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 旅游交通 >> 现场教学主题报告,全国顶尖数学教师会集
全国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教育质量绝对不可能超越教师的质量而存在,优质的教师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日前,小学数学“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名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李沧区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全国顶尖数学教师——华应龙、刘德武、贲友林、罗鸣亮等大咖现场教学并做主题报告,全面围绕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根据小学骨干教师队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李沧区百余名数学骨干教师参会,两天的听课观摩,让老师们近距离感受到名师的课堂风采,一睹名师授课风格,对如何贴近学生实际,高效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刘德武:
刘德武,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小学教研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刘老师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工作,他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提倡“在后退中前进”和“跳出数学教数学”,逐步形成了“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他先后五次被评为北京市及宣武区先进教师。
刘德武老师课堂:欢声笑语中完成练习题
灵活、亲切、活泼是刘老先生课堂的代名词。在他的课堂里总是笑声不断。
“这是什么?是足球。你一定很喜欢足球。这是睡着的小乌龟,只有乌龟壳。现在小乌龟开始做体操了。1!小乌龟伸出了头。这是轴对称图形吗?是!2!小乌龟伸出一只爪子,这是轴对称图形吗?不是,一边有爪子一边没有。3!小乌龟伸出另一只爪子,这是轴对称图形吗?是!...7!小乌龟头往右摆,这是轴对称图形吗?9!小乌龟不动了。为什么?广播体操没有9,因为体育老师不认识9。”哈哈哈,台下的学生和老师都给逗乐了,不知不觉做了九道判断轴对称图形的练习题。
在小乌龟伸出一只爪子的习题中,为了孩子更深入地理解,刘老请一位小姑娘上台,捂住她一只耳朵,解释道“我们人也是对称的,所以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耳朵。”对于这种直观的演示,孩子们既兴趣盎然,又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珍爱身体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这不是轴对称图形。诸如此类的教学设计不胜枚举。这的确是一节信息量庞大的课,可学起来又是那么轻松自如。
——李沧区辛玉倩老师课堂记录
华应龙
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系“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分册主编。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播放其教学录像,中央电视台在“当代教育”专栏、《人民教育》在“名师人生”专栏做了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
《认识面积》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内容。华应龙老师所教授的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面积的开始,是后面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基础。
一、导入环节,追“根”寻“源”。
华老师从美丽的凤凰古城里具有传统特色的织布艺术作为切入点,顺利的导入课堂,通过让学生创造成语“积—成—”,让学生认识到很多物体都是由小的积成大。
紧接着,华老师手拿一本厚书“这本书有几个面?”“书的厚的这一面是怎样形成的?”渗透面是由线组成的这样的认识。“两本厚度不同的书,哪本书的面大?”得出结论:同样的线越多,积成的面越大,引入“面积”的概念。
二、新授环节,环环相扣。
“面的里面除了线,还有什么呢?”华老师通过孩子们熟悉的“白雪公主”的故事进入课堂的新授环节。
华老师先让孩子帮白雪公主选床,比较床的面积谁大,怎么比较,学生得出结论:用枕头铺面床面,可以比较出床面的大小。
通过比较镜子的大小,渗透要用相同的测量单位去测量的概念。
通过比较餐桌的大小,设置冲突:没铺满,怎么比较?渗透面积公式的概念。
“从刚才的故事中,你学会了什么?”“我知道了怎么比较面的大小。”
刚才的铺垫已经非常充足了,接着华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比较两张不同形状的纸的面积。此时,很多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去解决,各种美妙的办法竞相绽放,有用五角星测量的,有用圆测量的,有画正方形测量的等等。华老师像欣赏艺术品般对每个学生的作品给予了肯定,也让学生给予了合理的建议和补充。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刻被充分的点燃了,每个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完成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得到充分的肯定,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学习体验,对他们是弥足珍贵的。
“什么是面积?面积就是面积出来的。”“面里面还有什么呢?下课了。”在所有的孩子还沉浸在“面”的艺术中时,华老师的一声“下课了”,把他们从数学的艺术中拉回到课堂里,也把所有的听课老师的情思从数学的艺术世界拉回到了听课的现场。
——李沧区杜卫卫老师课堂记录
罗鸣亮:
福建省普教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全国著名小学数学教师,第五届全国小学数学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福安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学,原福安市赛岐小学校长。
亮点一:
上课之前罗老师用“同学们好!”接着学生也习惯说“老师好!”连续重复了2遍之后,罗老师又说“同学们乖!”这时有的学生就笑着说:“老师乖!”看似简单的对话却让同学们的注意力都移到罗老师身上,也立马回到课堂上!
之前在听课过程中就是以为是有趣的课前对话,但是听完罗老师讲座之后再回过头来体会这恰恰又是为讲座内容埋下伏笔----在课堂上学生是表面的附和?还是真的懂道理?
亮点二:
在整堂课上罗老师一直都在强调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凭感觉,而四年级就应该讲道理,并且敢于去不断的追问“为什么?”让学生大胆的说明理由并且说清理由。
亮点三: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最给我印象深刻,并且很充分的体现出深析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课堂上让孩子意想不到。
T:老师从福建带来一个信封,谁猜对里面是什么图形,里面的东西就是物。
S:(学生们毫不犹豫的举手)是平行四边形
T:为什么呢?要说明道理
S:凭感觉
T:一年级才凭感觉猜,四年级必须讲道理!所以那应该怎么办?
S:还需要提供条件
T:对呀!本来老师要说条件,老师刚要说同学们就都举手了,所以不要冲动“冲动是魔鬼”,应该说明道理。
这时老师只给大家漏出图形一部分,学生立马就猜到可能是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是梯形,当学生都能到这一步时,罗老师在漏出了图形右边的四个角和一条边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看似于其对边平行),这时学生信心满满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罗老师将图形抽出后,学生们意想不到的图形出现了,学生开始疑惑犹豫,这时罗老师恰当的给予追问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且说明理由理清了梯形的特点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后,肯定的给出了这个图形是梯形。
通过意想不到的结果使课堂更加有深度并且让学生更有兴趣的深入思考。这样的环节罗老师一共设计了4次并且一次比一次出乎意料,这样有趣的课堂学生怎能不认真去听、去思考呢?我感觉通过这节课学生真的能体会到学习数学并不是简单地记忆特点或者公式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讲道理”。
之后罗老通过通过“真的读懂教材了吗?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了吗?理解教材的知识之理了吗?学生真的是一无所知吗”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讲座。其中最令老师们值得思考的是:
“深刻”+“生动”
创造机会让学生想讲道理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北京看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kapay.com/lyjt/6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