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

赏文去三堂街古镇寻找童年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1-7-4 13:19:52   点击数:

年的六月,是个吉祥的日子又是个特殊的日子,今年二姐七十周岁,小妹跃跃也满六十岁了,还有是我们柳家的一个侄儿龙龙新婚大喜。为了庆祝这三喜临门,大姐特意从河南郑州赶回家乡桃江为二个妹妹庆生祝寿和喝结婚喜酒。所以我们姊妹六人有了这次愉快地团聚和快乐的旅行!

改造后的三堂街老街外立面

我们柳姓一家共六姊妹,父亲五十年代初期由组织派遣从长沙市小吴门邮局调来桃江三堂街镇组建邮电支局,从此我们家就在桃江扎根生息,成了一名真正的桃花江人。

几十年过去,我家六姊妹现在都是六十以上的老辈人了,各家庭都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居住。趁这次三喜临门的机会,我们欢聚一堂,尽情的畅谈,过去的生活磨难成为了我们今日的笑谈,过去的点点滴滴成为了我们姊妹的感情纽带。在大姐的倡导下,我们实现了这次去三堂街寻找记忆的旅行。

我们只记得小时候的三堂街。三堂街是资水流域的一个重要的古镇,我省在六十年代以前的交通运输是靠水流河道为主,虽有小道贯通南北,联系上游和下游。这条道也只有一米多宽以石板铺垫而成的,俗称茶马古道。资水上游的物质如竹木、矿石、海盐以及山货等就全靠资江来运输。船商们把货物装上毛板船,从资水发源地城步、武冈或资源、新宁在双江口汇合后必须经宝庆、新化、安化后路过三堂街,然后再经过益阳进入洞庭湖,运到武汉。一般商船长途驾驭资水的急流险滩后,来到三堂街必须要停留休息。所以三堂街自古以来是一个繁荣的、热闹的港口重镇。

那时的三堂街以青石板、吊脚楼而出名。凭我小时候对三堂街的记忆,木房吊脚楼相比今天的凤凰古城规模要大气很多,几公里长的沿江古镇,数个有名的青石板码头,还有茶馆驿栈,剧院会馆等。那时的三堂街商贾云集,曾经风靡几代人。凤凰只有一条不寛的沱江,在那汉苗交界的地域,地方很偏僻,人口不多,发展哪能与三堂街相比。   三堂街是资水的中游位置,资水流域人口非常密集,自然水路运输非常发大。资江总长度公里,海拔高差有三百来米,资水清澈但非常险峻,安化上流都是急流险滩,船工们为了生存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才选择了这门职业,我小时候的印象是“船拐子”都有功夫的懂矛山法能人,他们靠力气靠卖命为生,他们做一单生意下来,所赚的钱今朝有酒今朝醉。经过鬼门关后他们来到三堂街一般会要停船休息,尽情挥霍。这与三堂街古镇当年的繁荣和历史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菜农以特有的竹篮装载物质,几百年来已形成了习俗,这才是三堂街竹乡人的特点。

今天的三堂街还是以渡过河。

我们的童年是在三堂街度过的,那时的记忆现在已记不大清,只记得街口赶集的人背竹箩挑担的,头上围着个毛巾,有的人脚上还扎着梆腿,大都从安化或汉寿的过道客,还有独轮车轴的吱叫声和四人抬轿飞快的脚步声和吆喝声...总在那脑海深处挥之不去,梦里时常再现。

三堂街就只有一条沿江麻石街,我们住在上游的是一个木结构二层的大院落,有三通间宽度。木屋进大门是邮局营业厅,左侧有一个高大的柜台,父亲就在里面办公收发信件和报纸,右侧的房间我爷爷居住过。那时的房间都是木板铺地,只有中间这间大厅一直通往大院里面是坚硬的发光的黑土层地面,大院里有个供采光用的天井,我们一家就住在天井的左侧大房中。邮局的食堂,伙夫和职工住宿都在这院落里。天井的正面有一个用青砖彻筑的徽派大门,墙上还雕龙画凤样式很豪华,这张大门在我的记忆中从没打开过,我曾经想象过大门里面的世界一定非常神秘……

我七岁时(年)父亲调到县城邮电局工作,我们全家八口人乘着一艘大风帆船带上所有的家当炉灶锅火、铺盖衣服和一担挑箱离开了三堂街,搬迁到了桃江县城。

五十七载已经过去,弹指一挥间。父母亲都已经离世,现在我们六姊妹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日子过得很幸福。

现今的三堂街有了巨大的变化,重塑了古镇的模样。沿河街道政府出资全部改造成青砖黛瓦白泥墙,几公里长的青石铺路,吊脚楼船码头以及沿河的观景围栏。来到了三堂街眺望吊脚楼,好象来到了一个名胜景区,看青山绿水,赏人文情趣,心情非常舒畅爽快。

姊妹们摆出了优美的造型,留下了快乐的倩影!

大姐寻找我们原来居住的老房,老邮电局营业所的一个大木屋。五十多年过去了,只有在我们的梦里时常出现,真正来到三堂街,就无法分辨出来具体位置了,只好向街坊打探寻问。

打探结果,左边这几间平房位置才是我们曾经居住过的三堂街老邮局。

二姐和三姐挑上路边的一个竹箩筐,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三堂街的土特产以芝麻出名,人们都说为什么三堂街的美女漂亮肤色好,就是因为常吃芝麻擂茶才出落得如此水灵。

三堂街的擂茶专用竹桐。

商家还拿出了一搂擂茶捧,任君选用。

端午节快到了,棕子也上了街。

街上的油巴巴、油碗糕,这是我们小时候最馋的食品。

最后姊妹几人都称了几斤芝麻回家擂茶喝。

在离老邮局下手几家的地方,大姐凭她的印象找到了她小时候认的干妈家。虽说干妈已经离世,但干妈的家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汉生大哥大嫂一定要拉我们进他家坐坐,并以三堂街人故有的热情款待我们。一会功夫,大嫂的擂茶已盛满在碗里并送到你的手中,洁白纯香可口,闻香心醉,沁人心甜。一碗擂茶,是三堂街人待客最高礼仪,也就是资水文化的的实践所在。三堂街人的待客之道是我们湖南文化的精髓,值得下辈人永久的效仿和传承!

离开时,汉生哥家人又送上一袋三堂街的上等芝麻给大姐,说不完的情意尽在这细小的芝麻中体现。结束了儿时追梦的探访,最后合影留念。感谢汉生哥家人的热情款待!

汉俳诗桃花江采风作者钟爱群(七首)

游三堂街古镇

古镇今欣荣

麻石街道霓灯明

昼夜客商迎

千古一江流

碧波荡漾泛轻舟

渔歌唱九州

江北大市场

五彩缤纷店盈商

醉了情一腔

古渡千载情

桨来橹去伴鸥鸣

往返启新程

古韵吊脚楼

历尽沧桑几千秋

盛世竞风流

两岸古码头

客商云集舢板留

终年笑语稠

改革百花妍

拦江筑坝稻米香

银河落山乡

摄影/作者:柳卫平

编辑:刘琼

审核:龙小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yj/7751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