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

踏绚烂秋色,寻美丽乡愁,乐平作家协会鸬鹚

发布时间:2017-3-1 20:25:34   点击数:

这个周末,秋高气爽

适合外出采风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秋游

这不,11月6日

乐平市作家协会组织22名市内中坚作家

结伴来到鸬鹚乡

开展了一次“美丽乐平?记忆乡愁”釆风活动

他们的足迹踏遍

鸬鹚埠、龙亭、石里、韩家、倪坞、大塘坞

等极其乡愁的村庄

活动期间,

作家们参观了金丝黄菊和光伏基地等

现代农业示范区;

还听取了乡、村领导和村民

对鸬鹚乡传统文化和光明前景的介绍和展望

看到这些美丽的古村古貌,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热情,留下了一篇篇精美文章和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鸬鹚埠的乡愁

?张新华?

丽日秋高洎水滨,特色明珠一时新。

倪坞风光醉过客,鸬鹚渡口听乡音。

更有乡贤话往昔,石里龙亭浓底蕴。

一园三区蓝图展,且看凤凰再涅槃。

鸬鹚渡口

?詹洁?

渡口相思

低矮的穿越千年清明

青石板上的乡愁

伴着卵石痕迹

己抵达

唐宋的繁华

门楼的台藓

在春榭秋水中低吟

依然贪恋

曾经年轻的古墙

鸬鹚河语

?姜红?

你缄默不言,走向季节深处

四野寂静,雾霭沉沉

林中鸟鸣相间

松针落叶铺陈满地

我一言不发,步入稻田旷野

茫茫江河,氤氤氲氲

河谷鱼群跳跃

沙砾石块相击而叩

你在鸟鸣中醒来

看露珠如何凝结

听冰化后第一次溪溅

去山花满坡的草地恣意奔跑

河中鱼群追逐

江畔郁郁青青

岸边人家炊烟袅袅

你在唤我归家

《古渡那头》

?王美珍?

我在河边长大。宽宽的深深的乐平母亲河——乐安河。小时候河边就是我们孩童的游乐场。最喜欢坐在河边看鱼帆点点,扁舟行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河水天际流”。这情景让人发呆。喜欢看成群的鸬鹚帮主人捕鱼。一吞一吐,鸬鹚干活总是很卖力。水鸥也是很多的,发出口哨一般的尖叫,倏忽远飞,融化在火一般的夕阳里,美如图画……

坐在河边,蓝天,白云,沙鸥,帆船,渔舟,还有浣衣的妇女们。看着看着就发呆,浑然忘我,物我两忘。思绪飘得很远,羡慕那些商船上的人,认为他们出发的世界肯定很美妙,到达的地方一定很精彩。于是自己非常渴望去远方,志向于是越来越饱满雄壮……今天才知道,现实很骨感,甚至鲜血淋淋。仍然需要回归母亲河边,舔伤口洗沧桑。

古渡那头是个美丽的地方叫鸬鹚。只因河水清清,芳草萋萋,鱼虾繁密,鸬鹚成群而得名。我姑公是个十里八村出了名的捕鱼高手。沾姑公的光,我家经常有鱼吃。“食有鱼出有车”,这是让人艳羡的小资生活。那时渔夫们经常捉到甲鱼,但都不吃仍旧扔回河里。谁知道今天想吃甲鱼却要付出天价。

几十年过去,日月换新天。今天的鸬鹚已大变样。经过政客们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坑边的金丝菊花,不是“采菊东篱下”,而是成片成片种在地里,或供欣赏,或供药材。黄花似海,“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黄耀眼,晃人眼目。

倪坞,最美丽的乡村。整个村庄干净无尘,落落有序。家家户户雪白透亮。围墙上写满传统文化。感恩习大大重视传统文化。现在重读圣人经典已蔚然成风。愿中华古老文明,圣人经典语录深入华夏子孙的血脉,雨露春风,化成每个人的美言良行。就像该村河边棵棵雷竹,貌美颀长,倩姿窈窕。“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才老更刚”。

关于鸬鹚,不得不说龙亭村。原名岩石庙村。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这里与陈友谅交战,避难在该村,于是后来改名。真龙天子的故事为该村笼罩上了一层辉煌的色彩,是别村所无,是该村独有的光荣和骄傲,让人多几分遐想。龙亭北依大红山,东望军山,山势巍巍,雾霭缭绕。南有乐安河,河水潺潺,灵动飘逸。有山有水,两相映照,美不胜收。

除了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心归古。也还要寻访红色革命印迹的。大塘坞不会让你失望。我们爬上村后山坡,踩着窸窸窣窣的树叶,搜寻着方志敏带领红十军建造的炮楼,碉堡,虽然荡然无存,只知建筑旧址。但战争的隆隆炮火,烈士的耿耿丹心似乎响在耳边。仿佛看见,村民们推着吱吱呀呀的独轮车,将十万斤萝卜丝送上抗美援朝的战场。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映红整片天空。今天的我们仍要发扬这种精神,艰苦奋斗,不忘初心,勤俭节约,励志图强,共绘美好。

鸬鹚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都是美的,舒服的,足可以安放你疲惫蒙尘的心灵。但我还是最喜欢“鸬鹚渡口”,这是植入灵魂深处不灭的美好记忆。自古以来,两岸的人过河都是坐船。“天堑变通途”,现在河上架起了雄伟的水泥大桥,方便了两岸十几万人口。但钢筋水泥那么冰冷,缺少一份温暖和亲情。小时候我们经常到河那边去,因为姑妈嫁在河那边,就是姑公的媳妇,亲上加亲。姑妈特重情义,非常疼爱侄子侄女。所以逢年过节,生日乔迁,做戏耍灯,我们都要过河去姑妈家。做渡船,每人五毛。上岸后经过“鸬鹚渡口”,“行车何槛槛,驷马响骎骎”。踩在青石板上,踢踢踏踏,我们都很兴奋。那时候走亲戚,都是互相赠送土特产,如萝卜丝,红薯干,甘蔗,腌菜,用竹篮装着,就是一筐幸福,亲情。这情景如经年的好酒,回味无穷。

美丽的鸬鹚,不灭的乡愁:沙滩,古渡,竹排,鱼帆,鸥鸟,屋顶上袅袅的炊烟……

鸬鹚,一个安放乡愁的地方

?应清华?

未去鸬鹚,已惊觉她的美丽。

她不仅有列为乐平古十景之一的“泪滩双月”,还有宋元史学家马端临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避难的龙亭庵山庙、韩家古村落、黔宁王沐英(明太祖朱元璋义子)故里等人文景观,以及全省最具乡愁村庄倪坞村,以及碧绿清新的东方红水库,原始古朴的生态民情,青砖黛瓦的古老村落……处处彰显着乡村安静古朴的美丽。

晚秋的鸬鹚,秋高气爽,空气清新。悠悠的风儿吹来,恍若回到童年的时光,惹我一纸乡愁。记忆里故乡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是永远盘踞在你心里难以泯灭难以忘却的淡淡忧伤!乡愁是什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鸬鹚乡呢?

——乡愁是东方红水库那一弯清清的湖水

站在东方红水库远望,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被秋风抹拭得洁净而美丽。清丽的山脉矜持地起伏着,山上的枫叶被秋风染成了红色,金黄色的叶子,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郁郁葱葱的山林,倒映在水中,终年常绿.蜿蜒清澈.她摇波荡绿,水色净美,展现出一幅幅迷人的山水画卷,宛若镜花水月般的人间仙境,在山水的清音中迤逦铺展。

我轻轻地把手伸入水中,生怕晕开的涟漪会惊醒湖水的幽梦,唐代的绝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其着淡红衫”悠然升起。鸬鹚乡的世代村民,饮着这汪湖水,陪伴她穿过或繁华或伤痛的悠长岁月,把淡绿色的历史掩入水波,用异样的风情,做着生命之源的回溯。

——乡愁是村庄一抹淡淡的水墨画

倪坞村四周群山怀抱,就像婴儿安详地躺在母亲温软的臂弯里,位置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虽历经风雨,却安详悠然。干净的环境,只要你看得见,就是墙上流下的一溜水渍,也会令人想到颜真卿的书法。

村里的柳树已褪去了它最后的繁华,在风中飘摇着向我们致意,阳光透过层层枝叶撒在爬满青苔的房舍上,给它抹上一层黄灿灿的颜色,地上鸡鸭在门前散步觅食。乡间的小路上,雾霭缭绕,一头头牛犊跟在它们母亲的后面尽情地撒着欢,几个淘气的孩子坐在牛背上哼着乡村的小调;牛儿悠闲地吃着草。门前屋后清澈的水像无缝玻璃,带着与生俱来的美丽宁静,让人不忍碰触。

一条青石铺就的深巷,会令你一生难忘,因为那长度,走上去,仿佛可以抵达前世。古老的画卷,人生的故事,就这样徐徐地舒展。

斑驳的墙上,雨印模糊,黑瓦下的旧木窗棂,还有爬满青苔的屋舍,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我深深的钟爱着这样一个如水的山庄和她安静的田畴。我倏地想起我的故乡,想起冰心在《往事》中的叙述:“在她频频回顾的飞翔里总带着乡愁。”

——乡愁是秀美乡村的广阔前景和动人传说

有人说,认识一座城市,只须看她的古迹遗存;认识一方地域,不妨了解她的村落民风;认识一个村庄,可以考察她的先贤后辈。龙亭村是个典型的江南古村落,明太祖朱元璋成就霸业时曾驻足歇居,村名“龙亭”由此而得。当年歇居的庵山庙、莲花塘古迹、古色古香的民居、四季恒温的“泡泉”,奔腾西去的乐安河水、气势恢弘的拦河青石,无不彰显出江南古村落的古韵遗风。唐宋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范仲淹等均在此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文,宋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明初朱之璋义子,镇守云南边关的沐英王墓和神道碑依稀可见。

位于上脑村和龙口村的两家央企:中节能和中电投企业。近几年来形成了江西最大的光伏基地,光伏太阳能发电壮观,生产种植独具特色,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背景。

而动人的传说更为鸬鹚乡增添一抹传奇的色彩。

清风明月夜的“泪滩双月”堪称今古奇观。据说,每逢月白风清的中秋夜半,可见水中两轮清晰的月影相互碰撞,隐后复现,循环往复,奇幻异常。充满着传奇色彩的饶娥旧址和千年桂花树均在岸边犹存。

如果逃离闹市,是你蓄谋已久的愿望,那么鸬鹚乡的每一个村庄,便是你安宁喜乐的地方。她没有乌镇的雍容艳美,也没有凤凰古城的大家闺秀,但她一定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前朝遗漏的掌上明珠。

初到此地,也许感受不到她的奇特,就像一部书,她的封面平凡得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当你沉下心来品读,才会发现她的博大深邃。同样,只有你融入这个乡镇的历史,才会穿越时空的羁绊,烛照她那厚重文化中的背影,感受到历久弥新的文化活力。

鸬鹚乡,她像一条蛰伏了千年的龙蛇,吮吸着乐安河的精华,养精蓄锐,做着长远的修炼。

她的将来,必定不同今日。

在水之湄

——行走在鸬鹚

?黎萍?

(一)

年岁愈长,愈喜欢往乡村去。

喜欢那一条青石板路,曲曲折折向前蜿蜒,直到那千年的古渡口。码头还在,浣衣的妇人还在,美丽的乐安江依然带着青山的倒影汩汩流淌,岸边的樟树不规则地俏丽,一抬头,阳光在樟树的绿叶中明晃晃地渗透进来,让人有些眩晕。

一千年的古渡,只有这两岸的青山能隐藏村庄的故事。乐安江水只管活泼浪涌,把那蠢蠢欲动的少年带往远方的喧闹与繁华,姑娘唯有一遍遍地提篮在岸边,一边淘洗衣物,一边任江水淘洗满腹的心事与惆怅。

有水的地方就有活路,码头上人来人往,船起锚落,生活的脚步匆匆,忙碌与热闹交错。儿女情怀终将随着江水奔流而去,能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是可以传承的精神。在鸬鹚埠盛传着孝顺儿孙改变风俗的故事。三个儿子,一个儿子繁衍一个村庄,当佳节来临,儿子们争相请母亲回自家团圆过节,让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享受天伦之乐。于是,鸬鹚埠的三个村庄分别把阖家团圆的时刻定在早晨中午和晚上,以便三个儿子都能在母亲面前尽孝,让老人与偌大的家族有相聚团年的时刻。因为这份孝,鸬鹚埠过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三个血脉相同的村庄,在除夕即将来临的时刻,炊烟从半夜就开始升起,一直到黑夜再次降临,一整日的忙碌,一整日的欢乐与团圆,两岸爆竹声声从早到晚不停歇,还有什么比这更慰藉人心的呢?我可以想象那是三个衣锦还乡的儿子,三个有为青年,在三个村庄中都有服众的威望,他们一声令下,团圆的时刻都为那辛劳了一生的母亲更改。我不能想象的是母亲花白的头发下,那皱纹环绕的脸庞有怎样欣慰的笑容。

更让人欣慰的是这一风俗的传承。鸬鹚埠的上中下脑三个村庄,到如今,依然是按照这一风俗来安排团圆的时刻。孝,原本看不见摸不着,只在人心。而这三个村子的这种传说,这一独特的过年习俗,却让人更能品咂孝的内涵,就像那平整的青石板路,宽阔同时又兼有无言的力量。

(二)

溯江而下,沿途处处是风景。“泪滩双月”在乐平的风景名胜中是可以与“洪源仙境”相媲美的大景点。

乐安江欢流到这里,遇见了一座虎山,虎山俊秀,低首与一江清水眉目传情。相传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潭水中央能依稀看见两轮朗月,若即若离时隐时现,蔚为奇观,双月潭因此而得名。之所以称为泪潭,是因为14岁的少女饶娥得知父亲溺亡的消息在江边痛哭,血泪染滩而亡。故事虽悲痛,却也没有那样惊天动地让人生死难忘。真正支撑这一普通传说的,是中国历史上两大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一个普通女孩的亡故居然引得柳宗元和范仲淹先后提笔,他们的诗作一出,饶娥的故事便被叠加上了厚重的文化意味。柳宗元终其一生并没有到过乐平,却对饶娥的生平秉性给出了高度评价,把饶娥列为中国四大孝女之一。柳文之后,吸引了忧国忧民的范仲淹。范仲淹在他的“饶州知府”任上,亲自到了乐平,除了筹划教育水利事宜,也留下了《题饶娥庙》的小诗一首。

柳宗元与范仲淹为饶娥而写的诗文,有多少文学价值并不值得深究,能够吸引眼球并引以为豪的是这两大文豪同为一个普通女子写下的文字,这事件本身的意义远远超过其诗文对饶娥事件的褒贬。

可能难有那样的机会在圆月之夜欣赏双月的美景,但在这秋阳高照的时节,面对隔江葱郁的虎山,依然觉得山川无比秀美。虎山如此温顺,像痴情的爱人,一动不动地卧在岸边,守候着一江清流,这沉静的景致已经让人满心欢喜。而此时饶娥的泪在这滩上早已融入了无边的水光山色。

(三)

还是在水边。水边的故事既能悱恻哀绝,也可以慷慨激烈。

鸬鹚埠有个村庄叫龙亭,据传村庄的得名与朱元璋有关。公元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湖之初。朱元璋初战失利,被陈友谅追杀,逃跑至此,小船切入曾是河汊的荷塘,藏身芦苇丛中,陈友谅追踪过来,见河汊芦苇上结满蜘蛛网,遂引兵他处。由是,朱元璋躲过一劫,此后才有了朱陈大军在鄱阳湖水域的大决战,才有了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为明王朝的江山稳固奠定了统一江南的基础。

这故事在龙亭村世代流传,遑论真假,在老百姓的口中都能编排得龙飞凤舞,活灵活现。又有多少文人墨客藉此大做文章,并以此搬上戏剧舞台。从内心来说,我并不觉得这传言有几分真实,但我欣赏这块土地上老百姓的淳朴与可爱。即便是后人杜撰即便是牵强附会,也编排得如此认真,村名取“龙亭”意为有真龙天子在此停留。并修建起龙亭阁,竖起碑文以记之。即便是不远处的一汪泉水,清澈透底,四季不息。这么甘美的泉水,既然朱元璋来过此处,那么也就籍此扯上关系。于是,传说有了进一步的升级版本:话说朱元璋避难之时,偶遇这泉水,泉水清澈甘甜,解了他彼时的饥渴。又因为泉水终年不涨不竭,还会有气泡翻起,遂命名为:龙泡泉。

朱元璋的故事,我大抵是不信的,但我信的是普通百姓的那份虔诚与对皇权的尊崇。封建社会那么漫长,留一个皇帝的故事在民间,并不稀奇。何况从本质上来说,朱元璋也是草根皇帝,有关他的民间故事也有众多的演绎。这对龙亭村来说,是另一种骄傲的谈资,何况百姓们也以此为乐,那烟火旺盛的岩石庙仙姑庙便是明证。

不管传说的内容真实与否,这一方山水都秀美得如此真实。乐安江绕村而过,站在龙亭抬头望,不远处的军山青翠含黛,勾勒出苍茫的图景。还有那龙泡泉,千百年来依然咕咕而流,有顽皮的孩童在流水边嬉戏,伸网一拉,小米虾活蹦乱跳地钻将进来,我喜爱这样的欢愉。

(四)

深秋时节,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桂花的甜香。山冷气清,走在秋天的田野上,成熟的稻子金黄,成片成片的甘蔗林也迎风俏丽,躯干饱满挺拔昂扬,这是田野上惯常的风景。不同寻常的是那一片片菊花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之美,古往今来吟咏无数。我们赏菊常常都在庭院里篱笆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情调带我们进入清雅的意境。可当你的眼前是大片大片的菊花成行,无数的良田里盛开着千万盏明艳美丽的菊花时,你只能惊艳到不能呼吸。

那样的美没有忧伤哀婉,有的只是缤纷浓烈。秋阳如盖,一朵朵金丝黄菊金黄灿然,一大朵的菊,花形硕大,花朵清丽,花瓣层层密密守护着花芯,娇媚靓丽,更有那花色,黄得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只一朵花,便让人爱慕不已,而这几十亩的菊花田,能在一瞬间便把天空点亮。这明艳艳的亮色染亮了晴空,温暖了无边秋色。

美醉了的菊不仅有如此惊人的观赏价值,更有其绝妙的食用价值。菊开正盛的时候,也是收获的季节。美丽的采花女挎上竹篮,把这靓丽的花朵采摘下来,晒干之后,可以入药,也可泡饮。与普通的菊花茶不同,晒制出来的金丝菊,只需一朵,便能泡出一杯汤色清丽的好茶。今日我们站在田野上,看到的是菊花盛开在暖阳下。来日在家中,一朵金丝菊依然能缓缓盛开在水杯中,当茶香袅袅升腾,也是鲜花再度绽放之时。那时,近距离地欣赏一朵菊灿然地在手中绽放,又是多么的惬意美丽。

满目尽是黄金菊,这是地地道道金色的田野,真真实实的人间胜景。

(五)

向往山乡,向往的是那份乡野的宁静。那旧式的老宅,青砖黑瓦,檐下有燕子筑巢,低矮的灶火间外,有码好的柴垛成墙。院子里栽种着一棵枣树,抑或是一棵柚子树,这样的时节,柚子树上还有已经成熟的柚子在树影里隐隐透出的诱惑。我喜欢站在树下,吮吸着柚子的芳香,抬头仰望这诱惑。

用脚步寻找,这样的宅子在今日的鸬鹚已不多见。平整的水泥路面,两旁高楼林立,精美的瓷砖粉饰了宅院的外墙,不锈钢雕花门窗彰显着主家的气派与奢华。随便一所房子拿出来,都可以堪称豪宅。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惊呼村庄的冷落与荒凉,随着大批大批年轻人的外出谋生,村庄在慢慢空壳。可看到眼前这一座座高大的楼房,我真切地感受到即便相隔千里万里,他们的根还在故乡。把外面辛苦攒下的血汗钱,拿回家乡修建这些气派的洋房,为的还是有朝一日,结束在外经年的打拼,能够安然地重新回返故里。

我知道父亲来自乡间,他从农村出来,把我们生在了城市。乡村生活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我时常跟随在同伴后面,和他们一起去看乡下看戏开谱,去体味农村生活的活色生香。但即便是再热闹,我也只是山乡的一个匆匆过客。故乡,对我而言,只是籍贯意义上的家园,哪怕我再努力找寻,也难以寻觅那已经远去的家的味道。

我不知道,我在外面身心俱疲时,可否有一双眼睛在渡口期盼我的归来,我也不知道,当我饥肠辘辘时,可否有一缕炊烟会因为我的到来而袅袅升起……

乡间叙事

?邹冬萍?

题记:趁着阳光正好,让我们这些有着共同的爱好,愿意以灵魂去书写人生喜怒哀乐的人群,踩着秋日的最后一个小鼓点,走进乐平的乡村,记录美丽的乡愁。

泪滩双月

11月的阳光闪耀着金子般纯粹的质地,像老祖母温柔的掌心,柔柔地倾覆眼前这四镇交界的神秘路口。青山,掀开薄雾的衣裳,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翠竹,随着山风的节奏而曼舞,叶与叶之间亲密摩挲,发出细细碎碎的私语。

岸边的屋舍,拙朴中透露出积年的沧桑感,像被历史遗忘在大山深处的一页简册,只待输入一个关键词,即可检索出许多古老的传说。而泪滩村的传说,则是乐平本土最美丽也是最感人的传说之一。

泪滩——一个凄婉的名字,演绎着一段孝感动天的故事。传说唐朝的时候,在离乐安河虎山潭不远的小村,住着一户饶姓人家,世代以打鱼为生。时逢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父亲饶绩与女儿饶娥艰难度日。一日,父亲下河打鱼遭遇风暴,再也没有回来。孝女曹娥就跪在岸边哭了三天三夜,泪洒沙滩。她的眼泪,感天动地,终于令河神都产生了悲悯心,还给了她父亲的尸身。而至纯至孝的曹娥,在看见父亲尸身的那一刻,就追随父亲而去。

她的眼泪,洒在沙滩上,像晶莹的露水,在月夜下闪耀着处子的圣洁,整个沙滩仿佛变得银光闪闪起来。后来,这个村子就被命名为——泪滩村。

除了这个美丽的传说之外,“泪滩双月”这个自然奇观也为本地增色不少。每逢中秋的子夜时分,皎洁的月亮最为圆满的时刻,风吟树舞,虎山脚下的清潭之中,可同现两轮皎洁的明月。

它们若隐若现,时聚时散。如同两枚温润的玉碟,随着粼粼的波光交相辉映。

水中望月,原属平常,而水中同时现双月,却为世所罕见。水中两个清晰的月影碰撞,隐后复现,循环往复,奇幻异常,堪称今古奇观。这一奇景就是著名的乐平十景之一“泪滩双月”。

按照科学的解释,双月形成的原因,是光学折射的自然现象,因河水被突出的山石所挡,形成上溯的回水,回水与向下流的水形成两个不同的斜面,所以,月上中天时,两个不同斜面的水便折射出两个月亮。

踩着光洁圆滑的鹅卵石,眺望着对岸的虎山,我更愿意将泪滩双月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拟人化、诗意化。在我心底,水底的两轮月亮,分明是以泪葬父的曹娥和她的父亲紧相依偎,宁静淡泊。

如果,在某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携着家人,或是邀上二三好友,或自驾、或骑行,迤逦而来。岸边的每一朵小花,都将化为叙事的蝴蝶,前来为你引路。

择一平坦的沙地,为自己安扎一顶七彩的帐篷。白天,你可以在沙滩上漫步,感受鹅卵石硌痛脚心的幸福,也感受细碎的金沙淹没脚踝的柔软。想游泳的时候,可换上泳衣,感受河水的那一抹清凉;不想游泳时,可以脱下鞋袜,感受小虾和桃花鱼在趾缝间钻来钻去的快乐。想钓鱼的时候,可以甩上一根长长的线,感受调皮的鱼儿终于上钩的刹那喜悦。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你可以燃起一堆假日的篝火,可以为心爱的人儿烤鸡翅、小鱼儿、羊肉串,甚至可以串上你的忠诚烤一烤,我相信,你的爱人,一定能吃出满满的爱与关怀。可以饮酒,唱歌、跳舞,可以借着月色表白你平时压在心底不敢轻易说出的话语。如果你喜欢安静,可以一句话也不说,和心爱的人手拉着手儿并排坐在沙滩上。让彼此的身影交叠在沙滩上,交织成一个人的身影。也可以屏住呼吸,寂静喜欢,等待双月交织出现在水中为你带来的感动与喜悦。

鸬鹚渡口

踩在明清的青石板小路上,清晰可见的独轮车轴印带给我无限遐想。仿佛顷刻间,一切回到从前。日子是那么地慢,慢到可以没有时钟的存在。那时候的鸡,慢悠悠地司鸣,慢悠悠地在草丛间划拉脚爪着找虫吃;那时候的犬吠,没有来得及染上现时代的喧嚣,有着从容不迫的淡定;那时候的女子,无论浣衣、纺纱、织布,都在日子的咏叹调中轻吟浅唱;那时候的男子,骑马是迈着嘚嘚的小碎步,打鱼是迎着日影将网缓缓地投入波光中。他们不急不躁,有着山的沉稳与刚毅。

渡口的风月,总是比别处呈现得更酣畅一些。如果你竖起耳朵,一定能听到一些源自明清的土语,在棒槌的敲击下扩散成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涟漪。那是诉不完的家长里短,那是旧时代女子唯一可以畅所欲言的新闻发布空间。

与山的刚毅相比较,我更喜欢水的至柔至软。再大的山,也兜不起水的宽度;再小的河流,也足以容留山的倒影。

此刻,站在鸬鹚的古渡口,我看见山的刚毅悉数跌入了河水的柔软里,投下一片郁郁葱葱的影子。时值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恰是一天里最温柔的时刻。岸边的妇人,沿着一块块平整的码头,洗着刚从地里摘下的蔬菜,也洗着一家人换洗的衣裳,看见外来者的闯入,她们好奇地投上一瞥,仅仅是一瞥而已,她们又将回归平静,自顾自地干着手里的活儿。

我们趁其不备,总是悄悄地将她们定格在手机的相册里。她们假装不知道,继续从容地举起棒槌,咚咚地敲响山村的心脏。

鸟鸣,隔着一条河远远地传了过来。

云悠悠而来,又悠悠而去。水,寂静流淌,不言不语。它们的语言,早被棒槌挥洒了个罄尽。

孤独的小木排,游离在视线的边缘,渐至水天一色处。似欲在空旷中虚拟“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

感觉,此情此景,像极了沈从文的“边城”。而岸边,某位沉默不语的少女,像极了前世的翠翠,将所有的心事揉进了水流的波光之中:“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从鸬鹚渡口沿旧路返回的时候,看见一堵来时不曾仔细留意的旧墙体。苔藓,布满了每一块砖的缝隙,一枝攀藤的野生植物恣意在墙体上舒展自己的青春。你看,藤蔓上生长的每一个蔓须,卷曲成一只小巧的耳蜗,仿佛在倾听村里的老人讲着陈年的积古:又是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流传在这个小小的古村落。一位寡居的母亲,每逢过年的时候,三个儿子都抢着让母亲和自己过年,最后形成了规矩:家住下脑村的大儿子大年廿九请母亲一起过年;中脑村的二儿子轮到大年三十的早上和母亲过年,上脑村老三轮到大年三十的晚上。

简单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一个朴素的人生哲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淳朴的民风,养育了淳朴的村民。在村里,我们遇见的每一位村民都是谦谦的君子。过窄巷的时候,他们的车子会主动停下来避让一旁;如果你的目光不小心和闲坐屋檐下的人们相遇,他们会报以你一个善意的微笑;在菜市场,买菜的和卖菜的都轻言细语,似乎讨价还价都变成一曲韵味悠长的乡间小调。

此时此刻,我多么愿意做旧时光,亦做旧了此间的山川与河水,顺带也做旧了自己。

如果时光倒流,我愿意成为乡间一位普通的浣衣女子。乌鸦鸦的长发,绾成一个髻,簪木钗,着青花布衣,将所有的岁月淘洗成一生的从容。

注:凡属于本







































昆明儿童白癜风
专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jq/62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