名(以前称为镇竿,据导游说当地的人民曾经揭竿起义而被朝廷镇压),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展示着迷人的魅力。这里的青石板、吊脚楼,还有热情好客的人们,让许多海外游客流连忘返,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的出名与沈从文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沈从文就是凤凰最吸引人的名片。那一位十五岁当了兵,二十岁到了北京,二十二岁开始了文学创作,三十二岁完成了“牧歌”式小说《边城》的传奇式人物让古城更加弥漫着神秘的气氛,也让更多的人心驰神往。
第二天的太阳一出来,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在一位五十多岁的船夫的招呼声中乘着一排竹筏顺流而下,看着船夫的竹篙一点,竹筏就像一条小鱼一般轻快。在潋滟的波光里,看着两岸的风光,心潮荡漾。走下竹筏,沿着曲曲弯弯的小道迤逦前行,我们经过了沈从文广场,游览了沈从文图书馆。吃过午饭,天气正热,在一家茶馆品着聊着,面对着甘醇浓香的茶品和漂亮热情的服务员,几个大男人都愿意多加停留一会,不觉过去了三四个小时。在一块巨大的“凤凰古城”照壁前面,照相的游人很多。走到一处僻静的角落,就看到了“沈从文故居”的标志,古朴清净的房间里面陈列着先生的遗墨、遗稿、遗物、遗像,瞻顾遗迹,我们都怀着深切的敬意,听不到说话声,也听不到脚步声。
第三天吃过早饭,我提出去寻找沈从文的墓地。我记得在一篇游记中,说是沈从文就葬在沱江边的听涛山上,那里也是别有一番景致。沿江岸前行五六里,不便南北东西。一打听,还要转过几道弯,也不知道还有多远,他们三个打起了退堂鼓,有些抱怨。但我以为不能让旅途留下遗憾,坚持前去。于是,我独自走向东南,遇到一处景点:南华山。这山七百多米高,跟随者脚步轻盈的导游一路上去,但见草木争荣,楼台辉映。山顶有一青铜雕塑的仙鹤,传说南极仙翁曾骑着一只仙鹤游历此处。又有历史记载,在年方志敏带领红军上山休整,山上的“红军洞”和“五星树”见证着那一段不寻常的岁月。下了山,在导游的指点下,我又向南而行,走过几个繁华的巷子,终于看到了“沈从文先生墓地”标志牌。抬头一看,听涛山巍然屹立。蜿蜒而上三四里,一块高2.8米,宽1.9米,厚0.9米的如同云菇一般的天然五彩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先生的墓碑。正面写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写着“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旁边一块一米多高的石头上还写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的名句,附近的岩石上还有一些字若隐若现,还有山上的瀑布、绿树、鲜花,都似乎在回忆着先生不寻常的一生。
第四天下午,我们告别了“翠翠楼客栈”。再望一眼翩翩起舞的凤凰,心旷神怡。
(二)就爱故乡的秋天
可爱的故乡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交接的地方,辽阔又高远。一个小小的村子,总让我有着太多的话题。而故乡的秋天,总是一幅迷人的画卷,一首动人的诗篇,一曲醉人的乐章。
秋天的田野是金黄的,一切都那么珍贵;秋天的果实是饱满的,一切都那么充实;秋天的思想是成熟的,一切都那么美好。一步步走进故乡的秋天,你收获的是深邃的幸福感。
一到门口,抬头看,天空多么清新,大雁展示着最精彩的姿势,云朵依然飘逸。爬上那一座元鹤山,山头的草木在枯黄中孕育着新一轮的希冀;走近那一条名叫仙女河的小河,河边的垂柳勾画着诱人的涟漪。那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若隐若现,把我引向童年最单纯的回忆。
看一眼月亮,你说有多美啊!不管人们赋予它多么美妙的名称,也不管月宫中有着多少的神秘吸引着每一个人的去探求它的踪迹。而我,最向往的还是那个历久弥新的神话——那婀娜的嫦娥仙子和那芳香的桂花树陶醉了一个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每一个中秋节的夜晚,老屋的气氛十分融洽。当月光透过长着芨芨草的屋脊,在葡萄架下,搬几张藤椅,泡一壶清茶或者温一壶淡酒,邀约三五个知己,一任清风拂面,偶闻蟋蟀低吟,当墙角淡淡的菊花香飘曳而至,我就在想象着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的那种傲然和超然。仰望圆圆的月亮,接近知天命的我自然生发出人生的无限感慨。于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有了那种特别深刻的况味。好多次都在想,为什么那些文人能够活出真正的自己?就在于他们保持着个人的尊严,这才是生命的价值。在当下浮躁的状态里,如何才能够不迷失自己,只要我们静静地面对或明或暗或圆或缺的月亮,也许就会找回一个真实的世界。
最多的时候,父老乡亲收工回来,在吃完晚饭后,围在村子东头的池塘边的那一棵几人也抱不过来的柳树下,讲述着经历,诉说着思念,倾吐着梦想。偶尔有几声蛙鸣划破夜的宁静,我就在心底感叹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为什么写得那么好?!于是,我也在放飞自己的思绪,面对浩瀚的星空,发酵着一首平平仄仄的有些豪放的长短句。
信步走向田野,阳光柔和,清风细腻,满眼的果实阐释着生命的意义。那苹果、枣儿、桃子,那谷子、玉米、豆子,那萝卜、南瓜、辣子……都使你垂涎三尺。我们都喜欢给一些可爱的食物带上一个亲切的“子”,真有余音绕梁的感觉,给了人们多少妙处难与君说的回味啊!即使在劳动的过程中,那浑身散发的汗水多么苦涩,但我们的心中总是充满着甜蜜。面对满眼的红叶,就会随口而出“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诗句。如果来一场温润如丝的雨,麦苗一片碧绿,大地像笼上一层轻纱,把人带入梦中。看到落叶,不是伤感,倒是温暖。
我那邻家的妹子呦,就在那个秋天的清晨,顶着火红的盖头,穿着粉红的嫁衣,宛如下凡的仙女,成了邻村的一个小伙子的新娘。那娇艳的裙子下的那一双玫瑰红的绣花鞋留给了我无限的相思。她那回首的一眸,点燃了我的思念。那一刻,我在无奈的失落里独自叹息。那一种“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滋味纠结在心头。我总在想,山村的女子具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的风韵。那样的美使得任何涂脂抹粉的外表的装扮根本不可比拟。
一个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了,故乡就似乎遥远了,回家的念头就有点淡薄了。然而,在夜深人静之时,独对秋蝉的呻吟,独对落花的凋零,独对凉风的侵袭。于是,在疲劳一天之后,那一缕浓浓的乡愁就会充溢心间。不自觉的,泪珠就在眼角里闪动。在被楼房包围的空间里,面对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故乡的一切总是那么富有亲和力。那一声母亲的呼唤,那一个池塘边的故事,那一缕袅袅升腾的炊烟……都仿佛一个又一个感叹号,让我为之一颤!
已经立秋,西风渐紧,寒星寥落。我想,两鬓斑斑的老母亲必然在门口翘望着,那院中的葡萄正在积聚着最晶莹的渴望。而我的父亲也许正在灯下给乡亲们炫耀着我书写的文字。
今夜,徘徊在小区的门口,目光穿过县城北面的山峦,思绪沿着一条熟悉的路逐步伸展,沿途的白杨树一直抵达故乡的村口。一阵秋风吹来,少了儿时的温柔,多了些许浮躁。
故乡的秋天啊——就爱你的一切。一想起了你,我的眼里总是满含泪水……
(三)走出一片新天地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大地每一天都在改变着模样。我们每一天都应该使自己的目标更加高远,使自己脚下的路途更加宽广,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有那么多的人都习惯于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甚至心安理得地苟活在一个僵化的套子里,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于是,就那么不知所以地活着,以至于懒散、麻痹、颓废,整日里无所事事,甚至无事生非。有时又牢骚满腹,斤斤计较,私下里钩心斗角,最终一事无成。在临死的时候,只是空留下无尽的遗憾和叹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一句“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你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总是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和反省——人啊,你应该怎样书写自己的经历和价值?
我们不应该总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平常人,也不应该总是平凡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如此下去就会使自己走向平庸。我们的表面必须低调,但我们的内在必须高调。不然,我们就会逐渐地消磨意志,迷乱方向,从而丧失激情,异化自己,以至自暴自弃,趋于毁灭。我们看一看,许多年轻人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开始,总是雄心勃勃,踌躇满志;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就偃旗息鼓,摧眉折腰;最后,随着环境的影响就随波逐流,黯然无光了。这一种普遍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价值地消磨在糊里糊涂的日子里,这是对人性的摧残,也是对人格的践踏。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的心胸,开展自己的工作,开辟自己的天地,开创自己的事业呢?难道我们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局限在一个禁锢自己的圈子里吗?与其那样的庸庸碌碌,不如像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
回顾历史,如果孔子不周游列国,怎么会成就《论语》?如果诸葛亮不出茅庐,怎么会“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如果唐玄奘不去西天取经,怎么会修成正果?如果徐霞客一味地信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怎么会写出《徐霞客游记》?
在国外,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笛福、海明威、马可波罗莫不如此。
我们随便看一个对社会做出了贡献的人物,就会发现,他们都是不被现实生活所束缚的人,都是敢于挑战各种不利因素的人,都是经得起考验的人。
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正是我们大展宏图的大好时机。我们每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把每一天当作新的起点,不断锻炼自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做时代的弄潮儿。
我们应该甩开套子,冲破笼子,砸碎链子,不能把自己当作工具,而应该不断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塑造自己的更新的形象。孙悟空虽然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但是他的那种“大闹天宫”的举动才使他有了火眼金睛,才使他在去西天的路上降妖除魔,也才成就了他“齐天大圣”的美名。如果当初他甘愿做一个花果山的美猴王,怎么会有后来的丰功伟业呢?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们都珍视自己的一生,我们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认识你自己”,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样,我们就会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多么地富有光彩,我们也就会显示出自己的超凡脱俗,我们当然也能进入到一种其乐融融的境界。
面对困惑,我们没有放弃的权利,我们必须“走出去”。一个令你压抑、令你失望的环境只能使你更加地失去了自己。只有当你摆脱周围那些世俗的羁绊,当你昂首挺胸地把背影留给那些悲观、冷漠、空虚的面孔,当你走向一个能够使你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领域,你就会感受到那种“英雄有用武之地”的荣光。哪怕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是“潇洒走一回”。
当然,要真正地“走出去”,必须有眼光,有气魄,有能力,还要有“更上一层楼”的信心。走出去吧,眼前的风光更美,脚下的路更宽,属于你的天地也必然更加崭新而精彩。
作者简介:
杨海信,男,53岁,中共党员,高中语文教师,校报主编,在《中华诗词》《德育报》《读者》《小小说月刊》等多家纸质刊物发表诗歌多首,散文,小说多篇,获奖30多次,出版散文集《暖流》,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员,蒲城县作协副主席。
《三湘文学杂志》关于举办首届“三湘文学奖”的通告为繁荣诗文创作,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和扶植文学的新生力量,三湘文学杂志决定举办首届“三湘文学奖”,现将具体事项通告如下:一、参赛形式及对象“三湘文学奖”,以“三湘文化”为主题。三湘四水,物华天宝,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喻;热土潇湘,人杰地灵、英雄辈出,不负“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的盛名。
“三湘四水”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媒体还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四水”中的“四水”一般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从三湘文化中发掘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题目自拟。面向喜欢文学的所有作者,不限年龄,不分民族,不分学历,以文为本。
二、参赛方式以原创作品首投,一旦发现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现象,即取消参赛资格。三、联系方式参赛作品注明通联,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和作者简历,以裸诗(一至五首,总行数不超过三百行)、文章(一至三篇,每篇两千字以下)或电子文档的方式按文体的种类发送至:散文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