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 旅游游记 >> 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
1引言
聚落占据特定的地表空间区域[1,2],由固定的人群和公共活动场所[3,4]、生产生活设施等构成。生活在聚落中的人们在共同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特殊的社会关系[5]和宗教文化信仰[6,7]。传统聚落特指历史上就已经形成而至今仍然保存相对完好的古镇、古村落,它们保存着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历史风貌[8],至今仍然向人们展示着某些历史传统文化特征,如很多古镇古村落仍然传承着众多民间传统技术、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传统聚落具有科研、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价值[9],急待开展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因为“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近年来,由刘沛林提出的景观基因理论成为研究传统聚落景观及其文化特征的文化地理学新方法[8,10-16]。该理论通过借鉴生物学基因的分析方法提供了研究传统聚落文化特征的定量分析方法[17,18],创造性地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人文地理学的科学问题相结合。美国华人地理学家谢觉民先生在中国地理学会年年会上将该理论誉为“中国人文地理学者开展中国人文地理研究的典范”。目前,景观基因理论在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15,19,20]、传统聚落景观的区划及其文化特征区系划分[11,12]、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13]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湖南省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孕育了众多的传统聚落。这些传统聚落具有数量较多、类型丰富、形制奇特、建筑艺术高超的特点,是研究湖南省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文化特征的“基因”宝库。加强湖南省传统聚落的景观特征及其所蕴含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规律的研究,对于促进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合理有效利用、发掘传统聚落的内在传统文化特征、加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等都具有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国家和湖南省正式公布的30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收集了它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自然环境等研究资料,结合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及其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景观基因识别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流程,研究湖南省传统聚落的景观特征。
2湖南省传统聚落概况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东西宽公里,南北长公里,总面积达21万多平方公里。湖南省东以幕阜、武功山与江西交界,西凭云贵高原东缘与贵州接壤,西北以武陵山脉与重庆为邻,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接。全省地势北低南高,呈敞口的马蹄形,中部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境内发育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物产富饶。
湖南历史文化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全域即被纳入楚国版图,至清朝康熙三年(年),单独成为一省并确立至今[21]。在明末清初时期,湖南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2]。独特的社会发展历史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使得湖南省成为全国传统聚落分布集中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省区之一[23],如反映客家先民生存智慧的“聚龙居”、反映古代女性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特征的“女书”,等等。
众多的传统聚落是研究湖南地区历史上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特征的重要资料;有的以传统的聚居文化为主要特征,如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但仍保存完好的郴州永兴县板梁古村秉承了湘南古风水文化和宗族聚居传统的文化特征;有的体现了历史上所具有的良好的商贸与交通区位特征,如曾经成为湘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中心的洪江古商城。从湘北洞庭湖滨的张谷英村到湘南谢沫河畔的上甘棠村,从湘东井冈山的板壁屋到湘西沱江边的吊脚楼,这些以湖湘文化为底蕴的传统聚落无一不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24]。湖南省现存保护较好的古城11处,古镇40余处,古村61处,其中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单位22处[25]。目前,湖南省拥有国家级历史名村名镇7个,省级历史名村名镇23个[26](图1)。总的来说,湖南省的传统聚落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1)在聚落选址上,体现了“背山面水、左右两边围护”等效法自然的理想居住模式;(2)在建筑形制上,体现出了稳定与封闭的特点;(3)在建筑用材上,木结构建筑最为普遍,这是因为湖南盛产木材,建筑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点,但是地域差别显著;(4)在建筑布局上,湘北平原地区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特点,其它丘陵山地地区则随地势特点而有变化;(5)在建筑结构上,类型较为齐全,几乎中国南方的建筑结构类型均有保存,如既有干栏居及由其演变而来的吊脚楼,也有极具地域特色的窨子屋;(6)宗族聚居的文化特色鲜明,聚落中的祠堂、堂屋等公共建筑既具有湖南地方特色也是聚落的精神文化空间。
图1湖南省传统聚落分布示意图
3湖南省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识别
3.1识别方法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将传统聚落的景观特征分解为不可再细分的基本文化单元,并将其视为识别传统聚落景观文化特征的基因[10]。借鉴生物学基因理论,景观基因理论通过独特的视角[17,18]来发现并识别不同传统聚落之间在文化特征上的内在联系。
目前,景观基因识别主要依据“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的原则[10]。刘沛林等在进行客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的实践中[14],从建筑的二维造型特征、三维立体意象和空间结构特征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元素提取、图案提取、结构提取和含义提取等方法[8,10](图2)。元素提取的本质就是对景观特征的构成要素进行逐个分析的过程。图案提取则是指寻找具有鲜明特色和标志性文化特征意义的图案、装饰图形、特殊符号等图案的过程,如故宫中广泛使用“龙”图案进行建筑装饰就表明龙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结构提取是对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或者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其所蕴含的特殊空间意象等文化特征的过程,如张谷英村的整体空间布局为“龙”形布局。含义提取是元素提取和图案提取的有效补充,用于描述那些具有特殊的含义但又不具有特定物质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特征,如湘西地区广泛存在的傩戏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农耕民族对农神的祭祀过程[20],其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除前述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等方法了解公众对传统聚落景观的整体意象[27]的感知程度[28,29],结合空间统计学方法确定一些难于识别的文化特征[30]。
图2景观基因提取方法
3.2指标体系
将传统聚落景观的特征按照文化、环境、建筑特色、空间形态等角度进行分解并建立恰当的景观基因指标体系[29,30]是景观基因识别的前提。结合已有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从民居特征、图腾标志、主体性公共建筑、环境因子、布局形态等角度来进行基因识别;此外,还要考虑到心理要素、生态要素、美学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时序要素的影响[12]。本文建立了包括建筑特征、文化特征、环境特征、聚落布局特征在内的四大类共17项指标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主要是:(1)建筑特征包括民居特征和主体性公共建筑两个二级指标,民居特征从屋顶、山墙、屋脸、平面特征、局部装饰、建筑用材角度进行解析,主体性公共建筑则从公共场所角度进行剖析;(2)文化特征包括图腾、宗教信仰、服饰特点、特色饮食、生活习俗等指标;(3)环境特征主要反映了传统聚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特征,主要从地形地势(地貌)、临水布局、植被类型(聚落的建筑材质)角度进行描述;(4)布局特征既反映了古人在聚落选址过程中趋吉避凶的空间意象特征,又暗合了“天人合一”的朴素的自然观与生存哲学,既有整体聚落形态上的特征又有建筑结构在空间上的形态特征。不管是在我国北方地区还是南方地区,古人在营造聚落时既考虑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又顾及到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主动调适的心理特点,而且在建筑选材上也特别注重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特点,这些都是我们建立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
3.3识别流程
结合前述识别方法与指标体系,我们以国家和湖南省正式公布的湖南省历史名村名镇为例,通过广泛收集这些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生活习俗、生产活动、历史文化特征等研究资料,分析了景观基因提取的技术流程(图3):(1)根据建筑特征、环境特征、文化特征的基因识别指标提取传统聚落的相应基因,进一步建立这些基因的唯一编码,目的是将所识别的景观基因输入到GIS平台的数据库中方便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与制图输出;(2)从公共活动场所、宗教文化信仰等角度分析并识别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或者特殊的图形符号等元素,从而确定文化图腾基因,这样做易于确认具有主体性意义的图腾基因;(3)从2D形态、3D形态、空间布局形态等角度寻找聚落在空间形态或者空间布局特征方面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哲理,进一步结合传统聚落在选址方面所运用的传统哲理思想来分析传统聚落的内在文化特征,从而识别形态或布局基因;(4)对于无法直接通过图案、符号、图形等进行表达或者不具有物质外形但又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因子直接通过文本进行描述;(5)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或者问卷调查、专家评分等方法获取社会公众对传统聚落景观意象的认知,进一步确定上述步骤仍然无法完全识别的文化特征因子。对传统聚落的景观特征基因完成识别后,将基因分析结果输入到GIS数据库中,建立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数据库。
图3景观基因提取流程
3.4识别结果
根据前述研究,我们对湖南省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特征进行了识别,结果说明:(1)从主体基因来说,主要有姓氏图腾为主的宗族聚居型聚落、以男根作为图腾的生殖崇拜聚落、以传统的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居聚落、以古代便利的水运交通为区位的商贸聚落等基本类型,还有依托少数民族土司驻地或者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名门望族等而发展起来的聚居聚落;(2)从建筑景观的特征来看,主要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为主体,更早历史时期的古建筑遗存较少;(3)从传统聚落的功能类型来看,湖南省现存传统聚落在历史时期所承担的职能主要有商贸交通与农业生产两类职能,但以少数民族为主体而发展的传统聚落则具有军事防御职能;此外,南岳古镇是宗教信仰与祭祀活动为主而发展起来的聚落;(4)从传统聚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来看,地势和地貌形态特征成为影响聚落类型与景观特征的重要原因,大体上湘中、湘南地区传统聚落数量众多,约占全省总数的60%,湘西数量次之,这主要是因为湘中、湘南、湘西地区以山地与丘陵为主,交通相对较闭塞且城市化进程缓慢,传统聚落所受的现代化冲击较小;(5)从传统聚落选址的特征上来看,体现了易于耕作、取水方便,既可有效利用水运交通又能避开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特点;(6)从居住理念上看,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说”与易经中的“五行思想”影响深远,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朴素生态环境观,如“负阴抱阳、坐满朝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风水理念较普遍;(7)从空间布局形态特征上看,体现了传统的风水文化与传统美学相结合的特点,既与环境协调又追求吉祥如意,如会同县的高椅村形如其名,村落布局为“太师椅”形状;(8)从传统聚落所追求的空间意象特征上看,“天人合一”的山水意象、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意象、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宗族意象、讲求“人丁兴旺、富贵发达、追求美好”等吉祥意象的特征显著;这些意象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建筑物的屋顶造型、局部装饰、马头墙造型等特征上。各种基因之间的相互联系(图4)说明了传统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对湖南省传统聚落的形成与保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图4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内在联系
4湖南省传统聚落基因的空间特征
传统聚落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景观相互作用的产物,既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又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不同地方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对聚落的建筑外形、用材等产生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不同又会对传统聚落生产生活、与外界的交通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湖南省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体,区域内发育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湘西、湘南、湘中等地域单元内地理环境差异较显著。因此,从传统聚落的建筑特征、选址布局和文化图腾基因的角度可以总结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
4.1建筑基因的空间特征
建筑是聚落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设施,建筑艺术及其特征是聚落景观重要的文化特征。传统聚落中建筑的外观、造型、空间平面结构特征等都是重要的建筑基因识别标志。屋顶造型反映了传统聚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降雨量的多寡;山墙造型既具有传统美学特征又兼具防火、防盗、防御等功能;平面结构特征可以反映某些文化因素的迁移与发展变化。因此,我们选取湖南省传统聚落的屋顶造型特征、山墙造型特征与平面形态特征来研究湖南传统聚落建筑基因的空间特征。
1)从屋顶造型来看,湖南省传统聚落的屋顶造型主要有硬山顶、歇山顶、悬山顶、平屋顶四种类型。其中,以硬山顶和歇山顶最为普遍,在湘中、湘西、湘南各地的传统聚落中均有分布。平屋顶较为罕见,主要以与坡屋顶混搭的形式存在,仅见于新化县水车镇楼下村。从屋顶的形状特征来看,以坡屋顶为主,这与湖南省属湿润多雨的亚热带季风相适应。从形状变化来看,硬山顶有穿斗式的变化,歇山顶有重檐式的变化。
2)从山墙造型来看,湖南省传统聚落的山墙以“人字形”马头墙造型为主要特征,在湘西、湘中、湘南均有广泛分布。此外,山墙的形状特征变化主要有“土字形”马头墙、“波浪形”马头墙、盔顶式马头墙,并发展出了封火山墙的形式。其中,盔顶式山墙仅出现在岳阳县张谷英村。可见,山墙造型独特而又富于形式上的变化,在功能上以防火为主,这使得湖南省传统聚落的天际线既富于变化又颇具建筑美感。
3)从建筑单体的平面形态特征来看,湖南省传统聚落的平面形态特征呈现了形式多样的特点。主要有四合院、长方形围合式结构、单列式围合结构、并列式围合结构、干栏式围合结构、丰字形围合结构。此外,还有单进型或多进型单层、双层、三层结构等富于湖南特色的平面形态结构特征。在四合院的形式变化上,湖南省传统聚落中出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进”与“厅”相结合的四合院结构,如永州市零陵区的干岩头村出现了三进三厅的四合院。显然,湖南省传统聚落的平面形态特征基因以四合院形态及其衍生变化出的各种围合式结构、天井式四合院结构为主,广泛分布于湘西、湘中、湘南地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湖南以丘陵山地的地形为主,平地较少,四合院形制变化与占地空间缩小有利于节约土地。此外,湘西等地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出现了由干栏居衍生来的干栏式围合结构、吊脚楼等特色建筑;而在湘北洞庭湖滨湖平原地区,由于人口稠密,水运交通便捷,以商贸交通职能为主的传统聚落中演变出了既节约用地又便于营商、居住的“进”与“层”结合的建筑形式,如临湘市的聂市镇以二进、三进二层结构的建筑为主。总体而言,湖南省传统聚落的平面形态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上述几种系列的平面形态基因(图5)。
图5湖南省传统聚落的平面形态基因谱系图
4.2布局基因的空间特征
湖南省传统聚落在空间选址与布局形态上呈现了顺应自然地形地势,追求美好的环境与生态效应的特点(图6):
图6湖南省传统聚落空间布局基因的特征
1)以中轴线进行对称式布局,如边城镇和三甲乡古村落群体现了依中心轴线进行对称布局的特点。
2)棋盘式或棋局式布局,如王村镇为棋盘式布局、楼下村为棋局式布局;
3)干枝式布局,但也体现了顺应地形特征追求吉祥的特点,如杨市镇为枝干式布局,而张谷英村在干枝式布局的同时与周围地势共同构成了“龙”形的空间形态特点;
4)卦象式布局,如上甘棠村为乾坤卦象布局、高椅村为八卦阵布局、荆平村为八卦图布局;
5)适应自然地形式布局,如大园村体现了顺应地形的“U”形特征、坦田村体现了顺应地势变化的阶梯式布局、壶天村为狭长盆地中间的“人”字形布局;
6)与周围交通干线相适应的放射状,如南岳古镇呈现出了手掌形的放射状格局;
7)中心团块式布局,如楼田村与谈文溪村均为中心团块式布局、龙溪村为团块式布局。
4.3图腾基因的空间特征
图腾是传统聚落的精神象征和文化信仰。所以,图腾文化往往可以作为传统聚落景观主体基因的重要识别标志。湖南省的很多传统聚落都有着独特的图腾文化特征(图7):
图7湖南省传统聚落图腾基因的空间分布特征
1)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姓氏图腾。姓氏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而在我国具有“同姓同宗”的独特文化传统,成为宗族聚居的重要纽带。湖南很多传统聚落体现了姓氏图腾的特点,主要有:大园村、高椅村、杨市镇以杨姓为图腾,上甘棠村、干岩头村、楼田村以周姓为图腾,张谷英村以张姓为图腾,香花村以朱姓为图腾,黑砠岭村以龙姓为图腾,龙溪村以李姓为图腾,枫树山村以刘姓为图腾,坦田村以何姓为图腾。
2)由风水思想发展而来的生殖崇拜。谈文溪村有我国汉民族分布地区唯一的男根图腾。这是因为在村落营造的初期,村落旁边有一酷似女阴的天然岩洞,因而村民在风水先生的指引下在岩洞旁边建立男根状的磊石作为图腾。
3)少数民族聚落的独特图腾文化。寨市镇、大园村为苗族古寨,浦市镇为苗族与土家族的古镇,而苗族将枫树、水牛、蝴蝶等均视作为图腾。王村、里耶、边城是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古镇,土家族以白虎为图腾。高椅村为侗族聚居的古村,鼓楼为侗族的精神空间。这些独特的民族图腾文化在建筑装饰、服饰、祭祀、日常生产生活习俗中都得以体现。
4)独具湖湘文化特质的“傩文化”。湖南是“傩文化”的发源地。傩文化实际是中国农耕民族进行稻作生产和生活的真实反映,由傩文化衍生出来的“凤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凤凰神鸟图腾,成为湖南湘西地区广泛流传的图腾文化[20]。湘西地区至今仍有很多地方保存并流传各种傩戏,如辰河高腔已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5结论
湖南省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数量众多的传统聚落,湘西、湘中、湘南地区相对缓慢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和相对较为闭塞的丘陵山地又使得众多的传统聚落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它们既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对湖南省传统聚落的研究、保护、开发对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湖南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湖南省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都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以30个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例,结合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开展了如下颇具理论和方法价值、社会意义的研究工作:
(1)结合景观基因理论建立了包括建筑特征、环境特征、文化特征等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指标体系,据此进行了湖南省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识别,研究结果对于建立湖南省传统聚落文化基因数据库具有重要的方法参考意义;
(2)结合景观基因理论中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构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的技术流程,这对下一步研究工作中结合GIS技术建立湖南省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数据库和景观基因图谱具有重要的方法借鉴意义,同时也为全国其他省区开展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研究提供了借鉴;
(3)根据识别结果,选取建筑要素、聚落选址布局、图腾文化三类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基因,分析了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这对摸清湖南省传统聚落资源的家底,开展保护性的传统聚落资源普查,充分发掘湖南省传统聚落的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经济价值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6讨论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自提出至今,仅有短短数年的时间,其理论与方法本身尚需不断完善。尽管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充分结合了现有的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但是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完善:
(1)在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工作中,很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主体基因识别需要研究者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背景,在具体识别过程中还需要建立更多的有效方法和操作标准;
(2)景观基因理论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借鉴其它学科成熟的方法与理论;传统聚落是人类活动叠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复合体,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而目前的聚落地理学研究中较少借鉴自然科学领域成熟的理论与方法,这是值得深入的课题;
(3)目前的景观基因研究实践中尚未充分运用GIS,该学科的空间分析理论与技术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这成为了深入揭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在区域、群系、区划等方面和建立区域性识别图谱研究时急需解决的“瓶颈”。
(作者系曹帅强(-),男,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湖南省摇滚旅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主要从事GIS与社会文化地理学、智慧旅游与品牌战略营销。E-mail:cao_shuaiqiang
.上海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有哪些那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