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 旅游指南 >> 全新定制的旅行十七水环古城bull
全新定制的旅行(十七)水环古城·石建古屋
聊城,地处山东西部,位于黄河以北。可没有想到,在以为是缺少水资源的地方,居然出现了一座位于水泊包围之中的古城。在聊城的市区一带,湖、河水域面积就占到城区的1/3面积。
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使聊城形成了“湖河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水城风貌,有了“江北水城”的别称。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聊城早在北宋就建有夯土城墙。到了明洪武五年,改土城为砖城,周长3.5千米,高约11米,墙体厚9米,内墙用三合土夯筑,外墙用砖石垒砌。
古城设四门,东为“寅宾”,南为“南薰”,西为“纳日”、北为“锁钥”。城门上筑门楼,外置瓮城。时至今日,古老城墙的大部分已经消失,只留下了局部的残存。却又被修复得焕然一新,将几座高大的城门楼傲然示众。
还有残存的古城墙断面,却将那内部的夯土又用砖块铺设表面掩盖。
光岳楼
虽然聊城的古城墙大部消失不在,可是位于古城核心位置的光岳楼(国3),还依然完好的留存在老地方,成为了古城里的地标性建筑。
建于明洪武七年的光岳楼,也是当年古城的鼓楼。其通高33米,合九丈九尺,是极阳之数;分五层而建,应河洛之数。
这座光岳楼,是目前我国现存的最高大、最古老的古楼阁之一。据称,如果与北京的鼓楼、西安的钟楼相比较,从建造时间、规模、形制、结构来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光岳楼底部的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底边长34.43米,与光岳楼的总高度相近,垂直高度9.38米。台的四面中部,各设有一拱门,拱门的上方,各砌有方形门额。南“文明”,北“武定”,东“太平”,西“兴礼”。
沿着东门旁的墩台内劵道台阶上楼,可见四层楼阁筑于高台之上,高约24米,在方形楼体外绕以围廊。这木构楼阁共有金柱根,斗拱朵,面阔进深皆为5间,古朴典雅。
然后进入光岳楼的楼阁内,沿楼梯继续登楼。观赏楼阁的内部结构陈设布置,俯看古城的街道房舍。
聊城的水绕古城之内,满是青灰色的仿古建筑,人字屋顶鳞次栉比。在古城之外,新城区的高楼此起彼伏。
古城的内部,似乎全部都是复建或者出新的老式民居,而那些曾经超过二层的房屋全部消失,看上去很“大手笔”。
这座古城里,原本肯定存在过的上世纪的建筑痕迹,木有了。
而在古城的水泊之外,现代建筑的轮廓身影凸起,两相映衬之间,颇有些魔幻穿越之感。
山陕会馆
居高观望,由于相隔较远,总是会有些不真实的赶脚。
当来到了坐西面东的山陕会馆(国3)大门之前,真真切切的历史细节就可以一览无遗了。
由于大运河的加持,聊城在清代一度繁荣昌盛(据说那时也是盛世),其腾飞的气势,颇有些像山陕会馆门前的两根铁旗杆,笔直往上直指蓝天。
会馆的山门,为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柱础上均有蹲守的狮子,中间两柱正面阳刻楹联。上联为: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
大红色的大门上,有黑色铁皮的图案,再加上圆头铁钉的排列,更显威严的震慑排场。
山陕会馆的整组建筑,由山门、过楼、戏楼、南北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三殿及春秋阁等部分组成。
院落里,建筑联袂组合互联互通,构成了整体上的有序分布,就像人类社会里的地位尊长高低排序。
沿着会馆的中轴线,山门之后就是戏楼,戏楼坐东面西,位于正殿的正对面。戏楼为二重檐两层台楼,其顶部为十字歇山顶,房面覆绿黄两色琉璃瓦。下有一条从戏台下穿过通往庭院的甬道。
戏台呈正方形平面,台高2.3米,前台宽9.6米,深5米。戏台正面开3间台口,檐下有精致的透雕额枋。戏台里侧,有迎屏将前台与后台隔开。
在戏台与正殿之间,是树荫遮天的庭院,古木粗壮枝叶苍翠。庭院的两侧是“看楼”,为敞开的廊式建筑,可以坐在楼内观看戏台上的表演。
正殿是会馆的中心建筑,由献殿和复殿前后组成。献殿与复殿又各分为正殿和南北配殿,前后左右共六殿,均面阔3间。正殿房面高于南北配殿。献殿为卷棚顶,复殿为悬山项。正殿房面覆绿色琉璃瓦,前后房面中央各镶嵌有菱形状黄、绿琉璃瓦。
正殿亦称关帝大殿,内里供奉关老爷。献殿的檐廊之上,满是精雕细刻的人物花卉,再加上梁枋上满满的绘画图案。檐廊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大义参天”四字。
殿前有方形石柱,柱面满雕龙形图案,石柱下为垂幔琴腿式石雕柱础。正殿里有多个柱础,然而造型各不一样,有简单有复杂。
春秋阁位于会馆的最后面,也是会馆里最高大的楼房。面阔3间,上下2层,单檐歇山,灰筒瓦顶。
春秋阁前廊有四根木质檐柱,前廊额枋均为木刻透雕,雕饰了大量的人物和牡丹、花卉等。
整个会馆建筑群,房屋极多,共有殿堂、房舍一百六十间。其整个建筑群的相互之间,多为联体结构,布局严谨,高低错落有致。
特别是门楼和戏楼的顶部,处处飞檐重叠钩心斗角,好似凤凰展翅,恰如群鹤飞翔。
清代的建筑,也许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旺盛,告别了简练大气,纠缠入繁琐精致,总想着如何让人眼花缭乱为好。
隆兴寺铁塔
古老的聊城,曾经在时代的风云中兴衰不定,使得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只是一尊铁塔。
隆兴寺铁塔(国6)位于原护国隆兴寺院内,该塔始建于宋代,明永乐年间倒塌,成化二年又重新竖立。现在的铁塔为八角形仿木结构铸铁式佛塔,由地宫、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座高3米,塔身高15.5米,通高18.5米,是聊城市现存最早的古代建筑。
塔座为石砌成正方形状,上下叠涩不对称式须弥座。束腰四面均有浮雕人物,束腰的角落上,各有一金刚力士,手按双腿下蹲作顶托状,怒目凸腹,形象威伟。
塔身为生铁分层铸造,然后逐层迭装,原为十三层,现存十二层。所铸造的每层塔身皆为中空,厚6至10厘米不等。
第一层塔身直径1.53米,底部一周装饰覆莲,塔身八面分别有四个假门与假窗,假门上均有铺首和门钉,东西两面的门做成半掩门式,假窗为格子棂窗,转角置圆倚柱。
二至七层无门窗雕饰,八至十层有格子窗花饰。各层倚柱及斗拱与第一层相同,每层塔身均有腰檐平座,腰檐为仿木檐铸造,有檩枋、檐椽、飞椽、瓦座及斜脊等。
在须弥座的束腰上,南面雕有上下翻滚状的二条龙,东面雕有正在舞动姿态的二伎乐人,其相貌颇似胡人,其舞姿现在依然。
孝堂山石祠
从聊城来到济南市的长清区,这里有一座中国最古老的房屋。
一般来说,都会认为山西南禅寺的大殿是中国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唐建中三年,年)。可是座落在眼前这小山包上的一座石头房子,却是建于东汉初年(年)。
于是,当年郭氏墓地附属的石头祠堂——孝堂山郭氏石祠,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第一批国保。
我们顺着有罗哲文题字门楼后的石板山道上山,在足足绕着小山接近一圈时,才到了旁边就有停车场的大门。
紧闭的大门在敲到沮丧得认为要扑空时,却打开了。难得看到来客的看门老师傅,热情接待充当了导游。
打开房门,中国最早的石头房屋坐北朝南,东西长4.1米,南北宽2米有余,高2.6米,其相貌实在是普普通通。
这石屋是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用青石板构成,为两开间房屋,后部为祭祀用低矮石台。
石祠构筑情况是:东壁上下2石,西壁1石,上端皆呈三角形。后壁横列2石。前面正中立一八角形石柱,两侧山墙前面立条石柱,上托挑檐枋石。墻壁为厚约20厘米的石板。
屋顶为单檐悬山式,由大片石板拼接而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垄、连檐、瓦当等构件的形象。
石头房子被加上了厚实的玻璃门,只能隔着玻璃去打量屋内。坐在门栏上的老师傅,给我们讲述其郭氏的辉煌历史——郭巨埋儿。
作为排名第九的“埋儿奉母”事迹,其所属的博大精深二十四孝,至今还在“厉害了”的文化中存在。
不过,这几片大石板所造就的石屋里,还有更为久远的文化记载。在石板的墙面上,布满了线刻的汉代风格图画。
其内容包括了宴会、舞乐、杂耍、战争、出巡、狩猎以及天象等等,这些庞杂的内容,足可以派生出一摞连环画册。
其中还有标明了永建四年(年)的题刻,也准确的给出了这间石屋的最迟建造年份。
在石屋的外墙西壁上,雕刻有北齐年代的隶书,《陇东王孝感颂》。
看门的老师傅,常年驻守在此,对于这石屋和壁刻已经了然在心,从而每每充当来客的讲解员(当然要付些酬劳)。
石屋内壁上的画像图案众多,为朝会、拜谒、出游、狩猎、百戏等汉代贵族墓葬石刻的常见题材。横贯在西、北、东三面内壁上部的出游图,场面宏大,人物、车马众多。
画像中还有伏羲、女娲、西王母、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等神话、故事题材。在孔子见老子的画像中,孔子的前面还站有一孩童,可能就是描绘了“孩童难倒孔子”的故事。
还有天文和神话,北斗七星和月宫里的蟾兔。
其实印象最深的,却是古人在庖厨里所干的种种勾当,与千年之后的当下,还是有很多的相同一致。
甚至还有“狗拿耗子”的刻画,觉得生活气息好浓郁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