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 旅游游记 >> 龙岩记忆龙岩古城,曾比凤凰古城美太多
??点击上面龙了个岩
龙了个岩,距百年老号还有天
合作、爆料
价值|品质|生活|趣味
文/吴远平
几年前,和同学、朋友到湘西凤凰古城旅游,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小古城,城内一条短街,几座古民居,沿河的吊脚楼……每天吸引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人潮如涌,旅游收入日以百万元计算。滚滚财源简直就是一台印钞机,这个绿色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大发展。
站在凤凰古城楼上,情不自禁,想起龙的故乡,现已飘逝并逐步被世人遗忘了的龙岩古城来。那是座比凤凰古城更加古老而美丽的古城。龙凤本是一对阴阳互补而齐名的吉祥物,有龙才有凤。龙凤成双才完美。而今凤凰独存,令人叹惜,龙啊!你现在何方?
龙岩古城
据《龙岩州志》记载:“龙岩、古新罗地,唐大历间五季,宋、元、明至今,千有余年矣,而且山川之神,含灵储秀……俗美风淳,山辉川媚,甲于诸邑。”
龙岩从宋代(唐时无考)就开始修筑城池,千百年来,历经数十次的战乱破坏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城破墙矮,易攻难守,历朝历代多次修复,但地形复杂,资金短缺,困难重重。直到明朝成化三年(公元年),朝廷命令兴、泉、漳三府共同出资,协助龙岩当地官员彻底重建龙岩城。
城池南沿龙津河,北到最高亭(现电视台宿舍),西沿护城大壕沟(现九一路边的水沟),东到现师范附小西侧大水沟。修建一条高二丈六尺(后再加高五尺),长一千零九十二丈(6.4公里)的青砖城墙。城墙上设马道、警铺、女墙、铳眼……东西南北出城要塞开了四个大城门。另在衙口附近开了一个小门叫水门。城门上筑城楼,派士兵守卫。城墙城楼雄伟壮观。
城池内,从东门到西门,店铺林立、街市井然。孔庙、学堂、书院、土地庙……应有尽有,与古城墙相匹配的亭、台、楼、阁,龙飞凤舞。城内有三山六岭十八巷。清高山(现橄榄岭边)、岳顶山(现气象局附近)、梅亭山(现中山公园内),积石奇瑰,曲径通幽。山中果树成荫,春天一到,梅花吐艳,桃李争芳。三山之下,三口响泉(上井、中井、下井)喷涌而出,味冽如甘露。
城内十八巷中,官邸民宅庇联,“民风淳朴,名人硕彦,擢科第而登显要者,源源相继,岩士大夫济济林之。”(摘自《龙岩州志》)。
龙岩十八堂平面图
街北的铜钵巷(现龙岩街心广场附近的解放南路),明朝就出四个尚书,三个御史,惊震朝野。现北市场附近的石厝石应岳及儿子三人、石维砺、石藴璞一门三尚书。现纪念馆,原是明朝大理太卿王命璇府邸。现街心广场西侧农行附近柯厝,是明朝御史八府巡按柯元伯祖厝。现街心广场中央,是明按察副使连继芳旧居十八堂。现街心广场西北侧,女人街南面的蔡厝,是明朝御史蔡梦说故居。
年,军阀陈国辉部队占领龙岩城,修环城马路,建中山街和中山公园。青砖、石材不够,便把古城墙大部分拆掉做材料,使龙岩古城遭受严重破坏。
虽经大破坏,直到我童年记事的时候,龙岩古城内还保留有大量劫后余生沉淀下来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龙岩洞”、“龙岩八景”中的”双井流泉”、孔庙、姑婆宫、关帝庙……岳顶山上的“赵公城”遗址,县山歌剧团里的“皇家园林式”的“翁家花园”遗址。龙津河畔“观音阁”内的石碑林……
城内十八巷,每巷之中都有大量的名祠古屋,祠堂门前都矗立有石旗杆或石牌坊。保存较好的名人故居有连继芳故居十八堂,蔡梦说故居及蔡厝山花园,石应岳故居石厝………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心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运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在劫难逃。基本上都被拆除,盖高楼大厦和商品房,作为土生土长的龙岩人,都深深感到痛惜。
南门头(一九四七年)
因我家住在城里的后城巷,从小到大一直在龙津河畔生活,印象最深是古城中的南门头。
南门头历史上经历数次战争的洗礼和洪水的侵袭,但劫后余生,站立在龙岩古城的南大门上,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让位沿河路建设。
龙岩古城池中的南门,位于清高山下,龙津河畔(现新罗区旅游局对面河边)。城门内是中山街,门外是龙津河,一条木桥连接溪南。桥下原是龙津河古渡口,与城门周边的地方都叫南门头。它与西门头、上井头一样,是龙岩城内的黄金地段,繁华街区,店铺林立,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年,陈国辉部队占领龙岩城时,大兴土木,扩建中山街,要求古街原店面向后退数米。古街北边是清高山延伸下来的石壁,退不了,只得将街南店铺后退到古城墙上的马道上。因古代护城马道面积太小,各家各店不得不在龙津河畔的河堤上立两根大柱子,搭建吊脚楼。整齐的吊脚楼,占天不地,成了龙津河畔一个亮丽的风景线。吊脚楼的形状和现存凤凰古城的吊脚楼一样。店家在店门口的中山街做生意,店后的下面是龙津河,空闲时用一根钓鱼竿伸出窗外,足不出户可钓鱼。有客人来了,锅放在炉子上,马上把鱼竿伸出窗外钓鱼还来得及宴客,非常有趣。
南门头一带店家很多,有旅店、酒杂店、食杂店、布店等,还有些小作坊,如打面店、打铁补锅店、牙科、伤科小诊所。最有特色的是紧挨着古城门的南门头酒杂饮食店。
酒杂店的炉子放在店门口,客人在店后的吊脚楼中一边饮食,一边可观赏“龙川晓月”、“登高独秀”等美景。夏天炎热,常有顾客吃饱喝足之后,脱下衣服,直接从窗户上跳到龙津河里游泳。有个叫“乌龟仔”的游泳、跳水健将,经常在这里表演高台跳水运动给路人看,博得路人阵阵掌声。
南门头自古就是进出城要塞和桥头堡。上世纪60年代,南门街扩大翻修,把古城门、城楼拆除,只留下两块古代里程碑式的石碑矗立在桥头。一块叫《重建龙岩城碑记》,一块叫《杜公去思碑》是市民为知县杜云桢立,州志有记载。
石碑旁的空地上常年有人摆摊设点,如永福人在此卖钵头、水壶及萝卜籽的,夏天卖凉茶水果,冬天卖汤圆的。为此也产生了许多民间故事和童谣。如“永福仔捡西瓜皮”的民间故事,和“永福仔在南门头卖水壶,受富二代恶少的欺侮,后参加邓茂义农民起义,带起义军破城大报复”的历史故事。
童谣我还记得两首,一首是抗战时期流传下来的:
(一)
圆仔汤,锵锵滚!中国打日本!
日本死到光,中国吃硬饭。
(二)
有个××头,走到南门头。
捡到一根甘蔗头,走到厝。
被老婆打到流涕!
年4月6日,文革时期还发生了一件武斗事件。被赶出龙岩城的新字派机关干部、职工,根据北京双方签订的协议,排着队伍回城参加大联合。抓革命,促生产,遭到武装占领龙岩城的红字派阻挠。双方在南门头发生冲突。初时互扔石头,乱石砸死一个人,后红字派的打手们手持铁棒等冲出来,见人就打,一些围观的群众也被打的头破血流。队伍只得从南门头桥抱头鼠窜,逃出城外。从此,龙岩武斗再一次升级。
走出南门头,古城门外左右有两条呈八字形的石铺台阶,连接龙津河岸边的古浮桥、渡口。河岸边的渡口是一条宽一丈,离水面五尺的护城大堤,兼船运码头。据县志记载:古代城墙多次被洪水冲塌。“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年),知县汤相奉檄,于城外筑河为堤,长一百八十丈,以捍水患。费咸出于汤,名曰汤堤。”(县志第页)大堤上也有块石碑,记载此事。
汤堤之外是龙津河,河水很深,而且湍急,还有漩涡。古代是由几条船连接起来,铺上木板做得浮桥,洪水来时靠摆渡。年,红军二打龙岩城,肖克将军率领的一支红军部队,就是从这浮桥上冲进龙岩城,直插国民党陈国辉部队的旅指挥部。陈国辉吓得从水门外涉水过河逃走。
南门头外的龙津河,是个天然渔场。一年四季都有许多人站在汤堤上垂钓、捕鱼。每天都有人钓到大鱼,是城里人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夏天到了,南门头外的龙津河又是一个天然游泳场。河面上人头攒动,你追我赶,非常热闹。汤堤上又成了练习跳水的好地方,一些胆大的从南门桥上或南门头酒家的窗户上练习高台跳水。每年都有许多不熟悉水性或地形的人在此淹死,因此有人谣传南门头有水鬼作怪,吓的许多人晚上早早关门闭户,不敢下河。年的一个晚上,河里的水獭在抓鱼,“扑通、扑通”的水声吓得守城门的国民党哨兵以为是共产党游击队游水进城,胡乱朝龙津河里打了一夜的枪。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龙岩农村发生钩端螺旋体传染病,死了几个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年传染源传到龙津河里,十几个师范学校学生到南门头下游游泳后,突发高烧,医院一查,患上钩端螺旋体感染。县政府很重视,马上开展灭螺运动,并禁止在龙津河里游泳。
年,旧城改造开始拉开序幕,政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开辟、拓宽沿河路。龙津河畔的古城墙、姑婆宫、中井泉、南门头吊脚楼……都在沿河路改造红线之中,全部被拆除。从此,伴随着我成长的南门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龙岩因有龙岩洞而得名,而今龙岩洞被毁,龙身逃入龙津河游入九龙江,游入东海,已消失在太平洋,有影无迹。
编辑/徐月婵
审核/苏忠基
龙岩最美的50个地方,此生必去!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