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旧州古城的传说
“聊城城西北二十里有高阳氏陵,俗称‘聊古庙’。”“聊古庙”的位置在现在的东昌府区城阎寺街道办事处申李庄东,距聊城现址有十五里。“聊古庙”所处位置历史上曾经有一座城池。北魏人郦道元记录了当时的风貌:“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即鲁仲连射书台。也就是说,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是在这里。“聊古庙”就是聊城第一个城址。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年),聊城县治由聊古庙东迁40里,即王城。王城处于现在的东昌府区北城办事处东南、茌平县丁块西南一带。聊城县治在王城的历史持续了年。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年),因黄河决口,王城淹没,南迁州、县治所于巢陵故城。巢陵故城就是民间所说的旧州。聊城自古与黄河有太多的故事。每次迁至都与黄河水患有关。聊城迁至旧州后,仅在47年后的宋淳化三年(年),聊城再次蒙受黄河的冲击,就这样,聊城治所迁至孝武渡西,也就是现在的古城址位置。自后晋开运二年(年)到宋淳化三年(年),聊城虽然在旧州仅仅有47年历史,但是,聊城人对“旧州洼”格外留恋,以至于关于“旧州洼”的传说流传至今。也正是因为传说的流传,让这座只有47年历史的古城充满太多的神秘。没有城墙,规模比现址古城大旧州古城的位置在现在的聊城高新区许营镇徐田村南的开阔地带。因为城市的发展,这里即将修建一条宽阔的马路,也因此,聊城文物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考古勘探。参与考古勘探的原聊城市文物局副局长孙淮生介绍说,本来,古城遗址曾经有一座“老台”,令人遗憾的是老台在上世纪60年代被拉平。经过勘探,文物工作者发现这座古城没有城墙,并且在古城东北部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基址东西长约米,应是当时的衙署所在地。并勘探发现了古城内的两条路以及古井。在古城南侧还发现了一条壕沟。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埋在地下约2米的古城虽然没有城墙,但是,城市轮廓很明显,城市的边沿建筑排列整齐。这说明,当时,有建筑城墙的计划。孙淮生说,这座地下古城的寿命虽然只有47年,但是,它的规模并不小,东西长约1米,南北长约为米。也就是说,它比现在的古城还大。可惜的是,自从宋淳化三年(年)至今,这座古城已经埋藏在地下千余年历史,虽然几经考古勘探,但一直没有揭开这座地下古城的神秘面纱。孙淮生说,这次考古勘探,基本上弄清了古城的规模和形制,并且有了重大新发现。经济凋敝,没有实力修建城墙旧州古城虽然有鲜明的城市轮廓,但是,并没有城墙。孙淮生解释说,黄河水冲毁王城后,聊城治所即前往此地。时间仓促,根本没时间修建城墙。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黄河水患,当时的聊城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当时,历史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聊城这块地盘曾经先后归后梁、后唐管辖。连年战争,朝代更迭,根本没有实力修建城墙。孙淮生说,按照已经发掘的城墙形制,当时的城墙宽大约26米,高约十几米。如果修建长1米、宽米的城墙需要大约万立方米的土,如果动用七八千人修建,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从鲜明的城市轮廓看,虽然当时没有实力修建城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应该有修建城墙的规划。只可惜,迁到此处的47年后,黄河再次决口,冲毁了这座古城。古城址曾发现大量陶片旧州洼古称巢陵。巢父,传说是远古陶唐时代的一位高士,距今有多年。巢父在聊城一带躬耕放牧,隐居不出。巢父去世后,后人在他放牧的地方修建巢父陵。巢陵就是现在的旧州洼一带。年,博州古城被大水冲毁,而巢陵无保留下来。后来,人们称巢陵为“老台”。这里就是聊城古八景之一的“巢父遗牧”。巢陵西为尧王坟,附近还有洗耳池、卧牛坑、祭岁坪等遗迹。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曾经到“旧州洼”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文化层,因此,这里是一处古文化遗址无可置疑。聊城开发区徐田村村民徐安振从十几年前开始,就不断在村前麦田里捡拾各种陶片和瓷片,甚至完整的器物。甚至,徐安振在村里设立了一处博州陶片瓷片博物馆,供感兴趣的人参观。在徐安振的收藏中,有鸡冠壶、生肖冥器、荷叶瓷碗等完整的器皿以及大量的陶片。根据聊城市文物专家陈昆麟鉴定,这些器皿和陶片、瓷片都符合时代特征。特别是鸡冠壶,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陶或瓷壶,装水或盛酒的器皿。鸡冠壶具有辽代契丹民族文化特征,后来样式有所变化,并传入中原地带。五代十国(年-年)是唐朝灭亡后到北宋建立前的历史时期。五代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朝代。五代十国时期,聊城这块地盘曾经先后归后梁、后唐管辖。据明朝永乐年间《东昌府志》记载:“晋开运三年(年)徙博州治西南十五里曰巢陵,于此立州。”徐安振保存的鸡冠壶,从器形、胎质、釉色上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器物。而博州正是在此时期迁到巢陵(即旧州洼)的。徐安振收藏的大量陶片和完整器皿,证实了徐田村南的“旧州洼”正是聊城曾经的治所所在地。有望成遗址公园虽然古城历史短暂,但它有很丰富的文化层,并且有大量的遗物发现。徐田村徐安振的陶片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方式。另外,完全可以恢复“老台”,此外,为了让游客直观地了解地下古城,还可以在古城一角进行发掘展示,甚至在已经发现的大型基址处恢复衙署。
聊城小西湖的演变历史
聊城古城的西南角是小西湖,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中新建的一处公园。这处面积不大的水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的前身,被称为“西南坑”或“白衣堂坑”。很少有人知道,这处静谧安好的水域与古城同岁,已守望了古城千年。废旧坑塘与水上古城同岁走进今天的小西湖,亭廊轩榭、小桥流水、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你想不出它曾经的模样。小西湖的前身,是一处废旧坑塘,淤塞严重。因其地处古城西南方向,所以被叫做“西南坑”;又因为它的北面曾有白衣观音堂,所以也被称为“白衣堂坑”。在老聊城人眼里,这处不大的坑塘可大有来头。它和附近的“二十里铺街”,见证了聊城易址的重要历史。在民间传说里,一千多年前,“狮子眼红陷旧州”,那时黄河水患毁城,聊城城址也由旧州洼(今开发区徐田村南),迁到了今天的古城位置。古城西南方向,有村庄名叫“二十里铺”,因为距离旧州二十里得名。宋熙宁二年,聊城修建城墙,将二十里铺圈进了城内,村名改街名,“二十里铺街”沿革至今,成为古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街巷之一。由聊城易址开始,古城西南角的这处坑塘就没断了传说。在聊城人世代相传的故事里,它是“二十里铺”老村庄里的坑塘。千年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间它旱了又满,盈了又亏,土城变成了砖城,运河带来了繁荣,古城迎来了新生,这处坑塘守望了古城千年。牌坊高耸清心处别有天地今天的小西湖,复建工程已经基本完工,绿化也已完成。部分路段施工完毕后,就可以开园迎客。由南城墙路西行,走近西南角楼,由此进入小西湖,迎面可见一座牌坊。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中,复建完工了数座牌坊,尤以小西湖这座为最。它高约12米,宽约15米,纯石材雕刻,四柱三间五牌楼,飞檐起脊、鸱吻蹲兽、纹饰繁缛,古朴典雅又不失庄重。这座牌坊原本位于楼西大街,后迁移至小西湖,因为体量巨大,搬迁工作克服了不少困难。牌坊面南而立,正面横额写有“别有天地”,一副对联竖在两边立柱上,上联为“东昌湖掠清风风沐人人沐风风清人乐”,下联为“光岳府观朗月月浸水水浸月月朗水明”。牌坊背面横额,写有“清心”二字,竖写对联为“花放水流自有旨趣,禽鸣鱼乐各具天真”。因为牌坊横额写有“清心”二字,所以它也被称为“清心坊”。“清心”原为佛教用语,意思是不受世俗沾染、无烦恼、不被束缚,追求清静无为、不追求名利。小西湖公园地处古城一角,有池塘、碧树、假山、小桥、亭台、轩榭,铺石小道曲径通幽,花木繁茂绿意盎然,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此情此景静谧安好,真正是清心安神的绝佳之地。名人聚居浩荡景致胜别处由宋淳化三年(年)六月,聊城迁址开始,古城开启了千年辉煌历史。小西湖所在的古城西南部分,在历史上更是备受瞩目。明清两代,今天的小西湖附近居住着不少名人。明朝末年,以“孝”“善”著称的李应麟、李应凤兄弟二人,就住在“白衣堂坑”附近。据介绍,李应麟性至孝,即便是对待继母也如生母一般。他还悉心培养弟弟,兄友弟恭的门风,一时无二。万历年间,聊城遭遇风灾,李应麟倾囊购粮,赈济灾民,被朝廷授予尚义衣冠。地方衙门将其树为典范,专门建孝义祠纪念。李应凤善泽乡里,同样被树为楷模,死后被供奉在“忠善祠”中。小西湖公园长宽各有百余米,湖水、假山、亭廊、曲径尽显东方园林风范。亭子与游廊皆为木质结构,攒尖高耸,翼角斜刺;石桥小路蜿蜒曲折,碧水轻潺,绿意盎然。小西湖南面、西面被万亩东昌湖环绕,烟波浩渺,是水面最为宽阔的观景区域,环顾中华水上古城,此处浩荡景致更胜别处。
土城变砖城余木筑光岳
现在的古城在文史上被称为“今城”,曾经的“今城”先后经历了三次变迁才到了现在的古城位置,也就是说,除了现存的古城区外,还有三处聊城古城遗址。为避水患,聊城城区三迁城址人们常说的聊城古城,其实是聊城有文献可考的第四处古城城址。吴明新介绍说,因为聊城地处平原,几次迁址多是为避水患,人们被迫放弃原来的城址,寻找新的地方生活。根据吴明新提供的市文广新局的资料显示,聊城始建于春秋中期,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公元前年,自此时起至北魏孝昌二年()止,在此地存在了年,地点在今聊城城区西北约7.5公里的聊古庙,也就是闫寺街道办事处申李庄东。遗址呈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约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遗址表面散布着大量陶片。据考证,此处应为春秋时期的聊城城址,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聊城一迁王城,自北魏孝昌二年()由故聊城移此,至五代时期后晋开运三年()止,在此共存在了年,其位置大约在今聊城城区东北7.5公里处的北杨集东南约2至3公里处。聊城二迁巢陵,在此存在时间较短,自后晋开运三年至北宋淳北三年()只有46年,其位置在今聊城东南约7.5公里的旧州城,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九州洼”,传说巢父墓在此,故曰巢陵。史料记载,大禹时封有巢氏的后代建立有巢国(今安徽巢县一带),历经夏、商、周三代,世代皆为诸侯。春秋时期,楚国灭了巢国,巢国的公族后代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巢姓。“巢父遗牧”也是“聊城古八景”之一。聊城三迁即到现在的古城位置,自淳化三年()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土城变砖城,建造“余木楼”取名光岳楼
变砖城,建造“余木楼”取名光岳楼三迁至现在的位置,古城才开始了它千余年的风雨历程。方方正正一座城,吴明新说,史料记载城墙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初为土城。明洪武五年(),东昌平山卫指挥史陈镛改筑为砖城。洪武七年()城墙修筑完毕,陈镛又利用修城墙剩下的木料在城中间位置建造了一座可进行军事瞭望窥敌望远的城楼,故称“余木楼”,明弘治九年(),考功员外郎李赞到聊城,见此楼高壮极目,天下所无,但及今百年,尚寞落无名,因与当时东昌府太守金天锡商定,命名“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城墙周长3.5千米,高11.7米,顶宽6.7米,基厚11.7米。内墙用三合土夯筑,外墙用砖石砌垒。城设4门,上筑门楼,外设瓮城。南、东、西瓮城为扭头门,南门东向似凤头,东、西门南向似凤翅,北门北向似凤尾,故名“凤凰城”。城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邻之势,又有“能陷不失的凤凰城”之说。年1月聊城解放,为防止敌军重占,遂将城墙拆除。现仅存城墙墙基,并被辟为环绕古城的道路。光岳楼仍高高矗立于古城中央。以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4条大街。4条大街向外延伸,依次有东、西、南、北4口、4门、4关。城区街道,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城区民居多为三合院、四合院,至今保留着白墙、灰瓦、坡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古城四周,由东昌湖环抱。依靠运河,经历繁华衰落古城以东,是运河城区,为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商埠区。这一带的街巷多布列在运河两岸,随坡就势,依河而建,大小街衢皆与运河相通,形成放射状骨架。其街巷今仍沿用原来的名称。如南顺河街、北顺河街、馆驿街等;沿河民居多为前店后居、板门小院,古老的大运河似玉带在古城区蜿蜒而过。吴明新说,古城曾因水迁址,也因水繁华衰落,而此处的水即是指运河。京杭运河在聊城境内由阳谷张秋经聊城城区达临清,元帝国建立之后,首都定在大都(今北京),为了南粮北运以供京师,运河再次兴盛,而此时,聊城也因漕运兴盛日益繁华,聊城发达的商品经济给自身带来了名声,被称为“曹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并有“江北一都会”的美誉。从某种意义上讲,聊城在清中期代替临清成为山东运河北段的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这真可以称为聊城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水起处,繁华难掩;水落时,颓势难挽。到后来,由于航路长期不通,山东北段运河逐渐废弃,大批山陕商人陆续撤离了,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山陕会馆还在明镜般的古运河水中照着它的沧桑。本来聊城的商业全靠山陕商人支撑,他们的大批迁移使古城顿显萧条,商业迅速衰落。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白癜风要忌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