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庵古镇
张宝林
历史风貌
古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曾是夏王启伐有扈氏“大战于甘”的地方。古镇坐落于甘水中上游。上古时称“甘野”。据文献记载:夏禹死后,其子启继王位。这种废“禅位”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引起了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同姓邦国有扈氏起兵反对。公元前年,夏王启率领军队沿雒(洛)阳西大道西进,越崤山,滨黄河,经桃林,过华山北麓抵达有扈氏国,双方大战于甘。有扈氏败,沦为“牧竖”(即放牧奴隶)。又《尚书甘誓》云:“甘,地名,有扈氏国之南郊也。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周至县志·甘野图》注:“甘在户县西南。而户即古扈。”《夏书》大战于甘即此,“甘野在县东50里,即古有扈氏国之南郊。夏启立,有扈不服,大战于甘,召六乡、作甘誓。今邑中甘谷水出处,曰甘河,即其地。”甘峪口望仙坪古有夏王庙。古镇商代为郝国。郝国系商之诸候国。据《陕西地理沿革》记载:“商帝乙之弟期封于郝,即今之祖庵镇辖之郝村。”今郝村存有一古石桩,刻有“古郝国”字样。又有庙碑记载:“今之郝村即古号为郝国是也”。晋、唐年间,古镇归户县管辖;宋大观元年()设置终南县,辖于终南县;元至元八年()撤销终南县建制,划归周至县辖。年元月,周、户两县以白马河划界,古镇重归户县管辖。古镇在于宋代便形成大的村落。因刘蒋两姓居多,故叫刘蒋村。宋、金时期,此地属宋、金、元反复争夺的地区。其间,虽战乱频仍,但因有东西甘河之水利,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形成集市贸易,故改刘蒋村为双溪镇。金正隆年间,咸阳人王重阳来此,筑穴建庵修道,创立全真教。后全真教得到金、元朝庭的认可与支持而大兴。王重阳被尊为祖师,其弟子马丹阳、丘处机于此重建祖师之庵,(亦称“祖庭”、“祖堂”)四方称为祖庵。双溪镇亦因之改称祖庵镇,迄今已有余年。年农业合作化期间,古镇四街与黄堡等3个邻村组建了祖兴社。公社化后,四街分为四个大队;年在“农业学大赛”运动中又合为一个行政村祖庵村,于年按东、南、西、北街又分为四个村。
祖庵古镇处关中腹地偏南的甘水之畔。南依终南(山),北临渭水,西望周至,东接县城,沃野良田,山环水绕。远望南山如黛,峰峦屏障;甘水出峪,自东南逶迤而来,于镇南三里处的“前渠”分流,一支向西绕镇北去,称西甘河;一支向北穿镇而过,称东甘河。两支流又于镇北五六里处合流折向东北入涝河,汇归渭水。古镇处形似桑叶的这方土地之中,被二水环抱,实为风水宝地。元栖云真人王志瑾自汴京来重阳宫,见其山水形胜,遂开渠引涝水,环抱其宫。谓曰“双龙盘护,真万世之福田也”。民国十年()刘昆玉编著《广两曲志》对周至东南区八所(即祖庵、蒋村、甘河一带)评述:“考兹区形势,甘水翼之。北有射熊馆,守住水口,为大罗星;中有淳风岭;东趋回结大环城;是以郝村分封,五帝肇基,重阳建宫,三辅巨观。加以九峰峦峙,六耳泉澄,青松林密,五行荟萃,一气联结;此代生贤哲,间有飞仙,所由来也……今虽地脉暂歇,然积久必发,地理宜然。”东甘河于年冬,周至整修甘河时截掉。年冬,户县实施园田化将甘河裁弯取直,河道东移,贴镇西侧而过。
古镇分南北东西四堡。清代至民国年间,四堡各有城墙,且相互连结。南城门门楣书“终南毓秀”、北门书“祖庭览胜”、东门书“紫气东来”、西门书“西望瑶池”。在连城墙之内,形成一个中心,称为街,又分东南西北四街,鸟瞰远望,古镇呈十字花形状。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各堡城墙先后拆毁,街堡相通后,四堡名称渐失,多称祖庵四街。 古镇南高北低,土质松散,且多水,到处泉涌溪流。有“南街透沙水,北街夜潮地”之说。南街城西南角外有一“凉水泉”,涌流而出,川流不息,不知源头深远几何。绕镇西与另一溪流汇合,向北流经筠溪道院西入甘水。泉水清爽甘甜如露。暗泉中,有青、白蝉一对,遇雨天或月夜常于泉口嬉戏。该泉于甘河改直后枯竭。 上世纪50年代以前,古镇西门外有“三义庙”;南门外有“药王庙”、“魁星阁”、街中有“关帝庙”;东门外有菩萨庙(又称高庙),北门外有“重阳宫”,以重阳宫最负胜名。重阳宫乃“天下祖庭”、“全真圣地”,宫殿巍巍,碑石亭立;千年银杏树,挺拔苍郁;甘水盘护,竹林环绕,为古镇增色。镇中城隍庙供奉着祖庵八所总城隍。庙门前耸立着铁旗杆,一对石狮雄踞两旁。民国年间,祖庵区公所曾驻庙内。建国后,祖庵粮站、派出所、法庭曾先后作为驻所。清、民国时期,因古镇所在地东南区距周至县城较远,县府曾在此设置派出机构,俗称“二衙”。古镇南街以王姓为主,在街中建有王家祠堂。西街以李、赵、徐三姓为主,西门外建有李家祠堂。
商业贸易
古镇居民,以农为主,但因居于集镇,在工副业方面又各有特点。南街以种菜为主,肩挑车推贩卖蔬菜;东街做小生意者居多;西街多殷实户;北街靠近重阳宫,又曾是“民团”驻地,因之,流传说:“有锤(打架)甭在南街打,有钱甭在西街使,有势甭在北街逞,有奸甭在东街耍”的民谣,形象地勾勒了古镇四街的民风特点。宋代古镇便形成集市,是山货与方园几十里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之地。镇中商铺栉比。清末民初,便有晋商数家落脚。南街有“公顺源”铁瓷铺、“仁合全”杂货铺、“祥胜魁”京货铺;东街有“崇德昌”、“务本生”中药铺;北街有“义顺源”铁瓷铺。逢双集日,四路八方川流不息。粮市、柴市、菜市、肉市,一街两行,交易繁忙;大、小店铺生意兴隆。东甘河穿镇而过,明正德年间,古镇“王氏三贤”之一的王元凯主持修建,用石条彻成的“瑞福桥”(俗称东桥,此桥于年祖庵公社建造纸厂时拆毁)临街跨水,桥下涓涓流水,桥上市井繁荣,日上市人盈万。成为趣谈的是在民国年间,南堡北城楼东侧长着两棵高大的古柏,一对老鹰筑巢栖居于上,逢集日,俯视着赶集回归的人们,发现提着肉、麻花等食品的人便俯冲而下,抓走食物,有时还抓伤人。久之,赶集者便把食品等包裹得严严实实,以防猎取。
古镇“三会”
古镇一年三会。正月“上九会”、四月八“忙笼会”、八月四“忙罢会”。“上九会”。正月初九会起源于祭祀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为重阳宫庙会,俗称“上九会””。祭祀、文娱活动从大年初一凌晨去重阳宫抢头柱香、祭祀重阳祖师开始直到元宵节。期间主要活动有祭祀重阳祖师、锣鼓会、灯笼会(灯市)、亲戚拜年聚会等。 大年初一,吃过哨子面,人们便走出家门,聚集村中,敲锣鼓,穿街过巷,边敲边行。一日几出,直到“破五”。过了初五,四街锣鼓方可出村上街。历史上,不知何因,西、南街结盟,东、北街结盟。一方盟友如有约请,锣鼓相互往来。待到过了初九,四村锣鼓多在街什字聚会。锣鼓聚会时,四家各有地界,不可擅越。如有越界,容易发生纠纷。民国年间,曾发生东堡与南堡在街十字因会鼓群欧伤人的事件。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锣鼓会便告一段落。 灯会。大年初二,花灯开始上市,到初八、九灯市最为繁盛。各种花灯,一街两行。初九又为古镇亲戚会日,晚辈为长辈拜年,长辈为晚辈送灯,大多于初九拿着年礼,提着灯笼,拜年、送灯一次进行。儿童玩花灯,一般过了初九会,晚上街巷便出现了花灯直到元宵节。不分穷富,每家孩子都必须打灯笼。到正月十六,各家孩子打着花灯,在街巷中互相碰撞火化,以表示元宵节过完了。“四月八会”。缘起于清嘉庆年间,西堡重修“三义庙”所立庙会。时值农村夏忙前夕,农家各户均需购置杈把埽子等农忙用具,故又称“忙笼会”、“农忙会”。会期一般五到十天,会期长、规模大、范围广、上市品种多,加之有大戏、马戏等多种文娱活动,吸引方圆四五十里的群众赶会。如遇丰年,盛况空前。
“八月四”古会,又称“忙罢会”。主要是亲戚聚会。时值夏忙已毕,秋收将至,农活不多,气候宜人。亲友聚会,话夏之丰欠,秋之期盼。
自“文革”后,八月四会改为七月初五,使人们感觉会日多了些炎热,少了些凉爽;多了些繁忙,少了些闲暇。
祖庵碑林
被列入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祖庵碑林”,是民族之瑰宝。很久以来,祖庵民间留传着重阳宫有72个蛟龙碑。为啥这些碑石到处有,是因为碑石会走.当驮碑子的神龟眼红了,就会驮着碑子走。其实,兴盛时期的重阳宫范围很大,加之周围属重阳宫管辖的宫、观的石碑,更显其分布范围之大。根据“石碑分布示意图”,原所立碑石均有一定的位置。到建国初,重阳宫碑石散置于近十里范围内的田间、坟头、宫、观遗址,遭风雨浸蚀与人为破坏,面临灭失的境遇,引起了宗教界与政府的
到清代,经明末清初之战乱“垣墉崩塌,殿宇倾颓,野居而露处。”于乾隆年间,“镇堡土庭而修葺之。”同治年间,又进行过一次小的修葺。到建国前夕,仅存老君殿,灵宫殿,祖师殿三座建筑。建国后,重阳宫得到了保护与修复。年,“祖庵石刻”被列入陕西省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年,省政府拨专款集中竖立碑石,建成“祖庵碑林”;年,征用祖庵北街土地3.14亩,修建围墙;年,成立重阳宫文物管理所(后交道教协会管理);的,重修祖师殿,灵宫殿;年,彩绘重阳宫山门。年,祖庵重阳宫碑林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成为关中的旅游景点之一。 具有近千年历史的重阳宫,在古镇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传闻轶事。第四节 王重阳及其弟子在祖庵的道教活动古镇是王重阳创建“全真教”的起根发苗与其遗蜕归葬之地。 祖师王重阳,原名德威,字世雄。出俗入道后更名吉吉,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大魏村人。其家业丰厚,自幼崇文尚武,文武两长。因当时关中沦于金人统治之下,仕途无望,逐产生愤世嫉俗的思想,整日纵酒泄愤,行为风狂,对社会现实以消极反抗。切如《全真教祖碑》以曲笔感慨的写道:“幼之发秀,长而不群,工于谈笑,妙于斯文,又善骑射,健勇绝伦,以文非时,复意于武,勘定祸乱,志欲斯举,文武二进,天不与我”。久之,愤然离俗入道以求“全真”,立教布道以求济世。1、甘河桥遇仙悟道金正隆四年()重阳48岁,传说此年六月十五日,王重阳在终南甘河镇桥头酒肆首遇二仙道,(“八仙”中之钟离权与吕洞宾)与之皆出世语,并授以口诀,飘然而逝。自此,其悟道出家。今甘河乡甘河村“遇仙桥”仍在。2、南时村修炼得道甘河桥遇仙的第二年,即金大定元年()王重阳择古镇东北3里之南时村(今祖庵镇辖之成道宫),自凿一墓穴,深丈余,筑冢数尺,内设“王害风灵位”,自曰“活死人墓”。其独居穴中,修炼三年。他离绝尘世,感悟“活中得死”与“死中求活”。这种“活”,不是主要靠五谷等物质生活,而是修真养性,炼丹服药,修炼而成道家的内、外丹。“存神养浩全真性”(王重阳诗句)是全真教丹法的要领。其主要在于炼内功“全真性”来延长寿命,获得特异功能,即成道。他在“活死人墓”中自埋“四假”,苦修苦炼了三年的成道(即所谓神仙)。他又在墓穴四角各植海棠一株,意在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他的这个远大理想,虽然没有自己亲眼看着实现,但经他的高徒马丹阳、丘处机等的努力,使全真教成为中国道教的一个独立派系,吸引了众多的士大夫和民众,在北方风靡近一个世纪;也赢来极其辉煌的重阳宫。3、刘蒋村结庵传道。 王重阳在“活死人墓”修炼成道后,于金大定三年(),填了墓坑,迁居刘蒋村(即改名后之祖庵镇),结茅而居。在居刘蒋期间,四处奔走,广交朋友,劝道传教。被周边民众视为高人。时有秦州甘泉今陕西甘泉县)人和玉蟾(名德瑾),京兆终南(今周至终南镇)人李灵阳等幕名于大定三年来刘蒋,与重阳同庵而居,早出晚归,传播教义。后又有乾州礼泉人史处厚,自幼慕道,前来结盟,遂受允纳,训号洞阳子;京兆栎阳(今临潼县)人严处常投刘蒋拜重阳为师。他们志同道合,辛苦奔忙,在重阳的指点下,自修以全“真性”,外修以全“真行”,广传教义,在关中地区交往了许多人,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初步奠定了“全真教”的根基。4、羽化归途,归葬祖庭。王重阳为实现其“使四海教风为一家”的远大理想,决定前往山东蓬莱收徒立教。于是于金大定七年()四月,自焚其庵,人们不解其故,他笑而答曰:“三年之后,别有人修”。四月二十六日,他辞别了和王蟾、严处常等,又告别刘蒋村众乡亲,途经咸阳,与家人话别后,开始了长途跋涉前往山东的传教收徒活动。重阳离开刘蒋后,和玉蟾、李灵阳等遨游终南,继续传教,而全真教的创立与发展遂东移矣。 王重阳在山东半岛宁海等地,宣传教义,创建教团,发展道徒,发现培养道会骨干“全真七子”,并在马丹阳为其安排的住宅题额“全真庵”。由此,全真教正式创立。5、丹阳祖庵弘道。 金大定十年(),王重阳携弟子马丹阳、丘处机等“四真”,从山东掖县起程西归,途径卞京(今河南开封)羽化。临终时曰:“丹阳已得道,长春已知道,吾无虑也。”又嘱丹阳:“可赴终南刘蒋之故居。”言毕而逝,享年58岁。第二年,丹阳等在刘蒋村结庵,为其师制葬所,于大定十二年,率众赴卞梁迁重阳遗蜕归葬故居。守幕三年后,丹阳构筑一广庭,书额曰:“祖庭心死”,以表其承师弘道之志。丹阳在祖庵环居期间,足迹遍及周、户及关中、陇西等地,传道收徒。许多官僚士庶,诚心向道者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祖庵。拜丹阳为师,归依祖庭。不少人经过丹阳传授道妙,长期修持,成为全真教的中坚力量。如后来的重阳宫主持,一代宗师吕道安、毕知常等皆是丹阳弟子。全真教的兴起,实乃重阳创立之,丹阳恢弘之,长春光大之,一代又一代宗师承继之,他们在古镇这个地方,为全真道教的创立与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贡献。第五节 祖庵重阳宫碑林被列入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祖庵碑林”,是民族之瑰宝。很久以来,祖庵民间留传着重阳宫有七十二个蛟龙碑。为啥这些碑石到处有,是因为碑石会走,当驮碑子的神龟眼红了,就会驮着碑子走。其实,兴盛时期的重阳宫范围很大,加之周围属重阳宫管辖的宫、观的石碑,更显其分布范围之大。根据“石碑分布示意图”,原所立碑石均有一定的位置。到建国初,重阳宫碑石散置于近十里范围内的田间、坟头、宫、观遗址,遭风雨浸蚀与人为破坏,面临灭失的境遇。引起了宗教界与政府的关于白癜风治疗药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jt/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