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

神秘湘西,大地传奇

发布时间:2021-7-7 14:03:57   点击数:
涓撲笟娌荤櫧鐧滈鍖婚櫌 http://m.39.net/pf/a_4438675.html

从大海的浪潮中走来

从大山的脊梁中走来

中国·湖南·湘西

提起湘西,你会想到什么?是沱江水悠悠的凤凰,还是挂在瀑布上的芙蓉镇?或是春晚分会场、“精准扶贫”提出地十八洞村?亦或是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是神秘的赶尸、苗蛊?

小Q可以很自豪的说,

这些都是湘西,但不仅仅是湘西。

湘西旅游宣传片今年7月,湖南湘西地质公园成功申请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这是我国第40个世界地质公园。9月23日,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正式开园,小Q也有幸参与了这场“世界级”盛事。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揭碑仪式

石林

从地图上看,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像是一个躺着的“7”;而由于“7”的转折处突出,两边对称,又像一只蝴蝶。不知庄周梦到的是不是这只蝴蝶,但在湘西州组织接待的湘西地质公园的认知之旅中,小Q确实是被这只蝴蝶迷了眼、乱了思绪。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地图什么是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斜坡地带、酉水中游和武陵山脉中部,总面积平方公里,由南自北纵跨湘西州7个县市,包括矮寨、天星山、芙蓉镇、红石林、十八洞、吕洞山、洛塔7个园区。

芙蓉镇

刘喜国公园总体呈现四大特色:全球寒武系标准层型剖面——“金钉子”;全球规模最大的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石林;蔚为壮观的切割高原型岩溶台地-峡谷群景观;岩溶地质生态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接下来,小Q就带领大家一一领略这张“世界级”的响亮名片。天问台高山流水

刘喜国什么是“金钉子”?

最初听到“金钉子”,脑中随之浮现的就是一颗金光闪闪的钉子钉在岩壁上。整个行程中,最让大家迷惑的也是:什么是“金钉子”?为什么不是银钉子?

“古丈阶”金钉子

中华文明有余年的历史,历史学家们用许多个朝代将其划分,即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元明清等。

而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地质学家们类似地用“宙、代、纪、世、期、时”这些时间单位将漫长的地球演化历史进行划分。

正如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地球演化史也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一枚“金钉子”,就标志着一个地质年代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地质时代开始。“古丈阶”金钉子

刘喜国地质学上的“金钉子”,是全球范围内,研究水平最高、发育最完整的剖面被作为划分全球各时代地层的标准,是地质时代分界点的唯一标准。因此,“金钉子”不仅反映一个地层剖面的珍贵性,也代表一个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地学研究水准,其地位相当于体育界的“奥林匹克金牌”。“古丈阶”金钉子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由于“古丈阶”金钉子的剖面位于古丈罗依溪镇,为寒武系第三统第七阶地层,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便把第七阶命名为“古丈阶”。截至目前,全球共确定了72枚“金钉子”,我国共有11枚。其中,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就有2枚,它们分别为寒武系芙蓉统排碧阶“金钉子”剖面和寒武系苗岭统古丈阶“金钉子”剖面。“排碧阶“金钉子”

刘喜国“排碧阶”和“古丈阶”2枚金钉子成功解决了世界各地寒武系地层的精确划分问题,具有广泛的国际地层对比意义。寒武系是地层表述单位,寒武纪是地质年代,它从距今五亿四千万年前开始,时间跨度五千四百多万年。也就是说,脚下的“古丈阶”金钉子所在的土地,距今约五亿五十万年。“古丈阶”金钉子”

刘喜国什么是红石林?

红石林是小Q从老师课堂上种草的景点,在老师的描述中,红石林的颜色变化莫测,为世间罕见。这次,终于实地感受了这看起来像波浪又像宝塔、层层叠叠的红石林的震撼。

红石林是岩溶地貌中的一种罕见的类型,毫不夸张的说,它颠覆了人们对石林最初的印象。

红石林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湘西红石林是目前全球在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地层上发育的规模最大的一片红色石林景观,是全球红色碳酸盐岩石林的模式地,堪称“武陵第一奇观”。红石林

梁官华红石林表面呈红色的主要原因是其中含有的氧化物造成的:红石林的碳酸盐岩中含有铁锰等元素,铁锰等在氧化条件下形成Fe2O3(红棕色)、MnO等氧化物。也正是由于红石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碳酸盐遇水后,一般会发生轻微化学反应,从而使表面颜色变淡变暗下来。于是雨天里看见的红石林就是“灰黑色”的。红石林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此:红石林的颜色会随着天气、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晴红雨黑,阴转褐红,晨昏有别,有如一幅动态鲜活的天然山水画。红石林

刘海在红石林的岩石上甚至是脚下的石板路上,还可以发现古生物化石或化石碎片,经过古生物学家鉴定,这些化石为中华角石:外形犹如竹笋,壳面饰有波状弯曲的横纹,说明这片区域在很久以前还是一片海洋。由于大海韵律式沉积,岩石中钙质和泥质出现周期性富集;加以水力的作用,钙质物质风化流失,红石林呈现出了凹陷和凸起的“宝塔状”外貌。红石林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颜色分明的红色石林,触手可及的粗糙手感,这就是四亿多年的沉积与孕育。在神奇、低调的自然面前,更能体会到人类的渺小。红石林

彭官海什么是岩溶台地?

“岩溶台地”这个名词听起来似懂非懂,其实只要进入湘西,就已经深入岩溶台地了。

在湘西一路上随处可见的、却又不同寻常的山:山顶相对平缓,四周绝壁直立,类似于豆腐、桌子,仿佛一面面长墙绵延几公里,就是岩溶台地。

湘西峡谷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在经年累月的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下,多方交错、联络成网的峡谷将地面切割的支离破碎,形成高原型岩溶台地-峡谷景观。这些峡谷之间,就是相对平坦的如豆腐块的岩溶台地。

龙山洛塔岩溶台地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在湘西这片中国最为壮观,发育最密集的岩溶台地群中,以洛塔台地最为典型。

洛塔,位于湘西龙山县,处于湘鄂渝边区武陵山腹地,据传“洛塔”之名,源于境内一座顶部平坦如桌、四周悬崖峭壁环峙的山,这座像桌子一样的山。

龙山洛塔岩溶台地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从空中俯瞰,洛塔岩溶台地犹如一个豆腐块,整体为孤立的宽缓向斜台地,台地面积达82平方公里,海拔-米。从峡谷间俯瞰,洛塔岩溶台地从平缓的谷地拔地而起,四周绝壁断崖耸立,崖壁高-米,犹如巨大的空中楼阁。而台地上又是另一番景象,整个洛塔台地上是一个喀斯特世界。岩溶景观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岩溶景观

刘喜国

受到断裂及密集的节理裂隙影响,湘西的岩溶台地往往与峡谷随影相行,台地越是高度切割破碎,峡谷越是密集深幽。

峡谷通常呈现两壁陡立的线型、箱型或“V”型形态,而且峡谷两侧,岩墙、岩柱林立,瀑布悬垂,形成一幅集山、水、洞、石等于一体的天然画卷。

小龙洞瀑布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幽深的峡谷造就的声势浩大、如雄狮怒吼的瀑布,造就不为人所熟知、处处是景的人间仙境,也成就如矮寨大桥这般的人造奇迹。大龙洞瀑布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矮寨大桥

刘喜国什么才称得上“典范”?岩溶地质生态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是峡谷之中的德夯苗寨,是峭壁之上的吉斗苗寨,是瀑布之上的芙蓉镇,是大山之中的十八洞村···是湘西所有隐藏在山间云里的村寨。十八洞村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岩溶地质生态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是余音绕梁的苗家土家歌曲,是酉水河上的船工号子,是无一不体现特色的摆手舞、茅古斯舞,是穿在身上的刺绣、织锦与扎染,是节日习俗、婚嫁传统···是湘西人民传承的点点滴滴。矮寨园区

石林

世人都熟知沈从文笔下的翠翠与凤凰古城,可少知真正的边城名为茶峒。茶峒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一脚踏三省”。

边城·茶峒穿城而过的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做白河。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河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茶峒至今依旧保留着传统的拉拉渡,而河中的翠翠岛上是“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的雕塑,它们都在低声述说着翠翠的故事。边城·茶峒传统的土家族聚居的古村寨——惹巴拉,从名字上就已经略胜一筹,因为这个名字实在是不得不引人注意。惹巴拉是土家语,可译为在美丽的道路上看到美丽的地方。惹巴拉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到达惹巴拉的第一感触就是,想要住下来。“丫”形的风雨桥是前人的智慧,连接着三个村寨;桥下的河水清澈、碧绿,在阳光下散发着吸引人下水感受水流的魔力;正值金秋,村子里金桂飘香,蝴蝶起舞,屋外溪水潺潺,鱼儿欢跃···惹巴拉

李遥到了惹巴拉,便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出《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黄发垂髫,一派和谐之象。惹巴拉拥有绝对的世外桃源的美景,但它是低调的,去过的人几乎都想将它私藏起来,不想让过多的人去打扰这份宁静。惹巴拉

复杂的地质地貌、高差迥异的的地形、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富于变化的山区立体气候使得这里的生活环境并不像平原地区那样温和而平静。

于是,世代栖居于此的湘西土家族、苗族,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孕育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德夯流纱瀑布

唐虎

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声里,但或许还不在你的记忆里。

神秘湘西,大地传奇,等你身临其境的相遇。

特别鸣谢:为此文提供照片的所有摄影老师们、组织接待此次旅游推介会的工作方、致力于探索研究湘西文化的学者们、所有热爱湘西这片土地的社会各界人士。

本期推荐▼

习大大到湖南的第一站,为什么是这里?

大美湖南,等您来!

文字、排版:何慧审核:石林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长按右侧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zn/7751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