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 旅游游记 >> 当年的遂川县城,你有亲眼见过这些地方吗
(遂川县城鸟瞰)
《巴掌大的县城》——今上林
大约我记事时起,每晚半夜睡醒,就听到过有人打更,打更人手拿梆子和铜锣,一边敲打着报时辰,一边喊着:“小心火烛!”“谨防盗贼!”他们一年四季,风霜雨雪,从不间断。解放后,除了打更人,早上还有儿童团手拿竹鞭,沿街催人们起床,声称“睡懒觉者,责罚三鞭!”那时没人敢早上睡懒觉,我从小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我见过小时候的表兄(他小时候读书就住我家)当儿童团的情景,手臂上戴着红袖套,十分神气。
(泉江小学旧貌)
在我小的时候,遂川县城区范围很小,说它“巴掌大”是夸张一点,但县城东、西距离不到米,南、北距离不到米(加上泉江河及水南上、下街也不到米)。东边还没有到达现在的农贸市场,现在的小工业品市场(农贸市场西侧)以前叫“东门口”;西至县供电公司搬迁到现址即城南井冈山大道之前的那一个办公点(彭家祠旧址);南到老百货公司,那儿叫“南门口”;北至原来的县政府所在地、现在叫龙泉名苑(县政府西侧称“北门”)。这弹丸之地,就是绕城步行一圈也用不了一袋烟功夫。
(县委、县政府机关旧址)
县政府搬到现址前上一个办公地(现龙泉名苑)的南边有一广场,广场上筑有一台,以前叫“中山台”,解放后改称人民体育场,后来又改为人民广场,把台拆了改建在广场西侧。五、六十年代,广场上常常举行公审大会,这时候广场上人山人海,尤其听说有要枪毙的要犯时,更是挤得水泄不通。罪犯们胸前挂着一块大牌子,牌子上面写有两行字,上面一行写“××××犯”,下面一行写名字。公审大会开始时,照例是“首长”讲话,然后法院的人宣读罪犯罪行以及判决书,中途不时有人带头呼口号。宣布完死刑犯后,随即在死刑犯胸牌的名字上用朱笔画上一个大“×”,在其背上插上一块竹片,法警将其押上刑车,拉去刑场枪毙,胆大的群众会跟着刑车跑去观看。
(老百货公司)
中山台正对南门口有一条街叫文献街,南门口到河边一段叫做木匠街,因为两侧大多是木匠铺而得名。城西南正对罗汉寺街道有个小南门,小南门外护城河上有座小拱桥,小拱桥上有副对联:“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城南老城墙就在现在的东路大道位置,民国初期拆了城墙,我家还可以找出几块比普通二五八砖大得多的城砖,其侧面有“龙泉县城砖”字样。至今的小地名还有“城内”、“城外”之分,比如“城内冯屋里”、“城内彭屋里”、“城内张屋里”,“城外彭屋里”等名称。拆了城墙的墙基辟做一条大马路,称为“城脚下”。“城脚下”南侧有一条护城河,这所谓的护城河不过是一条五尺宽的水渠。护城河南后来又有一条街,木匠街以东叫东路街,这里是当时遂川城里最繁华的街道,现在成了东路小区沿河路;木匠街以西叫西路街。东路街老石拱桥以上一段又叫“沙窝里”,桥东叫“岸上彭屋里”。泉江河由西向东从县城穿过,河南岸沿河有两条狭窄的鹅卵石路面的街道,称作上街、下街。东、西路街与上、下街隔河相望,老石拱桥是南北的唯一通道。
(老龙泉大桥)
东路街两侧的店铺都建有骑楼,骑楼跨出人行道,使人行道遮阳挡雨,既方便顾客选购商品,楼上又可住人,扩大了居住面积,颇适合我们南方炎热多雨的气候。南侧靠河边的店铺后面临河建有吊脚楼,这些吊脚楼高高低低,款式不一,但错落有致,颇具特色,远看倒有点像湘西凤凰古城临河的吊脚楼建筑。可惜在数次的旧城改造中,这些骑楼、吊脚楼等古色古香的建筑被拆除,逐渐被钢筋水泥建造的“火柴盒”和“鸽子窝”式的西洋式建筑所取代,只深深地埋在我们这一代见证人的记忆中,成为历史。
(东路街)
(吊脚楼)
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物质紧张,按人头分配。买东西光有钱不行,还得有各种各样的票据。买米买面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买糖要糖票,买肉要肉票,等等...各种票据。
(遂川县絮棉票)
(遂川火柴)
水南上街、下街街道狭小,宽不过2米,街上铺的是鹅卵石,但街道两侧鳞次栉比的店铺似乎告诉人们,这里历史上曾有过“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等开张”的繁华。我县在实行殡葬改革之前,水南上街的棺材铺生意还十分兴隆。下街和西路街的茶馆店以及沙窝里的茶馆店也很有人气。县城西部山区的客家人喜欢喝茶,他们挑着柴炭、木梓壳、笋干、木器等农副产品,一大早来到城里,赶早卖个好价钱,然后买好猪仔,买好盐,买些其他山里需要的用品,就来到小茶馆里泡上一壶滚烫烫的茶水,要点瓜子、花生米等宴茶的小吃,在茶馆店里可泡上大半天,交流着各种小道消息,聊饱喝足,才高高兴兴地赶回家。
(沙窝里)
连接泉江两岸主要靠始建于清代的乐善桥,这是一座条石拱桥。据《遂川县城乐善石桥志》记载,该桥全长49丈多(约合米),宽2丈(约合6米多),九墩八孔。年1月,国民党为阻止日寇急速南进,将乐善桥北端炸毁一孔。年用木料粗简修复,可通行人。在桥下首米处的大樟树下用“汽划子”(渡轮)摆渡汽车。年6月发大水,乐善桥全桥倒塌。
(乐善桥遗址)
县城虽小,却有许多古迹,可是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在我的记忆中,上街项屋里有一座古塔,高七层,六角重檐式建筑。五十年代“破除迷信”,古塔边的庙宇被拆除,塔上的菩萨雕刻被铲掉,古塔也遭冷落,孤零零地立在路边,“文革”时被彻底“革了命”。东路街北侧的中部有个黄帝庙,旧时,这里香火鼎盛,信众云云,求签拜黄帝的人络绎不绝,据说还挺灵验。土改后,庙里的黄帝、菩萨等被毁,黄帝庙变成东路选区(后来称居民委员会)的办公处,部分屋子出租给卖篾器、卖土产杂货的店铺做库房。
(罗汉寺、邱家廈所)
中山台西边(现在的县教育体育局的位置)有一栋哥特式建筑,那就是遂川县的天主教堂,教堂呈“L”形,前面是个钟楼,尖顶,后面是礼拜堂,礼拜堂的走廊是拱券式,很有西洋特色,它也可能是当时吉安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中山台南文献街北口有个牌坊式建筑,因每逢中山台开群众大会,放露天电影,这里很拥堵,于是50年代末牌坊被拆除。文献街西边有一条百米长的名邦街,那儿有个万寿宫(现为遂川县博物馆),年1月5日,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农村第一个红色政权——遂川县工农兵政府。当年毛泽东就住在离此不远的罗汉寺邱家廈所,现该处的建筑是解放后重建的,里面还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的生活用具,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
城脚下文献街东侧有个五华书院,这个书院很大,解放后,驻过几个机关。上世纪60年代,泉江镇政府搬到里面。90年代,泉江镇与瑶厦乡合并以后,泉江镇政府迁瑶厦,五华书院被拆,改为县地税局办公地。听说,遂川县知名人士、五华书院校友、“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原广西大学校长陈宝锷先生之后人愿捐资在原地重建五华书院,在向县政府有关领导提出此要求后遭拒,因此,县城这一重要的文物古迹今后只能在史书中找到。在某些领导者看来,文化古迹哪比得上地方税收重要、实惠。
(老农贸市场)
县供电公司搬到现址前办公地点是彭家祠旧址,彭家祠是县城内最大的祠堂,分前、后两栋,中间是个大天井。祠堂里的大红漆柱子一个人抱不了,藻井的天花板上绘着色彩艳丽的古画。祠堂门口有对巨大的红米石雕刻的大石狮子,狮子雕刻得十分威武。这对大狮子为一雄一雌,雌狮子口里还有一球,这石球不可能雕好后放进去的,可是古代的工匠没有现代化的工具,怎么能把嘴里的石球雕刻得如此之圆?解放后,彭家祠成为县城开干部大会的临时礼堂。50年代,彭家祠被拆除改建人民礼堂时,这对石狮子还摆放在礼堂门口,“文化大革命”初期是“革文化的命”,后来也“革”了这对狮子的命,至今这对狮子不知去向。不过,现在县博物馆里面有一对石狮子,不知是不是这对,我也没找到知情人。但在我的印象当中,彭家祠的那对石狮子似乎比现存县博物馆的那对石狮子更高大,威武。
(医院)
遂川中学北面有个五峰书院,部分建筑还保持完好,是遂川县城保存下来的唯一的文化古迹。遂川中学后面原有个孤老院,人们戏说成“孤老县”,是收留孤寡老人及残疾人的福利院。听说孤老院门口有副对联很有意思,上联是:“想起来怎么得了”,下联是:“捱前去自有安排。”横批“听天由命”。我小时候去洲背玩耍时见过孤老院,但对联写的是什么就没有印象了。
(遂川中学大门旧貌)
县城里以前有好几口古井,分布在泉江小学、文献街、张屋里、水南松林、梁屋里、水南下街等地。水质要数文献街那口井最好,夏天天热,城里人喜欢到文献街打来冰凉甘甜的井水,把摘来的凉粉子用布包着,放在井水里反复揉搓,这含有凉粉子汁的井水放置一个晚上,就会凝结成胶冻状,像现在小孩子喜欢吃的果冻。把它舀在碗里,放点糖,滴上几滴薄荷油,用勺子轻轻搅碎,吃起来清爽可口,暑热顿消。
这凉粉子是一种藤本植物的果实,成熟的果实带粉青色,形状像窝窝头,但比窝窝头小。破开凉粉果,里面的籽浅黄色,密密麻麻像鱼卵。其藤茎上长有气根,喜欢攀缘在树上、岩石上、古建筑如石桥、砖墙上。还有一种和它类似的藤本攀援植物,也会结果,果实和凉粉子很相像,但个稍大,我们当地叫它“青匡子”,“青匡子”不可食用,更不能做凉粉。
(工农兵大道旧貌)
本文由网友“今上林”的网络自传《我这一辈子》编辑而成。文中提到的许多建筑,现在都已拆除或改建。大概要60岁以上的遂川人,才亲眼见过文中描述的所有场景......因年代久远,留存下来的图片很少,所以本文部分配图不一定与年代相符,请谅解!也希望各位网友能提供更多历史图片给我们。
(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