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 旅游游记 >> 游古迹客都明珠梅县松口古街区
在“世界客都·中国梅州”中号称“客都明珠”的梅县东北部,碧水青山中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客家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棵印”被中外建筑专家、民俗学者并称为中国五大民居。客家母亲河的梅江下游北岸,店宇林立,樯桅毗连,沿江29个斑驳的大小码头石阶延伸街区的大街小巷……隔江眺望,古镇如同漂浮在清波绿水中的一条长长金链,闪烁着千年的光辉,这就是中国民间山歌艺术之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的梅县松口镇。
一、千年古镇客都明珠
松口镇距梅州市区54公里,地处闽粤要冲,水上交通发达,自古至今商贸物流活跃。其建置于南汉乾和三年(年),距今已越千年。在这只有3.2平方公里的圩镇,人文底蕴深厚,客家民风淳朴。现有常住人口2万多人,而旅居海外30多个国家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却有8万多人,是梅县重点侨乡。
松口古街区,由清至民国时期建设的沿江主街道,自上游西端上坝码头起,至下游和平东路东端船厂止,全长多米,连接分段次第冠名为中山路、繁荣西路、繁荣东路、和平西路、和东平路和南北街口分别连接中山路的清代庙前街,连接繁荣东路的明代世德新街、“柴圩坪”等组成。古街区有店铺圩场、桥廊亭塔、书院庙坛、渡口码头,百舸争流、竹堤翠列……倒映在梅江河畔,水光接天,如同粤东的“凤凰古城”。行走繁荣路、和平路……西式连券骑楼,其柱挺拔,或方或圆;楼面灰塑几何图案,线条流畅,立体感强,洋溢着迷人的南洋风情,仿佛身在异域他乡;踏进世德新街、鱼巷口……探古寻幽,心旷神怡地领略明清古韵;大小码头停泊着舟船小艇,河岸古榕婆娑,在晨曦朝阳中,江边浣女影绰间偶尔传来的山歌号子,让人心驰神往……古街店铺依江而建,鳞次栉比,山环水绕中形成特有的古镇水城风貌,难怪游客情不自禁地感叹:松口古街区堪比湘西凤凰古城,不愧为“客都明珠”中的珍品!
二、古镇街区客家侨乡经贸文化的缩影
据《松口镇志》记载,宋时松口古镇街区已有集市。
明代松口李氏“世德堂”族人合力所建的“世德新街”,全长米,街宽2.5米至3米,多间店铺形成东西走向的狭长街巷。店铺平面布局对称方正,“楼下经营,楼上寝室”,如同现代商住楼。夯墙灰瓦面的两层建筑,活动木板铺面宽为3至4米不等,临街仅容一人站立的阳台,别具一格。街道中央设下水道汇集两边店铺的排污废水,水沟宽约0.8米,占街道面宽近1/3,水沟覆盖预制规格统一的活动石板,以便清除水沟淤塞,科学实用。活动石板与三合土铺筑的街道路肩浑然一体,使街道显得古朴深邃。店铺楼宇,租赁所得,“世德堂”族人秉承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全部用于办学。“世德新街”东面街口连接的“柴圩坪”,自古至今日常农贸活跃,本地农副产品和来自潮汕地区的海产品极为丰富,每逢农历二、五、八圩日,更是吆声鼎沸、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清至民国,由西向东沿江建筑的多间店铺所形成的古镇主街道,分段次第冠名为中山路(长米、街宽5.5米)、繁荣西路(长米、街宽4.5米)、繁荣东路(长米、街宽4.5米)、和平西路(长米、街宽4.5米)、和平东路(长米、街宽4.5米),全长约1公里。临江多间店铺形成曲折起伏的古镇轮廓线。昔时店铺经营百货、布匹、米店、京果、糖烟酒、饮食店、酒楼、旅社,还有打金店、汇兑庄等。沿江29个大小码头,分布合理地连接着古镇的大街小巷,解决了水上搬运、旅客航运和居民挑水、洗衣等问题,使古街区交通顺畅。平面布局纵深宽敞的店铺,既有古朴传统的木板铺面,又有南洋风格的连券骑楼,使古街连片店宇中西合璧而富有变化,临江吊脚楼与店宇亭顶建筑,别开生面。十字街口往南连接繁荣路建于清中期的江边20多间店铺,形成长20米、宽4.5米的长巷短街连接江边小码头,是麦氏水上“疍民”集市卖鱼的地方,故称为“鱼巷口”。
斗转星移,历史的步伐跨越近代的门槛,留下了鲜明烙印。清末至民国时期古镇先后有广东潮州会馆、江西寻武会馆、福建武平会馆、五华会馆、兴宁会馆、蕉岭会馆等设立于古街,孕育了华侨之乡,成为梅州地区最早接受资本主义思潮的地方。洋行客栈、骑楼建筑、连券式的廊柱窗饰,仿佛还在诉说着华侨的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火船码头斑驳的石板台阶、石柱船栓、河神公坛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富有南洋骑楼建筑风格、店宇中英文塑书的“松江旅社”赫然在目,其时为梅州地区最早最大的旅店;昔日梅州华侨出洋谋生或归国返乡多在此投宿,从旅社门前火船码头乘船经汕头赴侨居国,是梅州华侨出洋的第一站和回国探亲的中转站。松江旅社矗立于火船码头,俯瞰滔滔东逝的梅江水,悠悠岁月中,不但见证了古街区的兴衰,同时也见证了梅州华侨离乡背井、远涉重洋的悲欢离合,而今常有侨裔循着祖辈的足迹探古寻幽、寻根问祖,成为海外游子萦怀桑梓和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民国初期侨资建造的梅东桥,位于古街区东端,雄跨梅江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但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交通环境、促进了粤东北的贸易活动,而且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交通作用。地处古街区繁荣路的火船码头,是闽粤两省内陆连接汕头出海的广东重要港口和商贸物流的集散地。闽商、潮商、客商、侨商的广泛交流,促进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客家侨乡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古镇街区充满活力,长盛不衰。清代嘉应州(今梅县)所辖的松口镇,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富庶一方,故有“松口不认州”“松口小香港”等俚语,道出了松口古街区的繁华兴旺,在粤东卓然独秀。
三、古镇街区建筑蕴含人文科学
松口古街区文物建筑丰富,尤其是上坝码头、火船码头、世德新街、松江旅社、公裕源米店、松江书院、关帝庙与关帝码头及庙前街等明清时期和民国期间的建筑物,亦中亦西,各具特色,成为古街区的道路坐标。
由于松口古镇地处梅江下游常常遭遇洪水侵袭,故沿江古街建筑多为三至四层,有些甚至高达五层。有些店铺建筑用客家人独特的红糖、糯米饭搅拌三合土夯墙或洋灰砼混结构,墙体坚固,不惧洪水浸泡。楼层则大多为木板棚,可视洪水高低逐层揭开木板棚,以消除水压对楼层的安全威胁。有些洋行客栈干脆建造时就在楼棚中央设计天井,平时既可通风采光,又可装吊店内储存的货物,遇洪水侵袭也无需拆掀楼层木板棚。为预防特大洪水的侵害,大部分店宇山墙垂脊为阶台式,可供人在山墙垂脊上拾级行走,既美观又可做洪峰期间的最后安全防线,在楼顶坚守或等待外来船艇的救援,无须揭瓦拆梁损坏建筑而逃生,体现了人们在大自然中生存的智慧和科学总结。古街店铺山墙至今仍可见到当年店主标识历年洪水的标高记录,成为另类的民间水文历史档案。
四、中原胄裔英才辈出
古镇街区,文教昌盛,更因灵山秀水而英才辈出,又是辛亥革命的摇篮之一。明清有翰林4名,进土9名,举人27名。明代翰林李士淳重建“松江书院”课育俊才;清代著名经史学家吴兰修著有《荔村吟》、《草桐华阁词》、《南汉纪》、《端溪研史》等,传诸于世;饶应坤、饶轩、饶轸父子三进士成为美谈;清翰林温仲和弃官从教,倡办松口公学(今松口中学),总纂《光绪嘉应州志》;著名华侨实业家张榕轩、张耀轩昆仲等在潮州创建全国第一条侨建铁路;谢逸桥、谢良牧昆仲积极开展同盟会活动;同盟会松口分会创办“松口体育传习所”,为辛亥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饶辅廷、林修明、周增舍身报国,成为黄花岗英烈;侨领梁密庵支持国民革命,“踊跃输将,军储赖济”,孙中山特颁“旌义状”。他们是松口古镇街区的骄傲和历代众多志士仁人、侨贤乡绅中的佼佼者,彪炳千秋。
此外,年5月29日,鉴于同盟会松口分会的工作卓有成效,孙中山由大埔三河溯江而上视察松口时,从火船码头登岸,视察了当年同盟会设在繁荣西路的地下联络站“公裕源米店”、松口公学(今松口中学)等,下榻在“爱春楼”。年5月,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蒋介石,由汕头乘船赴梅县城途经松口时,曾做短暂停留并下榻松江旅社。年6月,中共中央妇委书记、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莅临松口公学(今松口中学)发表演讲、宣传革命时,也曾下榻松江旅社。年9月,国民革命军东路北伐军军长、潮梅警备司令何应钦部与北洋军阀刘俊部在松口激战7天,松江旅社曾做东路北伐军的司令部……
根自中原,家在松口。古镇街区居住着多个姓氏的中原胄裔,百姓聚居,实为罕见。古街区的客家方言,声腔婉转鸣丽,极具地域特征,堪称中原古音的“活化石”,成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客家天地》栏目的主播音。稚声童谣,中原古韵,千年传诵《月光光》,蕴含着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重视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民间信仰多元化。“未有嘉应州,先有杨、古、卜”的俚语,道出了客家先民迁徙卜居当地的悠久历史,其中麦氏水上“疍民”成为梅州客家聚居地中的唯一独特风情。
五、人文资源丰富多彩文物保护网络健全
保存完整的松口古街区,是客家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和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保护传承的平台与空间。每逢岁时佳节,古街客家民俗事项丰富多彩,如春节舞狮、元宵赏灯(上丁)、春秋祭祖、端午赛舟、中秋对歌等,具有浓郁的侨乡风情。
松口山歌是中国著名民歌,并于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同扬州小调《茉莉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梅州客家山歌”的典型代表。“自古山歌松(从)口出(‘松’在客家方言中与‘从’同音),哪有山歌船载来……”民间世代相传歌仙“刘三妹”的故事,堪与广西“刘三姐”的故事媲美。松口客家山歌在20世纪50年代孕育了被誉为“山茶花”的地方山歌戏剧,其代表剧目《挽水西流》和《唱夫归》均取材侨乡故事,长演不衰。年起,梅县已连续举行了29届“中秋山歌节”,其中多次在松口古镇举行。充满乡土气息的松口山歌成为联系乡情、侨情的精神纽带。6年,梅县以原生态的松口山歌创作的“千人山歌大对唱”《客家山歌特出名》,参加6年梅州国际山歌节,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纪录。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汉乐”,在古街区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群众喜闻乐见,并得到传承。
古街区富有客家侨乡风味的美食,品种繁多,尤以被孙中山亲临松口镇倡导国民革命时称为“羊打虎”的客家酿豆腐和船仔粄、鱼散粉、仙人粄、味粄等最具地方特色。
年同盟会成立时建立的松口图书馆,是中国最早的乡镇图书馆。年,为纪念孙中山“曾亲莅松口鼓励民众参加革命”而建的“中山公园”,是中国最早的乡镇“中山公园”,公园内同时筑有纪念华侨富商梁密庵的“密庵亭”,亭内复制孙中山特为梁密庵颁发的“旌义状”,以及蒋介石、于右任、林森等民国党政要人的挽联、题词手迹,年被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孙中山莅临松口时下榻过的爱春楼和世德堂、元魁塔等分别被公布为省、县文物保护单位,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部签订了《文物保护单位使用协约书》,建立了县、镇、村及使用单位或业主的保护网络。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录不可移动文物42处。迄今公布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1项,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2名。足见古镇街区人文资源丰富多彩,随着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保护和中外游客的络绎不绝,也使原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日益提高并付诸行动。例如,元魁塔是梅县仅存的一座保护完整的明代古塔,昔日梅州华侨乘船出洋谋生或回国返乡必经塔下,成为海外游子萦怀的标志性建筑。年,由县政府拨款和当地海内外乡贤集资全面修葺。又如,近年来当地居民先后募捐修葺了清代抬梁式石板桥——铜琶桥、单孔石拱桥——云车桥。生活在古街区的业主常年自觉检修屋宇店铺。
古镇街区独特的客家风情,吸引了中外游客。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凤凰电视台先后前来拍摄古镇街区风情。年至今,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片《大迁徙》、《走遍中国》、《客家足迹行》等摄制组,先后前来古街区拍摄,进一步提高了松口古街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近年来,潮汕平原、珠三角地区和毗邻的闽西地区自驾游客人,更是络绎不绝。驻足江边,临风近看远眺,舟楫泛波、元魁塔映、铜琶石桥、粤东名山阴那五指峰等历历在目;甘露亭中听客家山歌、品客家美食、拍客家风情,令游客流连忘返。
综上所述,松口古街区的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习俗仍保存完好。现存自明代至民国时期所建的街区,布局合理,富有时代特征,历史建筑及空间格局保存完整,居民仍生活于此,保持着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文化活力。为进一步做好松口古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梅州市委六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年梅县政府工作报告、县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松口要启动“南洋古道、千年古镇”规划建设,盘活古建筑,提升古文化,营造水景观,重现“日看千帆过、夜观万盏灯”的辉煌。
(文章转自“中国文化报”)
若想了解更多旅游信息,请白癜风应该怎样治疗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yj/4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