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凤凰古城 >> 基本信息 >> 谭盾地图在乡音中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演出
谭盾为《地图》实地采风而做的录像达到了音乐人类学的高度,影片剪接凸显艺术感,却完全保存了音乐本身的纯粹。
——纽约时报
谭盾地图
多媒体大型景观音乐会
湘西凤凰古城
地图
寻找消失中的根籁
谭盾语摘
作品的全名叫作《地图——寻找消失中的根籁》。它是一个从音乐采风再回到采风地的过程。我们把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在一起,组成一个采风纪录制作小组,边采风边把采风的过程实况录制成影像,然后用这个录制的影像在音乐会上与我创作的交响乐进行现场的对话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现在是我的《地图》的下一个部分,在中国巡演——上海、成都、深圳、香港、北京,它应该被看作是最初《地图》的一个延伸——《地图》的地图,《地图》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扩张它的疆界。
......
我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听音寻路。对于我来讲,这将是自己人生的心路历程。《地图》的中国、世界巡演,DVD所提供的信息,将承载着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现代社会的迷惘中找到回家的路,一条从来也没有走过的路。《地图》在它诞生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全世界已经有四五十个交响乐团演奏过它了,这是一种视觉加听觉的地震,一种文化的地震。
......
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音乐行为艺术。它的第一部分就是最初的采风,第二部分是把作品带回它的源头演出,第三部分是中国多座城市的巡演;第四部分是让世界上所有最重要的交响乐团都演奏它,第五部分是所有演出过《地图》的地图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全球效应。
.......
把采风得来的民间音乐送回给农民,这是世界上所有作曲家的梦想。柴科夫斯基的《慢板》脍炙人口,其实,就是他在乡间听一位油漆匠哼唱得来的。他一生都梦想着能够把这首《慢板》演奏给那位油漆匠听,但是他再也没能找到那位油漆匠。贝多芬的《欢乐颂》,也是学自一首奥地利民歌,但是他也没有机会去实现他“回乡之路”的梦想。而这竟然在我们这一代实现了!这是千万年来的一次行动!——回家。
......
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歌声,这是声音的地图。“‘回家之路’的‘家’是音乐的‘家’,是文化的‘家’。”
谭盾《地图》:在乡音中找回家路来源豆瓣滑动看全文
谭盾、马友友一直以来是我很喜欢的华人音乐家,因为从他们的音乐里,我找到共鸣。马友友是宁波人,而谭盾是湖南人,两个人对故土都有深厚的感情,前者坚持用生硬的普通话跟国人交流,而后者,用音乐把中国文化传扬海外。
前几天,还在杨澜访谈节目当中看到谭盾,他讲到他的处女作是李翰祥导演的影片《火烧圆明园》中的插曲《艳阳天》——那次,他在承德避暑山庄,听到刘晓庆为他削苹果的声音,于是便来了灵感。若干年后,年,他到湖南的凤凰采风,收集到很多当地的原声音乐,所以将这些来自民间的音乐整理出来,编织进自己的交响曲中。世界巡演时受到极大的欢迎,所以绕了一圈,他又回来做给湘西的人民听,他在水面上搭舞台,把上海交响乐团搬到了湖南凤凰的自然风光当中,而且结合了多媒体——大银幕视屏与现场演奏的水乳交融,的确很令人激动。谭盾早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并到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来他写过《鬼戏》、《交响曲:天地人》,以及对有机音乐的探索,力求从自然界中获取元素,他还曾跟李安合作,为其武侠电影《卧虎藏龙》配乐,在电影中,他运用了很多中国的鼓、笛以及汲取西域民歌《阿瓦尔古丽》等曲调,极大化的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广阔。后来又给冯小刚电影《夜宴》配乐,特别是那首《越人歌》,听来荡气回肠,充满了楚越文化的内涵。在这部《地图》中,我看到了谭盾的用心,他将这些文化要素收集起来,进行有机整合,用大提琴演奏贯穿始终,则强调其灵魂深处对本土文化的眷恋,仿佛是从心、从记忆深处一点点挖掘,回到了自己生长过的故土。正如谭盾在介绍这部作品时所说:“对我来说,这是回家,回到家乡,回到我音乐的故乡,回到我灵感的源头。”听这部作品时我很感动,不能说音乐旋律有多么优美,它维持着一种均衡的节奏,或疾或缓,时轻时沉,时而让现场的演奏迁就于大银幕,时而又让两者对话,突破了时空,令人震撼。整个作品分为九个乐章,以下是我听的过程中作的笔记:第一乐章:傩戏与哭戏大提琴独奏,有几次回旋、反复,幽缓的声音似乎陷入沉思,把听众带入到泛黄的历史当中去。间或加入弦乐、敲击乐——民乐的加入,直接带入主题,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管乐齐鸣,音乐瞬间又低沉下来,此时大提琴再次响起,作为串联。哭唱起,与前形式一致,又归入大提琴处。第二乐章:吹木叶先是让人置身竹林的感觉。吹木叶起,再起大提琴。小提琴与大提琴弹出单调的音符,间或配以竖琴。第三乐章:打溜子很欢快。铙、、长号齐鸣。配以鼓点。大提琴进行配合,现场静止,只观银幕上铙、独秀,直至高潮,最后以人声“嘿”结尾。第四乐章:苗唢呐大提琴起头,杂以苗唢呐,与前形式类同。但似乎有谐和与不谐和,最后消逝于一丝大提琴声中。第五乐章:飞歌比较悠缓,竖琴打头。又响起大提琴,比较忧伤。飞歌与大提琴相互对话,非常优美的声音,非常忧伤的曲子,令人感动。(听此段音乐时,不知为何,我竟泪流满面)第六乐章:听音寻路间奏曲。大银幕上有谭盾的心声,据说他曾在93年来过凤凰,遇到一位用石头揉搓出音乐的老头,音乐完还能用石头抛出《易经》中的卦象摆位。令谭盾震惊不已。在与好友马友友说起时,他决心回来找这位老人,可惜人去楼空,人已作古,竟然再不能碰上。令谭盾惋惜不已。以这段音乐表现了他对老人的怀念。大提琴表现惆怅,鼓声表示心情沉重,石头敲击声宛若老人还在眼前。第七乐章;石鼓对前一主题的深化。以石头当鼓击,弦乐配合,极短促的齐奏,表现了石头坚硬、顽固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也正象征了当地人的一些品质。第八乐章:舌歌这是很奇特的表现方式,用舌头弹奏出“嘟噜嘟噜噜”的响声。三声部到六声部可以形成多声部。第九乐章:芦苼左右晃动的音乐。现场演奏似乎在模拟这样的声线,最后归结为人声“嘿罗嘿”。有力而完整。欣赏《飞歌》的时候,我一直在流泪,后来看花絮采访时我也一直热泪盈眶,很自然的感情流露,因为看到了湘西人民的朴实、热情,也看到了凤凰的吊脚楼、苗族侗族姑娘的腼腆,更看到了湘西文化的旖丽多姿。难怪沈从文会迷恋这方水土,谭盾会将它写融入自己的音乐中去,中国的每一处山水每一块土地其实都有独特的文化养料,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走走。谭盾说,你看凤凰的建筑的边角都往上翘,就像音乐中的尾音是甩出去的,因此他的音乐也带有画面感,极易理解。听很多西方古典音乐,可以找到其中的渊源和轶事,也许还要看其结构的编排,但是听谭盾的这部《地图》,就像欣赏一座“移动的博物馆”,很易听懂。据说已经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音乐手稿也被权威机构收藏,可见其音乐作品的重要性。
尚音爱乐,延伸阅读
点击标题链接聆听阅读
尚音爱乐堂中国音乐名家名作