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掠影
作者
赵万新
有人说,凤凰古城是中国的“威尼斯”,既然这座古城是跟威尼斯一样的水世界,水便是它的灵韵。在古城的日子里,我最喜欢坐上小小的乌蓬船,听艄公一声吆喝,在柔柔的沱江泛舟,那感觉就像坐在威尼斯的小艇上一样。沱江的水十分清秀,从水里便能寻找到凤凰古城的风韵。江两岸,全是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支撑吊脚楼的木桩已被河水簇拥得黑亮,叠叠仄仄的青瓦把所有相依相偎的楼房连成一片,在江面上留下随波漂浮的倒影,分明就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山水画。顺水而下,船已近虹桥风雨楼。这座名曰“虹桥”的大石桥,原名“卧虹桥”,恰似一条雨后彩虹横卧在沱江河上,石砌的桥身为两墩三孔,主河槽两个桥墩成船形,桥上耸立着两层阁楼。一楼中间为过道,两侧各建12间悬出桥外的吊脚楼廊房经营着各种民间工艺品、杂货土特产;二楼为民俗文化楼和一个茶室。凤凰古城的古桥当数“虹桥”最著名,由古而今穿越着六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朝朱洪武皇帝害怕凤凰这块宝地出来个真龙天子抢了他大明江山,就叫了术士破了凤凰风水,在沱江上建了一座风雨桥,用来斩断沱江“龙”首。这恐怕就成了“虹桥”的来历。到康熙九年()又重建。民国三年()沱江河发特大洪水,冲坏了南岸一号桥墩,后来在凤凰人湘西镇守使田应昭的主持下,按原样整修如旧,更名为“虹桥”,桥正面正中的青石碑上刻有田应昭手书的“虹桥”二字。登上虹桥二楼的茶馆,在靠近窗旁的桌前坐下,一边饮着山茶一边向外眺望,以悬在沙湾岩石上一排排吊脚楼为前景,以久经沧桑的遐昌阁万名塔为中景,以淡淡的点点小舟和环绕着凤凰小城的青山绿树为远景……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凤凰古城多为青石板街且沿河而伸,走在临水而立的石板老街上,似乎能听到历史渐去渐远的脚步声,那一幢幢沿江边而建的吊脚楼群细脚伶仃的立在水中,似乎是沱江天然的守护者,不言不语,不离不弃,一任时光如流水般悠悠。那些老屋陈年的砖墙和古朴的木板门槛,临街敞开着门扉和小窗,还有从窗子里伸出的一排排大红灯笼,都显得十分生动。几束斜阳投身的光影里,一个大而古老的水车“吱吱”的转个不停,水车下有很多身着漂亮服饰的苗家妇女在河边捶打着衣裳,“啪—啪—啪”的捣衣声和着悠扬的流水声,还有远处清脆的山歌声,唤起人们对一个久远年代淳朴民风的回忆。我看着亲切得很,她们大概看惯了游人们新奇的目光,淡然一笑,仍手不停歇地干着自己的活。我明白,这里是她们的家,她们生活的地方,她们可以不被游人的目光打扰,在外人杂沓的脚步里心安理得的过着自己的日子。江水静静地流淌着。深的地方水是墨绿色的,长满了那些飘摇着的长长水草,看不到底;浅的地方水是翠绿色的,清澈透明,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的游鱼。江中间,原本是跳岩的地方搭建了一座小桥,许多游客坐在小桥上用脚泼水,说着笑着,享受流水带来的凉爽和舒适。河两边游人如织,却感觉不到拥挤或是喧闹。所有的游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放低了声音。他们中大多是拿着数码相机瞄着喜欢的景物东拍西拍的旅游者,也有蓄着胡须剃着光头浑身都是口袋、扛着三脚架的摄影师……他们在沱江边留连,从不同的角度采撷古城的绝美精华。到凤凰古城怎么能不去欣赏那真真切切、原汁原味的苗族风情篝火晚会呢?当夜幕降临,凤凰古城四周山峦的轮廓渐渐退隐消失了,沱江沿岸吊脚楼上的大红灯笼渐次点亮,两岸闪烁的霓虹把沱江映射得流光溢彩,透出一股妖娆。桃花岛的篝火熊熊燃起,激情澎湃的篝火晚会开场了。你看,苗族巫魔的绝技传人表演绝技吞吃火;另一位巫术师打着赤脚踩着烧得红红火火的刀阵,从容不迫地来回度步。还有苗家青年男女的扇子舞,活泼轻快,表现了赶“边边场”的缠绵悱恻……整场晚会原始、粗旷、充满野气,节目内容丰富,还安排了演员和观众的互动节目,在这里,你可以亲身体会到巫师背你下火海,或者你还可以体验一次当苗族的新郎或者新娘。晚会结束时,游客可以上去和苗家阿哥阿妹一起联欢,想了解当地苗族那种特有的人文风情,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传说,一只飞鸟从遥远的天国缓缓而来,一路途经千山万水,最终被此地迷人的画面所吸引,从此栖息不再离开,于是有了凤凰古城。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它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的风景是自然不加雕刻的作品,所谓“东方威尼斯”就是如此吧。更多精彩文章:
■池莉:武汉的夏天,热得跟妖精一样
■人民日报:不打扰别人的幸福,是一种善良
■王朔:我越来越觉得我和这个社会有隔阂
■莫言:丧失了理智和良知的人最可怕
■陈道明:“生性凉薄”的人,最值得深交
来稿须知
本平台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质取稿”。欢迎文字爱好者投稿。要求:
1.原创首发散文、小说、评论、诗歌必须在字以上,内容按“题目+作者+内容”格式编辑在一个word文档中,用附件形式发送指定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