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

扶贫人坤叔的第次凤凰助学行

发布时间:2020-12-31 7:09:55   点击数:

  秋风凉,稻谷黄。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湖南凤凰县,校园铃声响,学子书声琅,一位来自广东的老人,吸引了师生们的目光。他叫张坤,人称“坤叔”,是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千分一”)的发起人。

  坤叔今年71岁了,这是他20年来的第次凤凰助学行,帮助了当地贫困学生多人。他眼中的凤凰很美,但他却从去到过凤凰古城游玩。

  年,在创新社会治理的改革进程中,坤叔团队存在“转正难”的问题,经南方日报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   “转正”6年来,坤叔的助学路越走越远。

“我们都认得你”

  从广州到怀化的高铁通了,凤凰通往铜仁机场的交通方便了,但不管是高铁还是飞机,坤叔都未坐过。他习惯了坐那列从广州到吉首的绿皮火车,“睡一觉就到了。”下车后,他还是住在苗江大酒店,“元一晚,便宜、宽敞。”

  凤凰县是“千分一”的起源地,也是助学任务最重的地区。9月,学校开学后,受校区合并、学生升学等影响,很多学生的信息发生了变化,需重新核定,这是坤叔此行要做的重要工作。

坤叔一天要跑五六个点,经常没时间吃饭

  早上7时许,坤叔起床刷牙、洗脸,将衬衫塞入牛仔裤,套上“千分一”的蓝马甲下楼。吃过一碗米粉过后,将前一晚装好的包糖果塞到车上,他的第次凤凰助学行动正式启动。

  按照路线,坤叔要到千工坪镇探访龙艳的家庭,家里5个小孩和1个高龄老人,全靠孩子的父亲照料。他还要到千工坪九年制学校、木里乡新桃小学、木里中心完小、吉信镇两头羊学区等学校召集受助学生发生活费、糖果;一遍又一遍地问学生“收到钱了吗”“给资助人回信了吗”;与老师核对学生的信息拍照留念……

  当天下午3时许,已走访4个学校的坤叔还没吃午饭。“坤叔!你是坤叔!我们都认得你,到我家坐一坐吧。”正要离开吉信镇大塘村时,一个村民的叫声止住了坤叔匆匆的脚步。

  村民叫吴真权,他的2个侄女曾受过坤叔的资助。他清晰记得,当年坤叔到村里探访时,正是从他家附近的山路经过。“那是我唯一一次住在凤凰的村民家,那时这里的农村啊,泥巴路……”老吴一席话,勾起了坤叔的回忆。

20年助学路

  年,时任凤凰一中校长向一位在东莞工作的凤凰籍作家求助称,该县将各乡镇成绩前两名的学生送到该校读书,但34名学生中就有11人因贫面临辍学。年,这位作家带着11个贫困学生的资料找到坤叔,希望他“哪怕认助一个也好”。没想到,坤叔竟一口气答应资助全部学生。

  坤叔由此开始了第一次凤凰助学。回来后,有2个贫困生给他写信称,想将名额让给另外2个更困难的学生。孩子的质朴打动了坤叔,他再资助了2个学生,并将凤凰的情况告诉4个朋友,每个朋友又分别资助了10个贫困学生。“共资助53个,我再加47个,总共帮助个学生。”坤叔回忆说,他们准备去凤凰时,在广州火车站又遇到一位老板,得知凤凰的情况后,这位老板也一同前往凤凰,认助了18个学生。

  从此,这条助学路,坤叔用一辈子去走。最多的一年,他去了15次凤凰。“当年凤凰贫困孩子的数量是4万人,但直到今天,我们帮助的也只有多人。”坤叔感慨道。

  20年来,坤叔的助学方式从未改变。悄然改变的,是当年那位一头黑发的“坤叔”成了满头白发的“张爷爷”。

  凤凰县思源实验学校8年级15班的胡梦婷发现,“这些年,张爷爷穿的衬衫、牛仔裤、皮鞋没变,但白头发多了,身子也弯曲了……”

一对一,不摊派

  在凤凰县山江民族第二中学点名时,一名叫龙友的学生没到,坤叔赶忙询问。“龙友生病了,脸肿了,请假在家。”老师的一番话,让坤叔着急起来,“去他家看看!”

  龙友家在三江镇板建业村。年10月,南方日报记者曾和坤叔一起到过他家,那时的龙友比较调皮,一家四口住在破烂的泥砖房里。后来,龙友不幸被一个精神病人砍伤,头上留下一道伤疤,坤叔一直放心不下。

  如今,再到龙友家,当年的泥砖危房已得到改造,正在家里看电视的龙友,明显懂事了很多,见到坤叔前来,他起身迎了出来。

  “怎么不去学校?脸怎么肿了?”

  “牙齿痛。”

  “去看医生了吗?”

  “还没有。”

  “一定要去看医生啊!看好了就要上学,不管如何都要上学。”

  “嗯,谢谢张爷爷。”

  坤叔随后转身给资助人打电话,将龙友的情况告诉他。资助人很快通过   坚持“一对一”的沟通,是坤叔助学的重要方式。“说实话,我们给学生的资助金不算高,但我们和学生保持长期互动,像亲人一样,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传递正能量。”坤叔说,受助过的学生中,没有一个变坏的。

  木里中心完小的杨凤生老师对接助学十多年,他观察发现,受资助的孩子普遍很节俭,“每周家长给七八元生活费,不少人到周五还有四五块。”

  期间,受助学生的升学率得到有效提升。年,坤叔团队统计发现,受助学生中,高中的升学率约为60%。而到今年,60多名受助学生考高中的升学率达到98%。对考上大学又无力承担费用的贫困生,坤叔想办法让他们到珠三角打暑期工。

  在坤叔看来,“千分一”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对助学理念的坚持。“一对一,不摊派;资助金直接到学生,不经过我们;对学生一管到底,直到毕业。”

  正是理念的坚守,让助学路越走越宽。

  年,已助学十多年的坤叔团队“转正”受挫,南方日报刊发《坤叔团队“转正”受挫背后》的报道后,坤叔团队立即获批注册登记。

  此后,资助者和受资助者的数量快速增长。“注册后两年,年均增长0名贫困生,比过去十多年资助的总数还多。”坤叔说。截至目前,参与助学的团队已有多人,累计资助6多名学生,范围覆盖湖南、广东、贵州、江西、四川、陕西等8个省16个县。

  工作压力大,坤叔团队有意控制发展节奏,不断探索专业化的运作模式。但不管如何,“千分一”的助学理念始终如一。

需要资助的学生少了

  在木里中心完小,一个消息让坤叔备感欣慰。早批受助的学生欧春闪,师范专业毕业后当了老师。

  欧春闪是凤凰县典型的贫困学生。她8岁时,母亲因精神问题走失;12岁时,父亲又因病离世,只留下她和两个姐姐。欧春闪读四年级时遇到了坤叔,“她那时身子很瘦,衣服破破烂烂,性格孤僻。”坤叔至今仍记得。在坤叔的帮助下,欧春闪通过半工半读等方式,终于完成学业。

  “我单亲家庭,内心自卑,他带给我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是精神上的激励。”欧春闪说,作为过来人,她要把坤叔的精神传递下去,激励更多贫困孩子。

  木里中心完小的杨志花老师也是坤叔最早资助的学生之一。当上老师后,她工作很负责,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但最让坤叔振奋的,是凤凰县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这几年来,一系列扶贫措施在这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得到落实:路通了,泥砖房被改造了,教学设施改善了。

  “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凤凰县每年预算安排学生助学金万元,确保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凤凰县团县委书记吴丽丽告诉记者,坤叔团队的持之以恒,带动激发了诸多社会力量加入,很多当地的中小企业组团资助学生。

  20年前就认识坤叔的凤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洪金玉,至今仍记得坤叔第一次凤凰助学的情景。“当时全县30万人,财政收入仅多万元,我们每月工资是多元,坤叔还鼓励我们说,十年后凤凰就不是这样的了。”去年凤凰县的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近年来,凤凰县高度重视教育,按照国家标准,对所有学校的教学设施进行升级。

  这让坤叔长舒了一口气。“过去每到开学,都会收到一批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压力较大,而今年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的数量明显减少了。”

  他说,社会助学与政府助学并不冲突,两者可以同时实施,“只要有需要资助的孩子,我们都愿意资助。”

省扶贫办“从贫困村到示范村,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征文啦!

一个思路、一项举措、一种见解,都是一种声音!

我们期待你的声音!

9月热文推荐

1.假扶贫真诈骗,大家千万要警惕!

2.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yj/7742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