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 旅游游记 >> 孟景生在张家界和一个国军老兵的聊天
本文作者
作者孟景生,年生于北京石景山。年8月奔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四团。年底返城,成为首钢工人阶级的一员。干过起重工,修理工,坐过办公室。历任宣传科长,组织科长,支部书记。年退休。
在张家界和一个国军老兵的聊天
孟景生
导语:年,我有机会参加了一次红色旅游考察,从长沙橘子洲头到韶山,到井冈山,到延安,最后到了湖南张家界。吃喝住报销,还有出差补助。就是回去后必须要拟写一篇考察报告。考察回来后报告一直没有写,领导一怒之下扣了我奖金百分之十。(想起在兵团时的一次联欢会,一哥们口琴吹的特棒,大家欢迎他来一个,这哥们挺紧张,上台问了一句:我给大家吹一个“女跳水队员”反动不反动?许多人拍巴掌,但是我听到一个漂亮的女生说了一句:讨厌。其实真的不讨厌,大家都喜欢。)
张家界,凤凰古城真的是美的让人窒息,靓的让人依依不舍。
据说,最早发现张家界秀丽风光,优美景色的是六七十年代几个当地的知青,哥几个农闲之时不乐意在村里待着,到处寻花问柳,居然就发现了这片"只有神仙才能呆的地方。"惊呆了,震傻了。回去之后向有关方面汇报反映,可惜没人搭理,因为人微言轻。(同时那个时候也没有旅游开发这个观念,吃饱肚子才是第一位的。)非得有大人物发话才行。
年11月,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被请到长沙,给一幅大型湘绣作油画底稿。
底稿完成后,中共湖南省委为了表达谢意,派了一辆轿车和两位青年画家陪着他到湘西采风半个月,权当巨画的酬金。
从凤凰到吉首,不断有老乡建议他们去画张家界,说那里的风景好。
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他们来到了张家界所在地大庸县。
大庸县曾是列国时代庸国的地盘,故名大庸。
该县从中古走来,贫穷是她的风采。
一路上荒山野岭,并无风景可看,几人的心情都有些沮丧。
直到傍晚,轿车开进了张家界农场——
“数个拐弯,地貌突然大变,峰峦陡起,绿树叠翠,这里是湖南真正的桃花源了,于是几个人进入了奇异幽深的世界。”吴冠中先生感到了震撼。于是先生挥毫泼墨画了两幅画,分别"给了"东北某宾馆和一个新加坡人。
吴冠中先生是绘画界大腕,文彩也是斐然。
年,吴冠中先生在《湖南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养在深闺人未识——一颗失落的风景明珠》的短文,介绍张家界。
文中写道:“这里的秀色不让桂林,但峰峦比桂林神秘,更集中,更挺拔,更野!”
另外,如何发现的张家界风景区的还有众多说法,不一一例举。
那时候,全国老百姓只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而在大庸居然有一处比桂林更棒的峰峦登场,连湖南人都惊诧不已。
而后各位名人大家相继来到张家界,并采用各种方法向外推介张家界,于是乎各路神仙平民纷至沓来,张家界迅速名扬四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旅游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旅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年,大庸撤县建县级市。年,经国务院批准,大庸市升级为地级市,并改名为张家界市。一个新的旅游地级市就这样诞生了。
(各位都知道,新冠肺炎疫情于春节开始大面积肆孽,但是五一节左右,全国就开放了众多旅游景点,因为复工复产必须包括旅游业,闹半天旅游居然占全国GDP百分之十还多,十多万亿钞票呀。而且牵扯到近三千万旅游从业人员的饭碗。五月四日人民日报: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劳动节假期前三天,5月1-3日,全国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6亿元。好家伙,真的是憋疯了,这可还是疫情期间,旅游部门使劲控制,不敢放开,仅仅三天的旅游人数就奔一个亿去了。我一直以为,旅游也就是"玩,"是中产阶层闲得没事找事的勾当,没想到竟然可以玩出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看起来,人老了观念必须要变了。)
这是在张家界旅游区一处宽敞明亮干干净净的自助餐厅,中午时间正是饭点。餐厅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把你们的老板或者是大堂经理叫出来!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是华人与狗不许进?"我们这帮人里,一位领导哥们情绪激动的冲着服务员高声叫嚷着。
"请问先生有什么事情?"一位穿着白汗衫红裙子,留着大波浪卷发的漂亮的女士出现在前台。白皙修长的脖子上挂着一个金黄色的胸牌,上面写着:大堂经理。那位领导大声质问:为什么B区的就餐者,挤的没有一点地方,外面还排着那么长的队伍?而A区的就餐者不到三分之一,就因为A区的就餐者是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都什么年代了,还是华人与狗不许进吗?大堂经理笑了:先生您这话说严重了。请您看清楚:A区自助标价二十八元,而B区是十八元,请自便。说完大堂经理转身就走了。
那哥们被噎住了,回头问我:咱们来了多少人?我数了数说:连男带女三十一个。到底是当领导的,那哥们二话没说掏出三张百元钞票:都进A区我请客。
A区确实好,不仅仅是人少还开着空调,关键是A区菜品丰富,有炸鱼,丸子还有鸡腿。我装了满满一大方盘,端着就近来到一张圆桌旁,用餐的只有俩个黄皮肤黑头发的男士。一位是老者,另一位年龄和我相似。我对老者笑了笑:可以吗?老者回答:非常欢迎。随后又有一哥们也来到我们的桌子旁。我像当年在兵团一样,开始狼吞虎咽。看到我吃饭如此香甜,老者说:年轻就是好啊。接着老者又说:听到你们那位先生说的话了,感觉哪位有些激动,他指了一下B区的人流说:宁可拥挤等待,也不愿意多花十元钱,求一个舒适。关键是囊中羞涩啊。我完全同意老者的观点。这次如果不是旅游考察,我绝不会自费到张家界旅游。于是我问到:按照您的说法,如果达到舒适旅游,需要多高的生活水平?老者毫不犹豫:人均月收入一万元人民币。所谓舒适,包括吃穿住行都能做到随心所欲,而不是谨小慎微,处处算计。就比如今天出现的尴尬。
(好家伙,人均月收入一万元。我听后不仅吸了一口冷气,年,我的月收入不足元,万元月收入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啊!直到退休这么多年,70岁的老头了,一万元的收入,对于我们这些企业退休的老工人仍然是一个梦。当然,十多年过去了,许多中产阶层达到了月均一万元,数万元甚至更多的月收入,对于这些人舒适旅游已经实现了,衷心祝愿大家都能达到万元月收入。)
我真的理解不了,刚刚不愁吃不愁穿的老百姓,宁可囊中羞涩也要旅游观世界的热情。老者说:旅游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亲近自然,外出游玩,了解世界是人类的本能。但前提是有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金钱。二者是缺一不可,并且相互制约转换。这俩个条件越充足,旅游业就越发展。老者语言表达的很准确,清晰的思路,具有哲理性的表达让我很吃惊,听起来像个教授。我对老者说:您说的有道理,可是老百姓都要养家糊口,必须要工作,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玩。老者说:这就是对人生的看法不同了,你挣钱的目的是什么,是享受人生,还是为别的。另外,钱是永远也挣不完的。不是吗,就如红楼梦里曹雪芹说的:"人人都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平时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老者的话引起了我的沉思,这其实就是人生观,消费观。多少钱才是挣够了呢?这恐怕是一个永远无解的题。
老者接着说:关于时间问题,也需要从俩方面来解决。一是老百姓自己要舍得时间旅行游玩,也就是说要有玩的愿望,其实人生不论做什么,都可以看成是玩。玩文学,玩乐器,玩篮球...,甚至包括生命,也就是玩命。听到这么说,我有点发愣犯琢磨。老者微微一笑:我们吃饭前看到的攀岩表演,难道表演者不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作吗。所以有时候工作也是玩命。我心里话慢慢理解吧。
其二是社会生产力和财富发展到一定高度,随着公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工作时间按周,月,年计算不断减少,休假日期不断延长,带薪休假应运而生。在国外,如果不休息天天都要工作,会被认为弱智甚至是违法。游玩,休息,享受生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老者睿智的谈吐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好奇。想与之谈话的愿望大增。
于是我问到:您从哪里来,听您的口音像港台同胞。老者回答:我从台湾回大陆看姐姐,同时顺便做点生意。同时主动介绍身边的中年人说:这是我的外甥。我又问:您何时去的台湾。老人回答:49年大陆沦陷的时候。听到此话,我说到:大陆人叫解放,但是台湾人叫沦陷,我似乎听到过这样的叫法。称谓不同,但意思一样的。台湾老兵沉思了一下不置可否。我接着说:能否问你一个问题。老兵说:你尽可以提问,我喜欢和大陆的年轻朋友交流看法。
我说:我有一种感觉是,台湾人似乎和祖国大陆没感情,反而对日本人很亲,这是为什么?老兵说:你是第二个和我谈这个问题的大陆人。你喜欢中国近代史吗?我说我是个书虫,尤其是历史和文学。那你应当知道甲午中日战争。我说这一段近代史,中国人都知道。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国力的逐渐增强,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急剧膨胀,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朝鲜和中国。
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清政府派兵入朝平乱。对朝鲜觊觎已久的日本,借口保护使馆和侨民,趁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兵,日本拒不接受。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并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起攻击,挑起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次战争史称“甲午战争”。清朝的海军和陆军奋起反抗,但由于各种原因最后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台湾就是那时被日本割出去的。可是年台湾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啊。
老兵说:你的记忆力不错。大致是这样。不要忘了,台湾被日本人占领了五十年。在此期间日本除了残酷镇压之外,采取了怀柔政策,实行了皇民奴化教育,穿和服,讲日语...长此以往。见到了明显效果。台湾人对日本国的认同感增加了。
我问到:认同感,何以见得。老兵说:举个例子,抗日战争,日本人原以为三个月打败中国没有问题。没想到速决战打成了持久战。兵员吃紧,本国不够于是从台湾征兵,原打算征一小部分几千人,没想到报名者达到数十万人。据日本统计,至日本投降时为止,总计有八万多名台湾青壮年应征加入日本军队,成为一线战斗人员。更有多达12万多人被征为军属或军夫,二者共计20万人。其中,约半数被派遣在台湾各军事基地,6万多人前往东南亚、澳洲等地,有2万多人被派往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战区。我说:这不成了中国人打中国人了吗?
老兵说:那些台湾人可不是这样认为的。老兵又问我:国军与日本的武汉战役知道吗。我回答:略知一二,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大型会战。时间是年6月至10月,将近半年的时间。牵扯到国军俩个战区,战场并不完全是湖北武汉。中国军队是大概万人,日本人是三十五万人左右。他妈的日本人太狂了,计算和中国军队打仗的比例居然是三比一。老兵说:参战的是国军第五和第九战区的军队。此次战役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虽然最后国军失败了,日军最终攻占了武汉,但是日本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是惨胜。关键是日本人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没有达到。此次战役的意义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老者沉思了一下问我:知道是那一支日本军队先进入武汉的吗。我摇摇头,不知道。老者兵告诉我说:是波田支队。这支部队司令官叫波田重一,统帅的士兵绝大部分是台湾人,五千人左右。是由台湾的守备部队转来的。这支部队当然不是王牌部队,但是这支部队从安庆作战开始,协同日海军一路猛攻,多次实施两栖登陆作战,沿途袭安庆,占九江,攻势凌厉,斩关夺隘,直至最后突破半壁山要塞,打开了武汉的门户。波田支队在武汉会战溯江作战一路披靡,终使波田重一和波田支队一战成名。他们不是皇协军,不是伪军,是日本兵。
老兵还告诉我:当抗日战争日本投降时,台湾很多人的感受是,我们的祖国失败了。
我刚知道,原来还有台湾日军打中国这样的历史。让人心里是这样的别扭。
老兵说:在整整五十年的时间里,台湾人与日本人通婚结亲差不多三代人,他们之间很多人有血缘关系,有很多台湾人就是中日混血。所以台湾人和日本人亲近。直到现在,台湾人到日本旅游居住观光是免签的。老实说,我们这些老兵对大陆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我们的根在这里,祖宗在这里。和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不一样。六十岁以下的台湾人,对大陆没有感觉,不仅仅是绿和蓝的问题。经国先生的继任者李登辉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尽管是国民党的主席,但是对两岸统一不感兴趣。反而对 情有独钟。我们这些老兵在台湾被有的人污蔑为中国猪,真是岂有此理。老兵说到此处显然是动了怒。
聊到这里午饭吃得差不多了,人也少多了。我感觉有些累,不想继续闲逛,老兵似乎也来了聊天兴趣,要了一壶茶继续侃大山。我问了老兵第二个问题:您对两岸的统一问题怎么看?老兵沉思了一会,这样回答我: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从国军溃退台湾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到现在整整70年了——笔者)这样说吧,两个台湾蒋总统,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是毫不含糊的。只不过大陆是叫一定要解放台湾。台湾的说法是坚决反攻大陆。但是随着韩战的结束( -——笔者)台湾意识到反攻大陆只能是一厢情愿说说而已。我说: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人数武器装备都不行,但在毛主席的统帅下,只用了三年多时间就打败了蒋家王朝,夺取了全中国。台湾若想反攻大陆只能是以卵击石。
老兵说:既生瑜儿何生亮,蒋老先生这一生也是纵横捭阖胜算无数。但是遇见毛泽东,就硬是没有胜过,这也许就是蒋老先生的定数。他自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实际上蒋老先生在溃退台湾之后,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在经济,军事,政治,反腐败,民生....等诸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顶住压力进行了土地改革,剥夺了大地主的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各方面应当说取得了很大成效。老兵慢慢喝了几口茶接着说:人老了都讲究个落叶归根,两岸统一,回归大陆一直是将总统的心愿。晚年之后他知道反攻无望,就想到了和平统一。
您说什么?蒋先生考虑过和平统一。我很有些惊奇的问道。老兵说:确实如此。蒋先生在六七十年代,曾派有关人员秘密奔走于两岸高层之间,商讨和平统一问题,几经波折,达成有关协定:台湾统一于大陆后,成立台湾省,由蒋经国先生任省长。大陆允许两岸统一后台湾保留六个师的军队。但是有关外交,国防军事大事要由大陆说了算。也就是说外交和国防大事两岸的口径必须要统一。(这实际上就是一国两制)同时祖国大陆把庐山景区作为蒋先生及随属人员的颐养天年之地。但是由于当时两岸的政治及历史原因,此事搁浅。时间到了年初,蒋老先生的身体日益恶化,他可能感觉到了自己将不久人世,再一次想到了两岸和平统一问题,因为蒋老先生知道,两岸和平统一这样的大事,别人是做不来的,因为资历和威望不够。这样的大事只有蒋老先生他才能做到。于是蒋老先生秘密召见了国民党元老--当时在台湾担任总统府资政的陈立夫,让他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向中共方面表示,可以请毛泽东来台湾访问,再谈和平统一问题。我不由插嘴问道:是那个中统的特务头子陈立夫吗?他怎么会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老兵说;年轻人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陈先生是一个热衷于和平统一的人物,为推动祖国统一不断的探求沟通的途径。他多次说过,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成功的合作,第一次合作促成北伐;第二次合作,捐弃十年内战的深仇,赢得了抗战的胜利。为了祖国的统一国共两党应该实行第三次合作。陈先生到港后,在没有得到回音的情况下,就在港报上发表“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呼吁毛泽东或是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不计前嫌,与蒋先生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和人民。还是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两岸和平统一再一次胎死腹中。(老兵所说以上有关内容,年左右笔者在权威刊物半月谈上见到过,读后深感触动。)
那么您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如何看?我调整了一下坐的姿势,使之更为舒服,喝了口茶接着问道。恕我直言,老兵说:两岸能否和平统一,决定权不在大陆在台湾。可以这样说,两位蒋总统的逝世,对和平统一影响极大,甚至成为不可能。尽管大陆与台湾共同提出对台采取更宽松的一国两制政策也就是九二共识,只要承认两岸是一个中国,其它都可以谈。即便如此,但在台湾响应者甚少。很早以前有一种说法,叫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实际上指不上。鉴于台湾的历史和地域环境, 思想在台湾日渐浓厚。年民进党击败国民党, 分子陈水扁当选台湾总统,这也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台湾老百姓的选择。因为这是一张张选票选出来的。
我说: 妄图分裂祖国的阴谋不会得逞,是的,和平统一主要决定在台湾,但不要忘了,如果触犯了大陆的最后底线,还有武力统一这条路呢。老兵说:当然如此,但是别忘了战争伤害的永远是老百姓。而且牵扯的东西太多。搞不好牵一发而动全身。
发展到今天,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际上 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很久的时间。
远的就不说了,我简单和你聊一下台湾民进党的由来,你且听且分析不要被我的语言思想左右。我哈哈一笑:和您聊天知道了不少原来不知道的事情,很长知识。我洗耳恭听。老兵对我娓娓道来: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割让台湾。年日本投降台湾重回大陆。因为不管是年的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还是年七月的以中美英三国首脑名义发表的波茨坦公告,都明确规定战后台湾归还给中国。年,大陆沦陷国军退守台湾。大陆军队扫清了台湾外围的有关岛屿,做好了攻台准备,解放台湾可以说指日可待。但是,年六月25日韩战爆发。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碍了大陆解放台湾。同时,美国政府出于政治需要抛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这个理论后来成为 分子的理论基础。
美国人是非常现实的,见中共夺取全国胜利后,马上抛出橄榄枝要和大陆建交,并许诺大陆取代台湾进入联合国。同时毫不犹豫的抛弃了蒋老先生。并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谁破坏中国领土完整,谁就是美国的敌人”。
但是和大陆建交被拒绝,同时解放军抗美援朝进入朝鲜后立马翻脸。马上就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翻手云覆手雨。严格地说,韩战是美国对台政策的分水岭。
我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击美国侵略者,这一战是立国之战。打出了军威国威。
老兵说:但是这一战也使中美关系降到冰点。如果不是北朝鲜要统一半岛,半岛怎么会爆发战争?大陆军队卷入其中,付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引发了中美长达20年的对抗,甚至使两岸问题搁置至今。尤其是韩战三次战役之后, 越过 攻入了汉城。美国,联合国方面提出停战,大陆没有同意。于是联合国通过决议,谴责大陆 是侵略者,出动了近20个国家的联合国军队在朝鲜和 交战。我打断老兵的话:您说什么? 是侵略者,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说法。老兵不和我争论什么,淡淡的说;两军交战,都认为自己师出有名。历来如此。
他继续说道:其实,对于美国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蒋老先生也是非常不满的。他看得出来,美国人是想打着援助台湾的旗号分裂中国。可是他当时又无可奈何。因为他心里明白,没有美国的帮助,别说反攻大陆,就是保住台湾也是幻想。但是在一个中国这个问题上,蒋老先生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实际上,也正是当年美国的介入,才使得台湾问题最终发展成两岸问题。台湾问题成为对华冷战的重要棋子,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蒋先生是一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虽然他后来接受美国保护和援助,但他多次否定台湾地位未定论。蒋先生多次发表讲话称:台湾毫无疑问是中国的一部分。两个中国的讲法真是荒谬绝伦。他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就是--谁搞 ,我就搞谁的脑袋。确实如此,蒋先生在台湾主政时期,对于 的处理就是该抓的抓,该判的判,该杀的杀。当然也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 势力在台湾根本无法立足。所以, 分子只能在在岛外兴风作浪。
老兵接着说:在台湾的问题上美国人起了重要作用。先是台湾地位未定论,紧接着在年,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参加的情况下,为了拉拢日本对付大陆。美国又一手策划了长期以来被 分子视为法理基础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合约中关于台湾问题,还是台湾地位未定论,只不过是以数十个国家参加的,以合约的形式定下来了。这个合约使日本人获得了极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结束了战败国的命运,从而保证了日本国的再次崛起。因此日本人对美国是感激涕零。合约签订几个小时后,美国人马上与日本人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把日本人紧紧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年日本进入了联合国。在美国的监督帮助下迅速崛起,直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起初蒋老先生是反对旧金山和约的,但后来怕大陆与日本缔约,急忙又表示同意,并单独和日本缔结了合约,还主动放弃了战争赔款。(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主动放弃了日本的对华赔款——笔者)年美国和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台湾正式成为美国的盟友。年大陆和台湾发生了台海危机,美国人又从中作祟,妄图制造两个中国。但是到了六十年代,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发生了武装冲突。
年尼克松访华,催生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美国宣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是时隔几个月,美国参众两院又前后通过了“美台关系法”,使美国协防台湾合法化。年中美建交以后,一方面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另一方面,以此法为基础在经济军事各方面扶持台湾。比如美国出售武器给台湾,虽然大陆强烈反对,但是美国一直不予理会。可以说,美国采取的方法就是以华制华,三不政策:不统,不独,不战。几十年了一直就是这种局面。
老兵讲的这些材料,有的了解过,有的初次听说,而且老兵讲述的很有层次性条理性,令人耳目一新。
老兵接着说:从七十年代到年民进党成立,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在年大陆进入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台湾被逐出联合国。紧接着中日建交,中美建交,台湾成了孤家寡人。同时在台湾,社会迅速转型,经国先生的经济政策和十大建设使台湾得到了大发展。中产阶级在台湾崛起,他们强烈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民主自由和政治权利。同时 与中产阶级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国民党的政治势力。这种势力要求民主分权。而这种势力又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美国一度成了这种势力的大本营。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进步势力。代表了人民的意愿。经国先生极力反对这个势力的兴起,继续实行蒋先生在退岛初期就实行的“台湾戡乱条例。”对所谓民主分子和 势力进行镇压。比如美丽岛事件,又称“高雄事件,发生于年12月,是台湾党外势力直接领导的、与国民党当局展开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政治较量。
美丽岛事件发源于《美丽岛》杂志社在高雄举行的一次争取民主示威的游行,有两万人庆祝联合国发表《世界人权宣言》一周年纪念会,最后演变成警民对峙,台湾当局出动镇暴部队、镇暴车与催泪瓦斯弹对付集会人群。本次事件对台湾民主化进程与“国家”认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后,台湾政府开始大规模收捕事件参与者,多名党外人士被抓扣,聚集在《美丽岛》杂志周围的党外运动核心人物几乎被一网打尽,包括美丽岛杂志社副社长 人士吕秀莲。陈水偏则参与律师团为党外民主人士辩护。两个人现在以总统和副总统的身份主政台湾。年3、4月间,经过军法审判,以“为中共统战”和“ 叛乱”罪名,多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吕秀莲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我惊讶道:原来台湾还有这样一段历史,真的是第一次听说。看起来经国先生对 真的是毫不手软。
老兵说:关于美丽岛事件,国际社会对这件事情褒贬不一,经国先生承担了不小压力。 分子虽然遭到了打击和重挫,但是由于有国际社会怂恿支持,同时知道台湾有民意可用, 分子不仅没有收敛气焰,反而更加紧了所谓民主进步的步伐。他们不管国府当局的警告,迅速恢复壮大实力,很快在岛内形成仅次于国民党的第二大政治势力。年九月份民进党在台北成立。蒋经国先生年过世,李登辉执政台湾,立即表现出了 倾向。对 的活动采取了纵容支持的态度。在年,民进党将台湾独立建国写进了党纲。 势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干败了国民党统一势力,于年上台执政。
老兵说:当时虽然镇压了 分子,国民党政府也不得不承认,美丽岛事件是使台湾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次历史事件,并对台湾社会在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个事件使经国先生认识到,开放党禁,言论自由,开放媒体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当然岛内也有一些人认为,是经国先生曾经的共产党员的经历起了作用。只是恐怕经国先生怎么也没有想到,开放党禁会导致台湾出现当前这种不可收拾的局面。会使国民党几十年的统一梦想付之东流。
老兵长谈了一口气:实际上经国先生为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年开放台湾老兵到大陆探亲,长达38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同时,两岸经济文化领域开始交流。台湾与大陆两岸三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个大门一旦打开,谁也关不上。
我问道:经国先生晚年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老兵说:与两件事有一定关系。一个是年大陆拍了一个电影[血战台儿庄},经国先生通过香港的渠道,调看了这部影片。看后他心情激动的说道:大陆终于还原历史事实,承认我们国军抗日了。(一部影视居然有如此巨大的作用---笔者)
第二件事情是。年,冯玉祥将军的次子冯洪志走访奉化溪口。所到蒋氏遗迹,他全部拍了照片,并在毛福梅(蒋经国生母--笔者)墓前挖了一些土,装入锦盒。回到美国后,冯洪志发表了《给蒋经国的信》。锦盒也辗转到了台北,蒋经国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对于蒋家在奉化溪口的祖坟,大陆进行了妥善保护。我们很多当年跟着蒋先生到台湾的老兵回乡看到这一情景,都非常感动,打心眼里佩服共产党人的胸怀和气度。(年7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写信给蒋经国,曾提及“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于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笔者转录)
年,经国先生去世后,遗体也暂厝于距离慈湖陵寝约两公里外的“头寮宾馆”,现称大溪陵寝。因为经国先生去世前已经预先交代好,由于生前未能在母亲毛福梅膝前尽孝,希望死后有机会迁葬在母亲墓前,能生生世世陪伴母亲。
谈到此处,老兵露出了倦意。我说:与老先生一番交谈受益匪浅,长了很多见识。老先生耄耋之年,思路如此清晰层次清楚,我非常佩服。老兵说:今天和你聊天很高兴,我喜欢和年轻人交谈,现在感觉累了言尽于此如何?我笑着点点头。
老兵站起身,在他外甥的扶持下向附近的缆车站走去,渐行渐远.....。
年5月完稿
孟景生:狼狼狼
孟景生:黄河抢险十八天
孟景生:二支渠决口了
孟景生:拖坯小记
孟景生:抠门贾安
孟景生:我的词作家战友——陈民宪
孟景生:过年
孟景生:一对兵团孤儿的恋情
孟景生:车站遇险
孟景生:"怪异"的哥们刘旭
孟景生:文化使者友谊桥梁(一)——记我的兵团战友张金桐
孟景生:文化使者友谊桥梁(二)——记我的兵团战友张金桐
孟景生:文化使者友谊桥梁(三)——记我的兵团战友张金桐
孟景生:文化使者友谊桥梁(四)——记我的兵团战友张金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