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信息港,让作为鄄城人的你有归属感!
我生长的地方是一个叫鄄城的小城市;
她虽并不宽广,目前也不富裕;
但她在我心中很可爱,很美丽……
鄄城最古老的牌坊
鄄城唯一庙宇
鄄城孙膑旅游城
鄄城工业园
鄄城欧式一条街
鄄城大钟楼
鄄城黄河旁的落日
鄄城电视塔
鄄城人民广场(日景)
鄄城人民广场(夜景)
鄄城县简介
1简介
鄄城县(JuànChéngXiàn):山东省菏泽市下辖县之一,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华北平原。
区号:.邮编:.
总面积平方公里,拥有耕地万亩,总人口80万。县委、县政府驻地是古泉街道。
现辖2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3个乡:古泉街道办事处、陈王街道办事处、红船镇、闫什镇、什集镇、旧城镇、箕山镇、董口镇、临濮镇、彭楼镇、李进士堂镇、郑营镇、凤凰镇、大埝镇、引马乡、富春乡、左营乡。
2历史沿革
鄄城,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素有“古鄄”之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帝时期。
《太平环宇记》载:“濮州,今治鄄城县。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
《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谷林、历山、雷泽均在县境。
《左传》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商时天下分为九州。鄄城属古兖州之域。
春秋时期(前—前),为卫国鄄邑。
战国时期(前—前),属齐国甄邑[甄,读juàn,鄄的异体字]。
秦朝(前—前),改甄邑为鄄城。
西楚(前--前年),县域、隶属关系不变。
西汉(前--8),初始置鄄城县,因境内鄄邑而得名。
三国(—),属魏兖州东郡鄄城县,济阴郡城阳县地。其间鄄城曾两次改为县王国。
西晋(--),属兖州濮阳国、济阴郡城阳县地。
东晋十六国(--),先后属后赵兖州济阴郡、前燕兖州东郡、前秦兖州、后燕兖州东郡,兖州、东郡均治鄄城。
南北朝(--),先后为北魏、东魏济州濮阳郡鄄城县、城阳县地。
隋朝(--),先属濮阳郡,后属郓州(治郓城)。年(文帝开皇十六年),于鄄城置濮州(濮州之名从此始)。
唐朝(-),初属鄄城县,雷泽县地。年(唐高祖五德四年),复置濮州及临濮县,并在鄄城县置永定县,在雷泽县置长城、安邱2县。年(武德八年),废永定县入鄄城县。年(唐太宗贞观元年),鄄城临濮雷泽3县属河南道。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废濮州设濮阳郡,治鄄城。年(唐肃宗乾元元年),改濮阳郡为濮州。
五代十国(--),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濮州属地。
宋朝(--),属京东路濮州鄄城县、临濮、雷泽县地。
金朝(--),属山东西路濮州鄄城县、临濮、雷泽县地。
元朝(1—),先后属东平路濮州、中书省济宁路濮州。
明朝(-),初属中枢省濮州。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废鄄城县入濮州,于鄄城置千户,属东昌府。年(洪武九年),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东昌府濮州属地。年(明代宗景泰二年),因黄河之患,濮州治由鄄城迁至黄河西之王村集(今河南范县濮城)鄄城古城遂称旧城,一直沿用至今。
清朝(-),初属山东省东昌府濮州地。年(雍正八年),升濮州为直隶州,直属山东省。年(雍正十三年),又降为散州,改属曹州府。年(光绪三十一年),属兖沂曹济道曹州府濮州地。
年,改濮州为濮县。
年,“濮鄄分治”,于濮县河东地区复设鄄城县,仍属山东省第二专署。
年,并鄄城县入濮县,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聊城)。
年,濮县改属山东省第十六专署(驻菏泽)。
年3月5日,成立鄄城抗日县政府,属运西专署。9月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七专署。11月属鲁西行政主任公署第二专署。
年8月属冀鲁豫第十八专署。
年2月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年10月29日至31日,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为配合巨野方面的军事行动,调集三路部队,分别向嘉祥、巨野、濮阳进攻,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鲁西南地区。刘邓大军依据避强击弱的原则,立即向濮阳转移。转移途中,获悉国民党军一部由菏泽向鄄城孤军冒进,邓小平、刘伯承遂当机立断,发起鄄城战役,在鄄城以南地区歼敌余人。
年8月,鄄城县属平原省菏泽地区专署。
年,属山东省菏泽专署。
年10月,属山东济宁专署。
年6月,又改属菏泽专署。
年,属山东省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
年,属山东省菏泽地区行政公署。自此,一直属菏泽管辖至今。
年1月24日,将梁堂乡的万全庄、大赵庄、李楼、南庄、罗吴庄、魏庄、东赵庄、樊庄、东张庄、富春乡的苏屯、南宋庄、凤凰乡的孙店共12个行政区划归鄄城镇管辖。年11月16日,撤销阎什口乡,设立阎什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年12月29日,撤销什集乡,设立什集镇。年12月29日,撤销箕山乡,设立箕山镇(鲁政函民字[]67号)。年3月15日,撤销李进士堂乡,设立李进士堂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27号)。
年,鄄城县辖7个镇、18个乡。总人口人,各乡镇人口:鄄城镇、旧城镇、红船镇01、阎什镇、什集镇、箕山镇、李进士堂镇、凤凰乡、宋楼乡、陈良乡、左营乡30、大埝乡、梁堂乡、葛庄乡、董口乡、西双庙乡、临濮乡33Z25、梁屯乡、富春乡72、麻寨乡、鲁王仓乡80、彭楼乡、张志门乡、引马乡、郑营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年7月,省政府批复同意:鄄城县撤销鲁王仓乡归属郑营乡,撤销临濮乡,设立临濮镇;撤销彭楼乡,设立彭楼镇。以上2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12月31日,鄄城县辖10个镇、6个乡。
年,撤销鄄城镇,设立古泉街道办事处、陈王街道办事处。县人民政府驻古泉街道。
年,撤销大埝乡,设立大埝镇,镇驻地为原大埝乡驻地。
全县耕地98万亩,80.5万人。
3地理位置
鄄城,位于东经°19′至°43′,北纬35°22′至35°43′,北距首都北京公里,东北至省会济南公里,南到行署驻地菏泽38公里,鄄城县总面积平方公里,南北37公里、东西32公里,占全省面积的0.67%.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土质分布为“南沙、中壤、北粘”。
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小时,年平均气温13.5℃,无霜期天。县委、县政府驻地古泉街道位于北纬35°34′,东经°31′。北临黄河,西近中原油田,总面积70.6平方公里。
4自然资源
土地
鄄城属黄河冲积平原,
季风型暖温带半湿润区,年均日照时数为小时,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水.2毫米,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候宜人。
土地资源丰富,全县耕地98万亩,土质上乘。林畜资源丰富。鄄城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桐木生产基地县、小尾寒羊育种基地县、国家级鲁西黄牛育种和斗鸡保种基地。全县有林地面积3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0%,蓄积量万方。优质肉牛饲养量万只,鲁西黄牛存栏5.7万头。
矿产
鄄城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地热等,现已探明全县含煤面积达平方公里,地质储量约40亿吨。地热异常区平方公里,水温在65—90℃之间,碘、锶含量双向达标,第一眼地热井已钻探成功,被国家地质专家称为“齐鲁第一井”。年1月30日,鄄城县发现一处大型优质盐矿,盐层分布面积34平方公里,初步预测储盐量亿吨以上,预计在年年底前可具备批量生产条件,鄄城县计划利用这一优势,做大做强制盐工业。
淡水
淡水资源充足,地下浅层淡水总储量18.33亿立方米,属全国一类丰水区。全县沿黄华里,年均引水4.3亿立方米。鄄城雷泽湖水库占地亩,总库容0万立方米。石油、天然气属中原油区,油质上乘。地热异常区平方公里,水温在65—90℃之间,开发前景广阔。淡水资源充足,属全国一类丰水区。
5生态环境
鄄城属黄河冲积平原,百里沃野,河流纵横,有源远流长的映潭明月、沙河蛙鸣、碧水雷泽、杏岗春色等八大自然景观。鄄城属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林网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5%以上,沿黄、沿路数百里绿色长廊有“天然氧吧”之称,经历次大气监测,鄄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优质标准。年鄄城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全国56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之一(京九沿线唯一的生态农业示范县)。
6城市建设
年以来,鄄城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主线,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大城市开发建设力度,使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先后完成了鄄二路中段、人民路的开发改造,鄄五路环岛四角绿化,完成了鄄三路欧式一条街开发、普莱特大道东端开发改造等工程,基本形成了十一纵七横的城市道路网状格局,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布局日趋合理。年,城市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1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0%;绿化总面积89.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5%。污水处理率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达到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的标准。
基础设施
邮电通讯发展迅速,全县电话容量达到30万门,城乡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移动通讯实现了无缝隙覆盖,有线电视网覆盖城乡,公共传真得到广泛应用。电力事业超前发展,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完成,投资万元新建的KW热电厂已并网发电。鄄城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集产业与科研开发、生态与景观建设、商业与社会服务于一体,初步形成了较强的要素凝聚力、环境吸引力和对外辐射力。投资20亿元占地1.6平方公里的潍坊工业园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会拉动鄄城经济的迅猛发展。
交通状况
鄄城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济董、临商及其复线三条省级公路纵横东西南北,国道及济菏、菏兰、日东高速公路分别靠县境东、南两面穿过。京九铁路穿越县境,并设有客货站。已规划建设的德商高速公路纵穿鄄城县境,并设三个进出口;投资9.1亿元的鄄城黄河公路大桥正在紧张建设,建成后将在北京正南方国道和国道之间形成南北交通大动脉。另外,德商高速鄄城到菏泽段已经通车,极大的促进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7经济状况
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9.5亿元,是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1%;三次产业比由年的42∶34∶24调整到年的26∶42∶32,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家,比年增加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4亿元,是年的8.3倍,年均增长48%。8年以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额的2.1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06万元,是年的3.26倍,年均增长26.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比年增加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亿元,比年增加35.37亿元,年均增长18.8%。“十一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亿美元;累计利用外资万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倍;县城建成区面积从年的7.2平方公里扩大到22.4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年的25.2%提高到33.5%。8年以来,我县先后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双拥模范县、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绿色生态县、山东旅游强县等称号。
9年以来,鄄城抢抓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外向带动和工业兴县战略,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人发、化工、木材、畜牧、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尤以人发和中药材独具特色。鄄城有“中国发都”之称,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发专业市场,发展人发加工企业余家,经销各类发制品几十种,年销量收入15亿元,是全国重要的人发加工出口基地。鄄城有全国17家专业市场之一、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舜王城中药材市场。投资20.8亿元,集高科技研发、种植、加工、营销于一体的“山东舜王城中药现代科技园”正在建设,形成“中国北方绿色药都”。
物流
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物流公司
8区域方言
鄄城方言与普通话很接近,但从音系上看,更接近古汉语,属中原官话兖菏片。全县语音基本一致,唯南部与菏泽语音较接近。
称谓:父亲称“爹”;母亲称“娘”;祖父称“爷爷”;祖母称“奶奶”;伯父、岳父称“大爷”;伯母、岳母称“大娘”;外祖父称“姥爷”;外祖母称“姥娘”;舅母称“妗(jin)子”;兄称“哥哥”;弟弟称“兄倪”;个别地方称姑姑为“嫲嫲(mama)”等。
时间:早晨叫“清起来”;吃早晨饭叫“吃清起来饭”,中午叫“晌午”;夜晚叫“黑家”或恒恒;昨天叫“夜个儿”或“燕门儿”;前天叫“蔡个儿”、“前门儿”或“前印儿”;明天叫“明儿”;后天叫“过明儿”;去年叫“年逝”;明年叫“过年儿”;春节叫“年下”;往年叫“每每个”;现在叫“这会儿”或这“眼前儿”等。
位置:这里称“这合”;那里称“那合”;前边称“前头”;后边称“后头”;正房叫“堂屋”;厕所称“茅子”(古称:菊连);角落叫“仡拉”(ge‘la)等。这些语言都体现了典型中原区语言特点。
动作:蹲下称“估集”,喝水念“喝扉(fei)”,膝盖叫“格拉伴”,脚踝叫“脚勃的”
在语言交流时,受外界影响,书写一般用“的”代替“子”。如:腰子=腰的
9名胜古迹
鄄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鄄城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上古属“颛顼之墟”,西汉初置县,周时为卫国之鄄邑而得名。特别是投资4.5亿人民币的孙膑旅游城建设后,将发展成为连接山东省和中原地区的旅游大县,构筑山东省西部继泰山、“三孔”、菏泽牡丹之后的又一旅游胜地。
尧王墓
尧王墓:位于鄄城县城南7公里处富春乡赵千庄村南谷林寺,又名尧陵。 尧约生活在公元前22世纪,乃轩辕黄帝之玄孙,德能兼备。他身为部落联盟首领,不自恃且恭勤节俭,禅位于贤而不传于子,更令世人敬佩。《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l年黄河决口,已毁。陵前现有明嘉靖二十四年(l年)八月濮州知州薛孟书祭文碑和清光绪二十九年(l年)淄州知州缪润绂书帝尧陶唐氏墓碑各一块。碑前有享殿、东西朝房、东西更衣亭、大门、牌坊、圣母殿等建筑。院内另有石碑数块及清末所植古柏棵。陵南米有尧母庆都陵,西米有尧妃中山夫人墓及祠,陵南靠黄河金堤,北临箕山河。而年却仅存墓、碑、龟及柏等稀有文物。
苏御史牌坊
苏御史牌坊:苏御史即苏述,明朝濮州(今鄄城北王召)人,二十二岁(正德八年)中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落第,同年携妻带子同赴京,入太学攻读三载,并参加会试,再次落第。屡考屡败的苏述不折不挠,在三十五岁(公元年)时,终于考中嘉靖五年丙戌科进士。历任都察院浙江道监御史、山西巡府,加封资政大夫。因治民有功,崇祯下旨修建牌坊以扬其名。在牌坊的横梁上上书(阳面)“苏述御史牌坊大明万历丁未年立”,(阴面)刻有“陕西巡抚浙江道监察御史进士苏述”15个大字,横梁正中立书“圣旨”二字,极有气魄。
孙膑墓
孙膑墓:位于鄄城县城沿东北方向行约20公里,至吉山镇孙花园村东北约1公里处。年,孙花园村民在村东北向阳河(年新开挖的人工河)东侧出土了明代石碑一截,上刻有“膑墓址深遂”之字样,自此,孙膑墓才找到了确切位置。继而,孙膑后人为其祖先修复了坟墓,墓丘直径约4米,四周砌以围石,封土高约3米,墓前树石碑一栋,篆书“孙膑墓”,碑前有石香炉一樽,为了便于保护,墓四周划林地平方米,围以1米高青砖花墙,内植翠柏,并有鄄城县人民政府所立“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栋。
孙膑故里
孙膑故里:位于鄄城县东北20公里红船镇孙老家村,多人中95%的人姓孙,村内至今尚有孙氏祠堂,即“孙膑家祠”,其位于孙老家村东侧,祠内大殿前有家祠碑一座,碑阳刻有“孙氏家祠序”,碑阴刻有孙氏分支情况,祠堂正中供奉着孙膑牌位,上写:“齐国军师晋封左丞始祖孙公讳膑字伯灵暨苏夫人之神位”。孙老家孙氏族人也皆称孙膑为孙氏始祖,孙老家为孙膑故里。经过考古人员反复耐心地工作,村民孙志一先生献出了珍藏多年的《孙氏族谱》、《孙氏家祠序》。书中有明确记载:“阀阅巨族,指不胜屈,吾孙氏者,世代名裔,本地处于灉水之右,为孙氏居住点,故名孙老家。战国齐国有孙膑号伯灵者,官为军师,辅政于齐,建立奇功,是为孙氏之祖也。”孙膑出生在孙老家,是孙氏家族始祖。
孙膑旅游城
孙膑旅游城:
坐落在鄄城县东北20公里处的宋楼乡境内,占地亩。孙膑旅游城原有景点为亿城寺、孙膑墓、羊左合葬墓、荆轲墓等。
年10月,投资4.5亿人民币的孙膑旅游城正式开工奠基,相继建成了圆融桥、圆融湖,天王殿、圆通殿、放生池、孙膑纪念馆、药师殿主体工程建设。
圆融桥:位于旅游城入口处,横卧向阳河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西南东北走向,总长米,宽12米。
圆融湖:位于旅游城腹部,由东西两块水面组成,中有玉带桥相连,占地50亩。
天王殿:为5间单檐歇山式仿古建筑,长21米,进深9米,高9米,为圆融禅寺主体工程之一。
圆通殿:为5间单檐歇山式仿古建筑,为圆融禅寺主体工程之一。
放生池:位于圆融禅寺正前方,为半圆形水池,占地平方米。
孙膑纪念馆:位于旅游城西部,该馆为重檐串尖屋顶式建筑,长宽各30米,高20米,飞檐半拱青琉璃瓦顶,为孙膑纪念区主体工程。
诸侯会盟台
位于旧城镇葵堌堆村,西邻黄河,春秋时期齐桓公曾在此与诸候多次会盟。《左传·僖公九年“夏,会(诸候)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秋齐候盟诸候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齐桓公之所以选择在葵丘大会诸侯,理由之一当是这里原为诸侯会盟旧地,早在《春秋·庄公十四年》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此处提到的“鄄”,即本县今旧城镇,而葵堌堆东北距旧城约3公里。《濮州志·古迹》第65页载:会台在濮州(今河南省范县濮城镇)东南25里,春秋齐桓公会(诸侯)于鄄即此。史书记载,葵丘与鄄不仅是诸侯多次会盟之地,而且筑有会盟台。葵堌堆因齐桓公与诸侯多次在这里会盟而倍受后人注目,成为圣地,会台、琉璃井成为古迹,不同时期的祠、庙也先后落成。据村老介绍,有桓公庙、关帝庙、龙王庙、奶奶庙、塔院寺等。其中以宋仁宗年间集贤殿大学士李迪告老还乡后所建塔院寺规模最大,寺内铸有七级铁塔。明正统十二年(7年),李迪后人扩建庙院,占地16亩,另有庙地18亩,清乾隆十二年(年)又进行了重修,气势雄伟,每年四月初八为庙会。清咸丰五年,黄河自铜瓦厢决口改道之后的二十年间没有堤防,河水一直漫流,葵堌堆紧邻河道,古建筑被冲毁,遗址也被深埋于地下,古会也转移到了旧城,现仅存汉白玉柱杵一尊,明正统十二年(7年)重修塔院寺庙碑一截。文物部门于年对葵堌堆古遗址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铲探得知,地表以下3米为淤积土,3米以下为文化层。因此地临近黄河,地下水位较高,铲探5.5米深处尚未到生土,固文化层厚度尚难确定,从已获陶片中可知葵堌堆古遗址包含龙山文化时代商周和汉四个时期的遗存。年县文物管理所树立了“葵丘堌堆塔院寺古遗址”石碑。
春秋初期,周王室实力不济,日益衰微,边族侵扰中原,众诸侯群雄争霸,齐桓公雄才大略,举贤任能,以管仲为相,使齐周愈加强盛。齐桓公联强助弱,尊王攘夷,北击山戎,救燕于水火,南伐楚、越,迫蛮敌拱手称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于齐桓公35年即公元前年再与诸侯会盟于葵丘,齐桓公位居霸主,代众诸侯宣读盟约,加强中原经济合作,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百余年后,孔子尊崇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桓公一生九合诸侯,葵丘之盟会为最盛,自此,葵丘誉满九州,一代霸主齐桓公名扬千古。树碑志文,以昭后人。
历山舜王庙
历山舜王庙:在鄄城县阎什镇历山庙村西,东距阎什镇驻地2公里。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成都,虞君之后,历代传为贤明圣君,司马迁列之为五帝之一。皇甫谧云:“舜生姚墟”,据考姚墟即今山东省鄄城县麻寨乡舜城集。《史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历山、雷泽、河滨均在鄄城境内。舜20岁登帝位,它是一位仁爱、诚信、谦恭、勤政、爱民的帝王,后人思其功德,向往其遗风,在所耕之历山建庙以祀之,故名“历山舜王庙”。据古庙碑记载,东汉光武帝年间开始修庙立碑,其后南北朝、北魏、唐、元、明、清各朝皆有修复。
曹植读书台
据《濮州志·艺文志》载:陈台故址在鄄城县旧城集东北1公里许,即今旧城镇杏花岗村西南,是曹植为鄄城侯与鄄城王时所建筑的读书台,曹植在此台上读书、吟诗作赋,故名“读书台”。后曹植徙封为陈王,死后谥号“思”,故此台又名“陈思王读书台”、“陈王台”,简称“陈台”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第四子,自幼聪颖,才华出众,以诗文词藻华美而著称于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诗品》推崇他为“建安之杰”。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生抑郁不得志。公元年,曹操次子曹丕废了汉献帝,改国号魏,称魏文帝,他不断排挤打击曹植。曹植出于稳固曹魏江山的诚意,忍辱负重,多次进献治国之策。但其良苦用心不但没有得到理解,反而被曹丕认为他怀有野心。因此更加忌恨,以封王之名把他赶出京城,年,曹植被封为鄄城侯,次年改封鄄城王。
曹植因得不到重用,内心十分郁闷和苦恼,便以读书、赋诗、饮酒打发时光。他被封侯到鄄城后,构筑读书台,台前有十数级台阶,台上有读书厅、藏书室和会文亭,从住所王府到读书台通有长廊。曹植在其上读书,写诗赋文章并接待文朋诗友,常有文人到台上与之聚会,饮酒作歌,谈论古今诗文。只有在此时此地,曹植才能从郁闷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这一带属黄泛区,黄河多次决口,读书台渐被淤没。由于曹植的影响较大,读书台虽屡屡受损,却时常得到加固、修复,只是难保当年面貌。从历代官吏、文人诗作中可以看出,陈台这一古迹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二十世纪40年代,读书台尚有高出地面数尺的台基,上有残砖碎瓦。现虽已夷为平地,然遗址尚可辨知,仍不断有人前往觅踪、凭吊。
庄子钓鱼台
庄子钓鱼台位于临濮乡庄子庙村北五百米左右,该台为全国十大著名钓鱼台之一且排行第二,仅次于北京国宾馆钓鱼台,是鄄城的八大景点之一。
庄子钓鱼台位于临濮乡庄子庙村北五百米左右。该台为全国十大著名钓鱼台之一且排行第二,仅次于北京国宾馆钓鱼台,是鄄城的八大景点之一。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周曾垂钓于此,故称“庄子钓鱼台”,简称“钓鱼台”。后人曾在钓鱼台上建庙以祀庄子,其村亦以此名为庄子庙。台上旧有观,唐玄宗天宝元年(年)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故改为南华观,《庄子》一书改名为《南华真经》。因黄河决口,该台渐被淹没,清末时尚有四亩许一方高地,后被淤为平地,仅存遗址。自年以来,鄄城县政府、临濮乡政府和菏泽市白虎乡政府积极着手规划修复庄子钓鱼台。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已恢复修建了南华观,占地二十余亩。主体建筑漆园大殿5间,为庑殿式仿古建筑,内塑庄周雕像,正中墙壁绘制太极八卦图,雄伟壮观。庄子钓鱼台,简称庄子台。明代嘉靖年间编修的《濮州志》,对于钓鱼台的记载简而不明,只说“庄子尝钓于此,上有南华观”,方位、里程均未一提,更不要说具体所在了。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它却辑录了从唐至清各代不少乡宦名流咏吊钓台的诗篇,提供了濮水、漆园、南华、尧陵、舜庙等与钓台所在有关的河流、城市和名胜的名称,因而可知钓台就在菏泽西北境和鄄城西南境的交界处,划定了方位和范围。明代诗人李先芳的《钓台》一诗,即可为例。诗曰:漆园为吏早知归,濮上垂纶愿不违。
浦树千秋依断岸,汀蒲一曲吊斜晖。掉头往事随流水,曳尾何人问钓矶。独倚南华台上望,逍遥天外大鹏飞。濮上,即濮水之上,不是指濮水的上游。濮水为济水的支流,源于河南封丘的西南境,流至山东平阴的北境再会于济水。其间,由西而东流经鄄城南境,位在今临濮镇南。“南华”一词源于庄子。道家学说起源于春秋末期的老子李耳,发展于战国中后期的庄子庄周,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淮南王刘安的《淮南鸿烈》二书亦推崇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治世之术。东汉道兴,魏晋继踪,唐初一度奉为国教正宗。故东汉尊老子为祖师,魏晋奉《庄子》为经典,而唐玄宗更赐予庄子南华真人的称号。从此,庄子的著作、生活过的地点以及后人纪念他的建筑,无不冠以“南华”二字,故《庄子》一书名为《南华真经》,改离狐县为南华县,而庄子祠也就称为南华观了。据乾隆二十一年编修的《曹州府志》载:(一)漆园城在故冤名县北七十里。庄周为蒙漆园吏,城北有钓台。(二)冤句城在(乘氏)县西南四十里(按:当为七十里),汉为县,属济阴,宋改曰宛亭。(三)离狐县在(乘氏)县西北四十里,汉为县,属东郡(按:治所濮阳)。初置县在濮水南,尝为神狐所穿。随移濮水北,故曰离狐;唐天宝元年改曰南华,属济阴郡。《地形志》:“离狐有桃城。”今李二庄。(四)庄子台在(乘氏)县西北四十里,南华之左,相传庄周所居,亦曰钓台。唐乘氏县今菏泽市。《濮州志》钓台:“庄子尝钓于此,上有南华观。”李先芳《钓台》:“独倚南华台上望。”《曹州府志》:“庄子台在(菏泽)县西北四十里,南华之左,相传庄子所居,亦曰南华台。(二)南华观在钓台之上(三)钓台即是庄子垂钓之所,亦是庄子隐居之所。《曹州府志》:“漆园城在故冤句县北七十里,庄周为蒙漆园吏,城北有钓台。”罗志儒《重修庄子庙碑》:“去台百武,有祠巍然。”(按:步、武均为古代长度单位,,六尺曰步,半步曰武。百武不是确切数字,而是不远之意。)都说明台与园不是一个地址而是相距不远的两个地址,同时也说明了庄子庙不是《州志》、《府志》所说的庄子祠、南华观,而是漆园所在地的另一建筑。庄子庙村,位于鄄城西南边境,临濮镇西南十四里许,其南、其西均与菏泽地为邻。漆园、钓台的所在,《州志》、《府志》记载是此地,民间相传是此地,以《中国历史地图集》验之,也是此地。
10非物质遗产
市级
抬阁舞(舞蹈)
主要分布于鄄城西南部的临卜镇崔楼村一带。年县政府组织了大型抬阁表演,观众达5万余人。年初县政府在临卜镇成立了抬阁队。年县政府、文体局组织了大型抬阁表演,观者8万余人。
抬阁是一种美术造型艺术:
1.绑阁首先准备的道具有一个方桌,固定铁架的木桩,固定表演人物的铁架和故事人物的服装等。
2.由本村辈分较长的老艺人绑阁,绑阁时外人不得观看,首先在方桌上固定竖立铁棒,桌上固定二人,年龄在10-12岁左右,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两个人物角色,穿上人物服装,不露道具痕迹,一人用手托着另一人在上面表演,上面的人站在花扇上,或站在宝剑上翩翩起舞,由四人抬着缓缓而行。在抬阁的前面有乐队和抬盒小官等的衬托,在每架阁的四方各有旌旗一面,彩旗30-50面,抬起阁来彩旗飞舞,鼓声阵天,十分引人,在抬阁行进中,每架阁须12人轮换抬,这样一架阁表演需30人左右。抬阁造型优美,场面壮观,加上锣鼓相伴,给人产生一种悬念,惊奇之感美不胜收,几百年来这项艺术一直为人们喜爱。
3.常表演的故事有《吕洞宾戏牡丹》《白蛇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哪吒闹海》等。
抬阁的道具有:一个方桌,固定铁架的木桩和固定表演人物的铁架,各个故事的服装,经常表演的故事有《吕洞宾戏牡丹》、《白蛇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哪吒闹海》等。
担经(舞蹈)
担经在我县有一千余年的历史,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代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的得到继承和发展。
据老艺人讲,担经这门艺术是由佛教音乐传入后与我们本地的民间传统艺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民间艺术形式。
担经表演艺术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流传很广,群众参与较强,所表现的内容主要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祈求平安,教人敬老爱幼,多做好事和反映现实生活故事等内容,担经音乐旋律优美抒情,曲调有十多种,这些曲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填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民间艺术主要在民间传统庙会上表演,本县较多的表演地是闫什镇的黄河庙会,郑营乡的信仪庙会,彭楼镇的白云寺庙会等,一般在三月三等时期表演。担经表演的形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一人或多人担着吟唱,另一种是在宽阔的场所表演,表演者身穿彩衣,担着经挑进行表演。一般表演3—12人,走的队形有十字步八字步和同行等。花盆经,主要以两人一边演唱一边表演的形式进行表演。担经表演时伴奏乐器为唢呐等民间乐器。
担经表演所用道具是一个特制的经挑,担挑的扁担用一根柔软的竹坯做成,两边担挑着的花篮,都是由担挑的妇女自己制作的,花篮绣着五颜六色的鲜花,鲜艳夺目,十分艳丽。
担经常表演的曲调有:民歌曲调、戏曲曲调、曲艺曲调等十几种,表演曲目有:白菜经、保麦子经、泰山经、十二月经、五月经、走路经、进庙经等多首。
斗鸡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斗鸡的历史。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斗鸡之风可以说风靡全国。不少王公贵族以及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都很喜欢斗鸡。其中一个很著名的玩家,就是曹操的三儿子,也就是大才子——曹子建,他还写了一首斗鸡诗。他把斗鸡的威风劲儿描绘的栩栩如生:
挥羽激清风,悍目发朱光。
嘴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
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
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
斗鸡有着悠久的历史,鲁西斗鸡也是历史悠久,而且相比起其他品类的斗鸡,鲁西斗鸡还具有一种特有的性格:不在一个级别的不斗,一旦都起来绝对不逃跑,哪怕到最后一息也要战斗不息,这就是斗鸡的性格。当地老百姓对斗鸡喜欢了近两千年。由于斗鸡是个别人的嗜好,年玩传统斗鸡的人越来越少,所以鲁西斗鸡面临着濒临绝种的危险,斗鸡行业还是一片惨淡。
鄄城人高翔通过思路转变,打破常规把斗鸡端上了餐桌,变成餐桌上的“战斗机”。因为斗鸡的生长期长,产蛋量低,又善于扑打运动,肉质自然比一般的鸡要好。而且每一只斗鸡都是精心喂养啊,吃粮食不吃饲料。所以价格也比一般的鸡肉高出许多,有了主打高端市场的思路,高翔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终于大规模养起了斗鸡。从斗鸡比赛到餐桌佳肴,斗鸡的价值有了很大的提升。
从斗鸡到餐桌上的“战斗机”,体现了鄄城人民善于转变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市场的创新精神,同时对于传承鄄城斗鸡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马叉
旋木(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
旋木制品具有造型精巧别致、图案新颖、形象逼真、色彩艳丽、生动传神、乡土气息浓郁的特点。旋木伊始,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旋制各种实用刀把、木碗、木人、花啦棒槌、耳报子神、猴子爬杆、三羊抵头、公鸡叨架。随着旋制刀具的改进和旋制技术的提高,旋木品种不断增多。主要有笔筒、脸盆架、挂衣架、书画轴头、轴杆、彩蛋座、茶叶筒等。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演变,旋木品种逐渐发展到今天60多个品种,通过因材而异的加工,取得各种不同的效果,利用木材本色,略施彩绘,便成为生动活泼的不倒翁、小猴吃桃等玩具和形象逼真的桃、梨、苹果、柠檬和蘑菇等水果蔬菜;利用木材细白的颜色,施以火烙,便成为古朴典雅的梅花鹿、小鸡等摆件;利用木材的韧性,挖空毛坯,绘以水墨丹青,又能做成实用大方的笔筒、茶盒等用具。
手工糖果饯(传统手工技艺)
糖果饯是以白砂糖为原料,经模制浇注而成的各种糖质造型。
鄄城民间手工糖果饯年主要分布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其中尤以红船镇红船村、旧城镇任庄村、城关镇邰庄村从事民间手工糖果饯的技艺最为精湛。
糖果饯的前身是模制面质的动物造型,主要在鄄城民间春节时期“请新客”的独特民俗活动中使用。该风俗具有悠久的历史,模制面质造型早在明代就已出现,俗称“花馍”。随着白糖在民间应用的普及,逐渐的代替了以往的面制造型,演化为以糖为原料的风格独特的鄄城糖果饯。糖果饯的规模生产可以追溯到清代晚期,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
糖果饯通常在红白事上使用。在鄄城有正月初二“请新客”的风俗,即当年成婚的新女婿在春节初二这天要到岳父家走亲戚,岳父这天要大摆筵席,并请女方本家兄弟和姑表兄弟做陪,这一民俗行为俗称“请新客”。前来做陪的姑表兄弟要带糖果饯赴宴。宴席结束上茶时,姑表兄弟们要按照年龄顺序逐一呈上各人带来的大型和小型的糖果饯。每个亲戚带来的果饯通常由大型的龙、马、鱼、公鸡、麒麟送子、宝塔、桃、狮子、牌坊等和部分小形果饯组成。分别代表了庆丰祈祥、马到成功、连年有余、吉祥如意、早生贵子、建功立业、长命富贵、刚强勇猛的美好寓意。最特殊的要属牌坊型的糖果饯,它的寓意具有重要的文化传统内涵,意在希望女方要牢记妇女三从四德的古训,以贞节烈女的品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岳父要在呈上糖果饯的时候告知新女婿,这是某某亲戚上的果饯,并请新女婿品尝。这种仪式也是加深新女婿对女方亲戚印象的一种方法。仪式过后,糖果饯由新女婿带走一部分,给各姑表亲戚作为回礼带走一部分。
在鄄城民间过丧事的时候,糖果饯的作用主要是作为给死者的供品。在鄄城县红船镇农村过丧事时,通常要有四十碗的供品,一般是十碗鸡、十碗肉、十碗馍、十碗糖果饯。果饯的组成主要是鱼、鸡、桃、马、羊、猪、观音、寿星、狮子和塔,也有用八仙人物和观音、寿星组成十样。白事上使用的糖果饯除了在内容上与红事上不同外,果饯的大小也明显小一些,没有红事上的糖果饯的雄伟和张扬。
国家级
商羊舞
鄄城砖塑
11历代名人
古代
尧(前4—前年):姓伊,祁氏,名放勋,黄帝之玄孙,上古五帝之一。皇览说:“甲申岁生于三阿南伊长儒家”,相传在鄄城县境。《史记》说:“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尧以钦、明、文、思四德以安其民,亲睦九族,更以“禅让”的美德名扬天下,颇受人民敬仰和拥戴。尧死后,天下人民争相修陵建庙,传有“尧王虚葬八百墓,惟有真身在谷林”之说。尧陵位于鄄城县富春乡谷林寺。
舜(前—前9年):姓姚,有虞氏,虞舜,名重华,颛顼帝之后裔。应邵说生于姚墟即今鄄城县彭楼镇舜城,《史记》载:“舜耕历山(今鄄城县闫什镇历山庙村),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今鄄城南境和菏泽市牡丹区北境),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在位期间,制定了法律,驱逐了四凶,开辟了道路,平治了水土,划分了州界,华夏百姓安居乐业。登位39年南巡,逝世于苍梧之野,安葬于湖南零陵九嶷山下,与尧被人们尊为贤明帝王。
孙膑:字伯灵,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齐国鄄邑人。膑乃兵圣孙武后裔,聪明伶俐,好文尚武,与庞涓同师于鬼谷子。后庞涓自知才能不及孙膑,暗施毒计,将孙膑处以膑刑,并在其脸上刺字。膑身残意坚,辅佐齐国,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晚年致仕,回鄄邑老家,在孙花园(今鄄城县吉山镇孙花园村)设馆授徒,钻研兵法战策,终成《孙膑兵法》不朽之作。
汲黯:字长孺,西汉济阴郡鄄城县人,官至中大夫。黯先世有宠于卫君,曾七世为卫国大夫。武帝即位,黯为谒者。黯性情耿直,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曾多次当众指责武帝的过失,武帝称赞其为“社稷之臣”。黯为官忠贞不二,德高望众,死后谥号周公,葬于鄄(今鄄城县吉山镇观寺王庄北一里许)。
吴隐之:东晋濮阳鄄城人,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做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曾赋《贪泉》诗一首明志:“古人云此水,一歃忆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义熙九年()溘然长逝。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子延之为鄱阳太守,子及其后人,皆牢记隐之教诲,以清正廉明为传家之宝。
王仙之:唐濮州鄄城(今鄄城县旧城)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私盐贩出身。乾符元年(年)王仙之聚众数千人,在河南长垣率众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乾符五年(年)二月,王仙之战死,余部北上投奔黄巢,继续进行反唐斗争。
张泳(--):字复之,宋代濮州鄄城人,官至工部尚书。泳自幼刚强自信,不拘小节,好为奇计,自号乖崖,取“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之意。为官后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秉公断案,深受百姓敬仰,2年,张泳治蜀政绩突出,真宗对张泳说:“得卿在蜀,朕无四顾之忧也”。年卒,赠右仆射,谥号忠定,著有《乖崖文集》10卷。
李迪(-):字复古,其先祖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曾祖李在饮因避乱举家南迁,定居于濮州(鄄城县旧城镇)。迪刻苦而聪慧,性沉稳而有深度,深得散文家柳开的欢喜宠爱,曾赞曰:“此公日后必为天下栋梁之材”。宋真宗景德二年(1)年举进士第一,钦点状元。李先后再次出任宰相,尽心尽力辅佐宋真宗、宋仁宗。年卒,赠司空,谥文定。仁宗撰其墓碑,因其以亮直称誉于时,故曰:“遗直之碑”,并改所葬邓侯乡为“遗直乡”。
刘忠:字摅诚,明代濮州(今鄄城彭楼镇刘大楼村)人,官至左副都御史。景泰二年()受乡荐,任广西御史,后任职台州,为政宽严适度,人皆悦服,当地归纳其政绩达18条之多,于是升任山西左参政。当地连年灾荒,有青壮年啸聚垣曲山中,官府欲发兵进剿,刘忠为他们争谏,单人独马到山中劝说,众啸聚者都跪在地上感动地流泪,第二天各自散去。垣曲人为刘忠立“安民碑”以作纪念。刘忠抚民有功,升为四川左布政使,后又转山西左布政使,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榆林等职,后因病而卒。今麻寨乡刘大楼西北1公里许有刘忠墓。
近代
王宗朋(7-):字兰居,清末山东濮州王榔头庄(今鄄城县箕山镇王榔头庄)人。自幼爱好武术,性格豪爽,刚强正直,扶弱济贫,壮举豪强,抗官府,成为鲁西苏北一带农民抗捐领袖。光绪二十年(),王宗朋以练武强身、扶弱保家为宗旨,创建了“红沙会”,并以此为基础,带领农民抗住了官府的民堰捐。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后,严令各州县禁止帮会活动,镇压抗捐活动。王宗朋仍带领乡民并联合其它帮会进行抗捐斗争。光绪三十二年()其被官府诱骗到王崮堆(今鄄城镇)杀害。宣纺元年()十月上旬,8州县42里百姓为王宗朋立“思墓碑”以作纪念。
王鸿一(-0):本名王朝俊,字黉一,别署鸿一,山东省濮州沈口里刘楼村(今鄄城县闫什镇刘楼)人。年高等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并加入兴中会,1年回国,年创办菏泽第一公立小学堂。是年秋,又成立第二公立小学堂,继而创立普通中学(后来的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前身)、巡警学堂、桑氏女塾、黄庵工艺局等,培养了大批人才。后任山东提学使,发展地方企业,解决贫民生计,产品行销世界各地。袁世凯窃国后,王鸿一奔走号召倒袁,袁闻之,想致王鸿一于死地,被人救下,幸免于被害。以后继续从事爱国活动,倡导实业兴国,创办学堂,提高国民素质。晚年又参与反蒋活动。0年7月病故于北京。年,迁葬济南四里山。
彭占元(-):字青岑,又名东半,山东省鄄城县彭楼乡彭楼村人,清末廪生。1年师范毕业后,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被推为山东同盟会部长,捐款创立《民报》社。先后任咨议局议员、资政院议员、南京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员、众议院议员、护法国会众议院议员。彭占元热心教育,造福乡梓,邀集各乡绅士募捐,创办南华小学(今菏泽二完小),带头捐出家中宅基地,建彭楼小学堂(今彭楼完小)。5年7月,黄河从临濮、董口决口,他主持大堤合拢工程,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操劳奔波于工地,终使决口合拢。晚年,定居曹州,经营盐务。抗战时期,日本曾多次拉拢收买他,终不为所动。年去世,享年72岁。
特方名产
牡丹,山药,银杏,黄河鲤鱼,青山羊,小尾寒羊,鲁西黄牛,鄄城烧烤、鄄城扒鸡、鄄城大馒头、左营绿豆丸子、烧羊肉等。
这就是我们的鄄城!!(欢迎补充^_^)
鄄
城
信
息
港
微
信
平
台
鄄城县本地鍖椾含澶氶暱鏃堕棿娌荤枟鐧界櫆椋庡ソ鍖椾含涓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jbxx/7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